芷溪:客家的“大宅门”

2014-04-29 00:44尹凝瑶
农家书屋 2014年6期
关键词:大宅门门楼古民居

尹凝瑶

芷溪,位于福建省连城县南部,美丽的名字因古时村边溪流两岸长满芷草而得,这里是客家人的聚居地,明清以来,保存完好的74座古宗祠、139幢古民居,庭院舒畅,雕梁画栋,飞檐翘角,被誉为客家“大宅门”。走进芷溪,不仅会看到各式建筑,还会发现一个到处充满浓郁客家风情、蕴含深厚的客家文化和历史文化底蕴的美丽村落。

花灯

芷溪历史悠久,当地群众流传着一种“邱三千、华八百,姓黄姓杨各一百”的说法。据当地这四个姓的族谱记载,他们的祖先南迁前均居住在黄河以北,后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成群结队跨黄河,渡长江,进江西,入福建,先在宁化县石壁定居,后再往南迁移。

初识芷溪源于芷溪的花灯。据传,芷溪花灯源于清代,当时芷溪人杨燕山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任职苏州,娶当地女子吴二姑为继配,因二姑酷喜苏州花灯和锣鼓,杨燕山携妻回乡时将其一并带回,遂于芷溪及周边乡隘流传,形成当地特有的“芷溪花灯”民俗活动,迄今已有300年历史。

每年新春,99盏花灯由琉璃杯装棕油点亮,每个花灯重20余斤,高5尺,分二层、三层结构,通透澄莹,熠熠生辉,一支花灯长队,首尾相接,明烛夜空,花团锦簇,穿巷走街,十分壮观,成为当地传承不衰的年俗。

当地人管花灯的主办方叫“出案”,不知从何时起,当地各个姓氏形成“按年轮流,八年一循环”的规定。按照旧规,今年马年轮到了当地人口较多的杨姓出花灯,共有48支花灯队出游,是继2010年黄姓出了100支之后,近4年来规模较大的一年。

“现在游的花灯除了人数可能有些变化外,其他基本都没有变化,一直完整地传了下来。”主持花灯出游工作的杨洪生说。老杨今年65岁,已经是第5次参与活动。他说,每支队伍的花灯都是由当地固定传承下来的两家黄姓纸扎师傅制作的,出花灯的人家必须提前一年订制,师傅才好安排时间制作花灯,样式通常不变,也正因如此,芷溪花灯才得以保留着300多年前的样子。

老杨介绍,花灯队伍的人员组成很有讲究,出灯的队伍一般由开道、领路提灯、锣鼓队(或十番队)、擎灯、抬伞、抬席、提玻璃灯、香烛等组成,人数在30人以上。十番队队员相对难请,目前,全芷溪仅剩两支,其他任务都按难度、经验分配给成年人和少年儿童。每逢正月,要出案的人家,即使远在他乡,也会赶回来主办和帮忙。

“出游的规则线路是很规矩的,不管忌日、荤素、戒斋都出灯,只游庙、自己老屋、到亲朋好友家‘还礼,一般游1个多小时就回家,忙着准备花灯宴请宾客。现在外出工作的人多了,今年出游灯数少得都往前移了,初八以后,花灯就越少了,看的人也少了,没以前那么热闹了。”老杨有些无奈。

不过,老杨也有欣慰的事情:今年,有一个外出务工的侄子,家里初九轮到出花灯,为了能参加这一活动,他坚定地对老板说:“不能请假就辞职。”老板无奈准假。“大家对这个还是很看重的,这也是我们一直能延续下来的原因!”老杨说。

古建

“九厅十八井”是客家建筑三种典型代表之一,在客家人看来,它是祖辈流传下来的让客家人骄傲的文化遗产。

“正门进去有前厅、中厅、后厅,夹着前井、中井、后井,各天井向两头延伸,布满密密麻麻的厢房,再见左右厅堂,又纵横交错地夹持大小不一的天井。‘九厅十八井的布局,使整栋屋宇光线充盈,同时结合了北方庭院建筑,并能适应南方多雨潮湿的天气。”现在,向游客介绍客家建筑是芷溪保护协会会长黄福锦工作之一。

在芷溪,保存完好的古宗祠有74座,面积达35390平方米;古民居139座,面积19万平方米,其中“九厅十八井”8座。据黄福锦介绍,宗祠是各姓各房祭祀祖先、弘扬祖德、教育子孙、议事婚丧等公共活动的场所,有“聚族收众”之功效,体现客家人在历尽艰辛的南迁中形成的“信神不如敬祖”的理念。但芷溪更多的是祠居合一的建筑,祠建在房屋中轴线上,两侧是横屋花厅等,供起居用。这与皇宫建筑无异。功能单纯的祠,如黄氏家庙;祠居合一者,如集鱣堂。

芷溪人十分重视宗祠民居的修建。因为芷溪文化教育发达,读书做官的人多,进士就有二十人,举人、秀才、贡生上百人;外出经商发财的人多,“百万公”就有杨云岩、杨峻亭、杨西林、黄荆山、黄澄川等。近代亦如是,村里有“将军之家”“海军世家”“进士门第”。“居庙堂之高”和“腰缠万贯”的芷溪人见多识广,倾其所有,竭其心智,建富丽堂皇的宗祠和民居就不足为奇了,有专家学者誉芷溪为“江南客家第一村”。

芷溪人在建造宗祠民居时,十分注重门楼的修建,有流传的俗话云“千斤门楼四两屋”,虽是夸张之词,不失为注重门楼之说。斥巨资、耗工时,能工巧匠历几年甚至十多年苦心经营,才能竣工。翠畴公祠的木牌楼、澄川公祠的石牌楼皆如是。门楼开片一律为外八字形,有聚山川之灵气、纳天地之精华、敛财纳福之含义。

芷溪的古建筑与周边村落比较起来,建筑规制更为华丽宏大,但又各具特征。在堪称芷溪地标景点的黄氏家庙前,高高翘起的檐角和两边镇守的石狮象征了黄氏家族曾经的殷实,集鳣堂门楼上,由清书法家何绍基题字的“南离辉映”,采用减笔以小心翼翼地避讳和“制化”,培兰堂的门楼至今能看到色彩斑斓的砖雕,以及各种刀法细腻的神兽雕饰。

保护

“还是老房子住着舒服,冬暖夏凉。”在渔溪公祠,71岁的黄季菊和老伴从县良种场退休后,放弃在城关的生活,回到年轻时居住的祖屋。老人说,渔溪公祠人多的时候住着80多户600多人,如今只剩不到10多户,而且大多在外打工,“老房子要有人住,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所以我们决定搬回来。”

芷溪之所以能保存如此多的古民居,得益于“民间守护”。“老房子有人气就不会破旧,而且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原生态。”黄福锦说,客家人一向注重传统,就是“卖了自己,也不能丢了祖屋”。到今天,尽管村里许多人已经发财致富,但他们不会遗弃传承了数百年的祖屋。

故园难弃,但并不是人人对未来都有个清晰、长远的认识,芷溪的保护也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一些富裕起来的村民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不强,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开始在古民居周围建新房,破坏了古村落的整体风貌。更令人痛心的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出现了宗祠牌匾、祖宗画像等文物被盗事件。

痛心之余,当地一些村民及在外大学生等开始自发行动起来,组建古民居保护协会,积极搜集古民居内的文物并加以保护;宣传文物保护法,制止部分村民违法建房,恢复古村落的原始风貌……芷溪籍在外大学生杨天鑫、邱志鋆等人,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建起“芷溪网”,通过网络向外界介绍芷溪厚重的客家文化。

2008年起,有关部门对芷溪等6个建制村进行全方位普查造册、登记,编写芷溪明清古宗祠、古民居调查表和参观路线示意图,重点对7座古宗祠和21处古民居(包括名人旧居)进行挂牌保护。

为解决村民违规建房问题,当地政府专门划出一块集体土地,用于规划建设新村,同时积极生成项目,筹措资金,对一些古民居进行保护性修复。

尽管如此,“对芷溪的保护已错过最佳时机,大部分古民居现已被现代建筑包围”,黄福锦认为,芷溪古村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仍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大宅门门楼古民居
门楼
太谷明清民居门楼类型特征浅析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前门楼子九丈九
京剧《大宅门》
漆红挂彩“大宅门”
以话剧《大宅门》中杨九红为例论导演指导演员进行人物形象塑造
本质直观传统古民居“燕尾翘脊”筑造意涵(下)
史论 Art History & Art Theory
本质直观传统古民居“燕尾翘脊”筑造意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