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逸峰
由于组成地理环境的要素具有多元化特征以及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具有复杂性特征,因而地理事物和现象中具有丰富而生动的辩证思维教育内容。地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善于总结教材中的辩证思维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用逆向、横向、多向思维方法来学习和分析教材中的这些素材,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去研究和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
一、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辩证思维素材
1.初中地理教材自然地理中的辩证思维素材。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早期,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天圆地方”,如我国古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人们认为地球的形状是“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后来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1519-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这一结论;20世纪,人类从太空中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运动的影响是一个对立统一的过程。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从而在地球上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由于地球在轨道上不停地公转而导致地球表面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3)自然地理现象的成因是一个联系的过程。地球表面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某地的气候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如,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原因是:由于纬度位置低,所以全年高温,由于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所以全年多雨,再加上地形和洋流的影响,使热带雨林气候呈块状分布。
(4)自然地理现象对人类的影响是一个矛盾的过程。台风是一种发源于热带洋面的气旋,台风带来的灾害性天气有狂风和特大暴雨,狂风具有很大的摧毁力,而暴雨极易形成洪涝灾害。但台风多发季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伏旱,因此台风可以解除或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
(5)自然地理现象的解释体现发展的观点。在地球上,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又变成沧海,现有许多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际变迁的主要原因。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地区过去曾经是一片汪洋;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这些地区原来是一片陆地。
2.初中地理教材人文地理中的辩证思维素材。
(1)评价人类活动的影响时要体现全面的观点。传统的民居体现出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如西亚的房屋墙厚、窗小,因为西亚为热带沙漠气候,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厚墙可以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同时,聚落的形成也受到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如城乡环境污染问题等。
(2)分析中国经济的发展时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在某个地区内的集合,区域地理是天然的辩证素材。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的下游,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海陆交通便利。1980年我国开始建立经济特区,而我国最早建立的经济特区深圳,及后来建立的经济特区珠海就位于珠江三角洲,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优越的条件,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人的投资,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对全国其他地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3)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要体现矛盾的观点。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说出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儿女”。同时,我们也应该让学生看到,人类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越来越来大,且有些破坏性的影响在短期内难以恢复,如某些地区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等。
(4)处理人地关系时要体现尊重客观规律的观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活动,当这些影响阻碍人类发展时,人类就会设法去改造这些自然因素。然而,当人类改造自然地理因素时,并没有完全尊重自然规律,因而这些改造破坏了自然地理环境,而且影响了人类活动的持续进行。比如,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如何治理荒漠化?师生都会想到“植树造林”,从表面看这个答案没有问题,但要仔细推敲;我国西北地区本来就缺水,如果大量植树造林,进而造成树根系大量吸取地下水从而更加剧了该地区的干旱程度及荒漠化的程度,因此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尊重自然规律,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来治理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二、通过课堂提问,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策略
1.引入性提问。“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思维的起点是问题,因为问题能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并能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例如,我们可以问:“天气预报有什么价值?”这样的提问直接而有效,让学生思考:天气预报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价值?对生产和生活有什么价值?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天气与气候”的学习,并通过本章的学习,能使学生全面理解天气预报的价值,从而让思维变得更有培养的价值。
2.辨析性提问。组成地理知识的基本单元是地理概念,它是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而要真正掌握地理概念必须从辨析地理概念开始。例如,天气与气候概念的辨析。天气是一个地方的阴晴、风雨、冷热等短时大气过程,它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它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一是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它的重要特征是一个地方的气候一般变化不大。通过比较能够使学生抓住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使学生能全面地看问题,辩证地看问题,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目的。
3.设陷性提问。所谓设陷提问就是在所提的问题中加入迷惑性语句,从而增大所提问题的难度。例如,天气预报中所报出的气温就是大气的温度吗?按照通常的理解:所谓气温就是指大气的温度,但天气预报中所报出的气温是指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温度,而温度计放置的高度离地面1.5米,因而天气预报中所报出的气温是特指的气温。通过故意设置迷惑性问题,可以培养思维的严谨性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4.阶梯性提问。阶梯式提问是指所设计的问题由易到难,逐渐引导学生理解知识难点,从而突破思维障碍的一些列提问过程。采用阶梯式提问可以降低知识难度,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直接问学生:“水土流失带来的影Ⅱ向有哪些?”学生可能回答不出完整的答案,如果将此问题分解为:“水带走的是什么?这种结果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最后会对本地区产生什么影响?对河流下游地区产生什么影响”等。这样把知识点分解,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变得容易,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应吃透教材,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适当的问题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