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追梦 心手相融”

2014-04-29 21:34周感平
美术界 2014年6期
关键词:道具人物画

【摘要】 画家王仁华孤独追梦,自写其心。没有如今小资的浮躁和膨胀,张扬与享受。始终相信情由心生,境由心造。正如她说:“愿灵魂和艺术一同宽容,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其艺术实践中,王仁华把“大象无形”、“大音稀声”这种至高的美学境界,心手不相欺,一起融入自己生命,不断地磨合。用王仁华自己的话说,这并非是一个灵魂和一个美学概念的磨合。其作品是彼此灵魂的对话与互动。

【关键词】王仁华;人物画;怀旧感;戏曲人物;道具

用王仁华自己的话说:“什么人画什么画,这可能不只是一个选择的问题,更多的是来自自身灵魂深处的自然表现。我是一个正在绘画的人,并以此为乐。有境界自成高格,而境界来自平常心。摆正心态,带着我们的孤独与梦想,也带着许多的爱恋和牵挂,去感受身边发生的,去构思那发生和未发生的,愿灵魂和艺术一同宽容,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画画、读书、思考是画家王仁华每天的日课,她是从容的、孤独的,但更是幸福的、自由的。她在艺术的精神世界中拓展着她的世界的博大。也许有人会说寂寞,笔者感知的是能够耐得住寂寞的人不会寂寞,耐不住寂寞的人才会寂寞。王仁华孤独追梦,且做到了心手相一。

一、早期作品中的怀旧孤寂

曹玉林说:“中国画坛上,王仁华的人物画是一朵不可多得的奇葩。她的人物画浪漫而奇诡,凄美而冷艳,其强烈的艺术个性和丰富的文化蕴涵,令人耳目一新,堪称女性美的生命咏叹和诗意述说。”在王仁华的作品中出现的女子,亦古亦今,既熟悉又陌生,“怀旧而不守旧”,同时又能感受到其中的唯美性。这些女子有的似乎是古代的,但我们并不能很明朗的分辨出是何朝何代的人物形象,乃是画家王仁华的心中之象,作品中女子传递于观者的那种寂寞与闲适,优雅又慵懒的心境,笔者觉得这些何尝不是画家王仁华自我心中所想、手中所写!画家通过作品书写自己的情感与人生体悟,更是从自身作为一名女性画家感受起,对古今之女性的生存状态的描绘,对女性人生命运的关注和思考。画面中弥漫着感伤、怀旧的情思,也充斥着大气、古拙、稳重的遗风。

王仁华说:“我天生的有一种怀旧情结,冷峻、孤独、寂寞的灵魂呐喊和精神倾诉经常在画面中诱惑着我,折磨着我,使我难以自持。”她早期作品《窥探》《胭脂》《景泰蓝》《花非花》,描绘的是旧时的女子,画家深知在那样的年代,女性的深居简出,地位卑微。纵观中国美术史被记载入册的女画家都是附着于其周围的男子而存在的。例如在《玉台画史》中,看到的都是用“某某之妹”、“某某之妻”、“某某之母”等去介绍当时的女性画家:“文淑乃文征明的女儿,赵灵药之妻,喜爱的就是房前屋后的闲花静草。其作品给人一种与世无争的印象。仇珠(仇英之女),文氏(张昌嗣之母),龙夫人(孝廉科宝母)。”而那些无男性依托的绝大多数女性画家则默默地被历史“隐”去了。这些古代的才女子,长期与外世隔离,足不出户,生活极为“幽闭而悠闲”。她们的全部情感体验来源于头顶的天空,她们驰骋的世界是走不出去的后花园,完全的女人世界。由此而生的是孕育了寂寞、细腻、自娱自乐。所以说从作品流传来看,与诗词相比,古之绘画能表现出女性的内心感受是十分有限的。画家王仁华把目光注视到这些被历史默默隐去的女子身上,借这些女子表达她所要的“怀旧情结,冷峻、孤独、寂寞的灵魂呐喊和精神倾述”。她读懂了那些女子的无奈、落寞、还有那份内心隐隐的不甘与执着。填补着通过画面来表现女性的内心的真实情感的视觉空白,不是为了“被看”而画,而是为了呈现女性的情感存在而作。不是为生而活,而是为活而生。启示观者自我感受,自我思考。诗人鱼玄机在游崇真观看见新科状元题名后,写道:“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上名。”诗人以“自恨”表露自我的创作意识。画家王仁华身为女性,又有虔诚的教徒心,博爱的心使她与这些画中的女子心心相惜,更加的细腻、含蓄地书写内心的万千世界,她不再如旧时女画家那样期望评价为“人间俗气一点无,健妇果胜大丈夫”、“不似闺阁中手笔”、“亦女流所难得”。她可以直面心境,自由表达。表现自己的理想,更是时空跨越为那些美丽哀怨有才无门的女子代言。

二、新期作品的古今相融

新期作品《美眉》《粉墨春秋》《中国记忆》作品中工写结合,纯粹的黑白世界,加以零星的跳跃之色的点醒之笔。人物相比早期作品,更具有现代的时尚元素,曹玉林称其作品风格为“不匠不野”、“不仙不妖”。她呈现出来的画面有很豪放、自由的肌理块面,有装饰夸张的面具,也有细腻深入的细节刻画,画中的女子时尚、动作夸张、形式唯美,却又不失真实感。现代的人物,古典怀旧的道具植入,定格于某一瞬间的迷离神情。气质上直追汉唐的意蕴,形式上借鉴西方绘画作品的构图,精神上寻求自我内心最真的趣味,把自我的喜欢的元素,进行跨时空的有意味的组合,达到灵魂与美学要求的心手不相欺,追求精神上的合一,而不是技巧上的娴熟。石涛说:“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说明了精神的超升高于技巧上的追求。世人皆追求外在世界的博大,而画家王仁华醉心于内心世界的无限可能。物质与成就的追逐终有尽头,内心的驰骋却是可以无边的漫游。王仁华的闲章“寂寞让我如此美丽”,是她心灵的真实写照。 画家守望着的这安顿性灵的家园,不停地思考她的水墨世界,以及自由的自己。

三、作品中道具的表征

王仁华作品中经常有着某种寓意的道具。古老的、消失的、不为今人所惦记的。她说: “这些古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种文化的剪影,看起来似乎是过时了,可是细细品味来,他们还是有她们的美的。时光虽逝,但有些美好的东西是不会消失褐色的。”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其经典的美存在,画家在画中一遍遍的复述着这些曾经的美好,即将不为忙碌的世人再现的文化,表现了她对美的留恋,对美的留存,是艺术家的本能所为。“细细品味”、“不忍心被遗忘”是画家王仁华提到这些古董时的用词,可见无论是画中的哪一个元素,代表虚无幻象的镜子、美丽独立自说自话的女子、闪着微弱火光的油灯、刚上好的初妆,这些元素的聚集,让观者深思。有着很强的象征性和表现性。新工笔画家张见的作品中也出现了很多的经典元素,包括中国古典经典与西方的经典,经他的天马行空融合碰撞。题款亦成了画家构思画面的一因素。很多作品中,她的题款也是形成画面整体效果和风格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很多画家看来可有可无,但在王仁华的作品中,“题款是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画中之画,又是弦外之音”。曹玉林说:“王仁华的题款与她的作品具有同等重要的艺术含量和审美价值。长长的款识,字字孤傲而立,亦楷亦行亦隶,亦拙亦苦亦涩。古意盎然,风神超迈,连同她笔下的人物画面,王仁华把她所钟情的‘寂寞之美推向了极致。”

结语

艺术作品最注重形之外的感受,王仁华的笔下女子孤独、冷艳、凄美,夸张而不丑怪,唯美而又放肆。注重趣味和发挥,有随机性和自由度,并不受程式束缚,有着书法的骨力。画家更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更感怀女性的遭遇和命运。王仁华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她的生命思考的一种符号,都是她心灵激荡的一次吟唱。她把最喜爱的京剧青衣角色和她的艺术结合在一起。幻化成一幅幅她构思的画面,亦如她所说的“构思那发生的和未发生的”。曹玉林曾两次写文评价其作品以“亦真亦幻的灵魂之舞”来进行描述,认为王仁华的人物画“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是画家心中流淌出来的歌;亦真亦幻,亦梦亦醒,是画家精神跃动的灵魂之舞”。时隔三年再次撰文写道王仁华的人物画乃是“女性美的生命咏叹和诗意述说”。

参考文献:

[1]王仁华.生命咏叹诗意述说王仁华作品[J].艺术市场,2013,(第8期).

[2]朱丽娟.王仁华工笔戏曲人物画作品赏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2,(第1期).

[3]曹玉林.女性美的生命咏叹和诗意述说:再论王仁华的人物画[J].书画艺术,2010,(第6期)

[4]曹玉林.亦真亦幻的灵魂之舞——王仁华的人物画[J].书与画,2005,(第12期).

【周感平,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视觉艺术系教师、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2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道具人物画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马海方的重彩写意人物画
张翔洲中国人物画
在实践中如何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情趣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道具在杂技节目中的作用分析
浅析道具在汉族民间舞中的功能
关于陈争的写意人物画
关于写意人物画的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