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武
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处于依赖性与独立性、幼稚与成熟相矛盾的时期,他们的思想往往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行为举止极具模仿性,因此正确的德育指导对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语文课堂作为中学教育的重点科目,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渗透德育,能最大化地发挥育人的教学效果。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要求
1.遵循初中生的成长特点。初中阶段是自我完善的核心时期,大多初中生都具备叛逆的心理,尚未形成稳定而系统的思维方式和判断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时应该把握学生的成长特点,制定合乎其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模范的指导下健康成长。
2.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渗透德育教学时应明确教学目标,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为德育的开展奠定一定的基础,而德育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习惯,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此外,教师应时刻注重教学的主次,切不可为了德育而牺牲语文学习,导致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在课堂上尽量避免为了德育出现牵强附会、过于渲染夸大的现象。
3.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德育并不是空洞单纯的说教,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初中生而言,正确思想品德的树立必须依靠日常行为的反复锻炼,才能达到将良好行为习惯化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脱离课堂、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只有实现教学与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知晓善恶、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1.充分挖掘语文教材。初中语文教材是基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来编写的,这些教材往往涵盖了现代文、文言文、古今诗词、小说选段,不仅能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同时也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以及情感道德因素。语文教学课程是师生间进行交流的有效平台,教师可以通过这一媒介,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发挥文学作品的形象感染力,发现其中的德育因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熏陶学生的情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交流,用文章中的积极思想来感染学生,为培养其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明确的指导作用,进而升华个人道德素养。
2.加强课外渗透。
(1)课外阅读。初中生处于青春期,由于年纪较小,受到生活经验、阅历、生理及心理的影响,还未形成自身特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好的书籍相当于学生的良师益友,能够帮助他们磨练坚强的意志,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操和战胜困难的精神。但是书有良莠之分,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人性格、心理特征、思维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进行综合考虑,为学生选择适合其自身的书籍,激发其课外阅读的兴趣。同时,加以适当的阅读引导,使学生能正确领悟书籍中的思想内容,了解其深层的社会意义,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扩大自身的知识面,获得优异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觉悟,培养其高尚的情操。
(2)开展课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课外活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学习的原动力。将德育渗透于语文课外活动中是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使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其意志的发展以及思想觉悟的提升,其教学效果相对于课堂教学更显著。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语文课外活动,如文艺作品欣赏会、演讲比赛、公益活动,诗歌朗诵、红色电影观看、辩论会等,这些活动可以有效地将语文能力训练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融入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得到身心的教育。此外,教师在进行课外活动的选择时,应当注意活动的设计需要紧贴学生的生活,并具备一定的教育意义,能起到正面积极的榜样作用。
3.创设良好的情境。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地运用各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图片、影像等多角度地呈现教学内容,再现情境,使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体验,从而获得更为真实的情感体会。在气氛浓郁的情境中穿插适当的德育往往能使智育和德育自然地融合,收获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