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稷益庙壁画在现存的明代壁画中属巨幅佳品,而明代的装饰图案整体来说比宋代有了进一步的变化,逐渐向精纯、淳朴方面发展,色彩较浓艳,国画装饰逐渐流行,吉祥图案盛行。图案设计也渐次走向规格化、定型化。表现出明代建筑装饰绘画特有的风格和特色。
【关键词】明代建筑绘画;吉祥图案;规格化;定型化
东岳稷益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城西南20公里的阳王村,当地人俗称它为“阳王庙”,相传是供奉后稷和伯益的庙堂。现今东岳稷益庙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从外观上看这座存在了几百年的国宝像是被尘封了多年的压在箱底的宝贝,平静、寂寥而又难掩其光芒。一扇朱红的铁门,一把铁将军将它与世俗隔离开来,已经不允许外人随便进入了。
这座稷益庙在佛教和壁画研究领域名气很大,已经有很多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它进行过考证研究,也留下了一些相当珍贵的资料,还有一些专家正在接着考证研究,希望还能从中发现新的有意义或有争议的地方,为我们的历史资料作补充或订正。对于稷益庙以及它精彩绝伦的壁画,关于历史的相关问题由于还存留有一些文字以及有文字记录的碑文,专家们能够发掘的资料大部分已阐述详细。本文从稷益庙壁画以及建筑绘画中的装饰纹样中分析一下东岳稷益庙的装饰艺术特色。
稷益庙现存主体建筑为明代遗构,壁画在现存的明代壁画中属巨幅佳品,而明代的装饰图案整体来说比宋代有了进一步的变化,逐渐向精纯、淳朴方面发展,色彩较浓艳,国画装饰逐渐流行,吉祥图案盛行。图案设计也渐次走向规格化、定型化。
走进稷益庙院落布局,轴线上原由南向北依次建戏台、献殿、正殿,东西两侧建有翌室及廊房,现仅存正殿、戏台、献殿基址。正殿,元至元年间(1335-1340)重建,明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年间扩建重修。殿内东南西三面满布壁画,面积131.11平方米,壁画保存基本完好,东西两壁以台阶式布局,宽8.23米,最高处达6.18米。
有关壁画的年代在《重修东岳稷益庙碑》记载:“正德间……百工殚巧,金碧摛辉。”另外在正殿南壁西梢间上边尚存壁画的年款和画师的题记,“正德二年秋九月十五日工毕,翼城县画师常儒、男常耕、常耜,门徒张絪,本州(绛州)画士陈圆、侄陈文、门徒刘崇德”,可见壁画是正德二年(1507年)由翼城画师常儒、绛州(今新绛县)陈圆带领绘制完成。从而确定了壁画确切的年代。再者在正殿内脊桁的另一木板留有“重修展盖正殿六间四社人等同建,各邑人匠,……画匠杜忼”。从而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在后来的重修中还有画匠杜忼参与到壁画的绘制或修复中。
稷益庙壁画的内容描绘比较特别,在通常的寺观壁画中未有发现。画面中描绘的既不是佛教中的佛、菩萨等佛教人物和内容,也不是道教神袛的内容和神仙,它所描绘的是我国古代神话历史传说。壁画绘百官、农民朝圣、稷益传说、烧荒狩猎、伐木耕获、山川园林等故事。歌颂了大禹、后稷、伯益为民造福的事迹,表现了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坚忍不拔的精神。绘画艺术极其精美,技艺精湛,堪称是我国壁画遗产中的又一瑰宝。
我们先从壁画中分析一下装饰纹样的艺术特点。东壁正中画面主要绘朝圣图,以朝圣伏羲、神农、黄帝三圣帝。三圣殿面阔三间,绘以盘龙柱、黄绿琉璃瓦盖顶,两旁还有配殿。殿前植有梧桐、月季、松竹、槐树等花卉树木。三圣帝坐于殿中,头戴圣冠,圣冠顶部皆画有红白两个圆圈好似青天和红日;坐在正中的黄帝身着青色大袍,坐于左右两边的二帝都着红色长袍。大殿横梁上所绘纹饰为散点式斗拱图案和如意纹二方连续图案,而画面中上部地面装饰纹样则采用了四方连续纹样菱形云龙纹,属于“菱形连缀”。“菱形连缀”是传统构成技法之一。一般以适合纹样填入菱形内,多以花卉组成,而壁画中填入纹样则为云龙纹,彰显壁画中主人公三圣帝的帝王身份。其中的云纹画法皆为明清时期典型的画法。行云绵延似流水,卧云平摆似如意。这些云像云不是云,主要表现在意境上,天上不会有像流水、像如意的云,这种创造的“天上彩云”正是来自生活、高于生活,浪漫生动的艺术表现手法。中下部地毯装饰纹样为长方形适合纹样,边缘纹样为二方连续的波纹式,中间纹样仍为云龙纹,四方角隅则为缠枝莲纹。
东壁上部绘有后稷诞生故事组画,这些场景中的人物、房屋、花草树木、动物、山峦等占画面不大的地方,但画师能够非常细致严谨生动地表现出画面一系列场景。而这组画中出现的地面装饰纹样则运用了方形适合纹样。纹样的角隅位置还是绘入云纹加以装饰,而中间的方形位置则填入了流水纹。这种纹饰属于四方连续纹样重叠式构成,这种纹饰在明清时期流行,常以各种锦纹、水纹、冰裂纹做底纹,多以连缀式组成,通常还会绘有浮纹,但这幅纹饰中没有绘入浮纹。
西壁画面以朝圣东岳、后稷和伯益为中心,以三圣殿前的一部分布局,殿台、树木为近景,午门、军帐为中景,山川、云树为远景,祭庙楼阁为两翼,形成宏大场面的纵深空间感觉。内容主要有朝拜、耕种、收获、烧荒、狩猎、农妇送饭、碾场等画面,表现晋南地区农村生活场景。西壁画面中地板的纹饰为四方连续纹样八达晕式构成。八达晕式由几何形和自然纹结合在一起组成。以团花为连接点,四方皆是几何形骨架,中间填充图案则为云龙纹,但是和东壁的龙纹有所不同,龙纹形态优美长有双翼。中下部地毯装饰纹样为长方形适合纹样,边缘纹样为二方连续的散点式,中间纹样仍为云龙纹。在东西两壁的上部,群峰林立,云雾缭绕,其中包括有小桥流水、宫殿房屋、田地、郁郁葱葱的树木,人物掩映其中。
南壁东梢间主要表现张大帝带领府吏赴会朝圣的场景,其中山水部分占到画面二分之一,画面主要通过山水把人物的关系展现出来。其中山水山峦重叠、云雾缭绕其间,其中树木和祠山张大帝的宫殿掩映在山水之间。南壁西梢间表现的是酆都狱门和阴曹地府图。画面中山水部分占到整体画面二分之一还多。整体画面中把酆都狱门置身于山崖峭壁之间,人物错落有致的安排于其中。
接下来我们再分析一下稷益庙中建筑绘画装饰纹样的特点。位于庙宇内顶部的平梁、斗拱间隙皆绘有精美的建筑装饰画。稷益庙四方斗拱间隙绘有黑底描金云龙纹。云纹画法皆为明清时期典型的画法,绘有如意云、行云、卧云等云势。四方平梁以下至上都绘有装饰纹饰,最下面的梁上绘有波形二方连续,纹样为花朵缠枝纹,以一波做上下环绕构成,每一波间所饰花朵各不相同,统一中显出多样性。依次向上,为二方连续折线形式,木梁旋子彩画。旋子彩画是明清时期主要的彩画形制之一,题材有旋花、卷叶。
北殿横梁挂落上所绘纹饰与大殿中其他纹饰有所不同,雀替左右纹饰为描金凤纹、莲花缠枝纹;中间则为描金龙纹、牡丹缠枝纹。木梁旋子彩画为描金彩画,题材以龙纹为主,还有凤纹、瑞兽以及仙人图案,西箍头为童子坐莲图,东边箍头为层叠莲花图;藻头为龙纹、凤纹、仙人、瑞兽题材;枋心纹饰为二龙戏珠。根据纹饰以及题材特点,稷益庙挂落更偏向于清朝建筑绘画的特点,有可能是在清朝时所加,或所绘纹饰为清朝补绘。往上的横梁装饰纹饰属于比较典型的旋子彩画,二方连续形式,题材以莲花和梅花为主。再上一层横梁上的装饰彩画为几何形式感强的花卉锁纹构成;在往上一层横梁上则绘有旋子彩画,采用明代典型的牡丹旋花纹饰。东西壁中间梁上彩画以几何形组成的锁纹锦纹构成。最顶部的梁上彩画则绘有花卉缠枝纹,以花为主,以叶为衬,作来回缠绕,结构简单,动感很强。
稷益庙壁画以及建筑绘画中的装饰纹样,综合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民族传统、艺术创作方法和科学技术水平等,表现出明朝装饰绘画特有的风格和特色。这些优美的图案,精巧的纹饰是古代工艺匠师,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创造出来的。它为我们提供了无穷的信息,是古代画匠们的血汗结晶,是无价的财富。这份民族的、民间的珍贵遗产,我们理应认真探索、整理、研究和总结,找出规律,借鉴学习,这是为继承和研究民族装饰艺术所应该做的。
参考文献:
[1] 柴泽俊编著.《山西寺观壁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2] 王泽庆.山西新绛东岳稷益庙壁画[J].文物,1979,(10).
[3] 见新绛东岳稷益庙殿前《重修东岳稷益庙碑》.
[4]吴山编著.《中国纹样全集》.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
【杜欢欢,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