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人性的超越

2014-04-29 00:44:03孙嘉慈
青年文学家 2014年20期
关键词:青春之歌林道静春之歌

摘 要:《青春之歌》是一部革命文学,但是文学的复杂性,使得杨沫在文本中实现了对革命文学的超越。这种人性对政治性的超越,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价值所在。人性是永恒的,是不为任何东西所掩盖的,尽管经历时间的沧桑,但人性本质的东西从未改变,这也是《青春之歌》能够在距文本创作几十年后的今天,仍然保持价值的原因。

关键词:青春之歌; 细读法

作者简介:孙嘉慈(1992-),女,汉族,山东省济南市人,学生,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 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0-0-01

《青春之歌》是一部革命文学,“革命叙事虽然在意识形态的控制下不得不装裹了一层厚厚的红色油彩,但这油彩下面却依旧潜藏了文学的全部复杂性,这是由作者的‘个体无意识决定的”。[1]作者在潜意识的叙述中透露出人性超越政治性,爱情超越革命的倾向,是《青春之歌》跨越了时间空间,依旧被人们所喜爱的原因所在,也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价值所在。

一、人性的暴露

林道静一生最爱的人应该是卢嘉川,她的心底一直存有他的位置。她曾经与余永泽和江华生活在同一屋檐下,近距离地感受过真实的他们,而对于卢嘉川,她的感情却是停留在精神层面,可以說,她爱的是臆想出来的卢嘉川,而不是真正的卢嘉川,卢嘉川的许多缺点她并没有见过,因为保持了距离,所以爱情才可以保持神秘新鲜。卢嘉川是一位理想型的革命者,他领导学生运动,游行示威,张贴传单,却没有江华那样丰富的底层实践经历,作者有意赋予了他许多意识形态的东西,使他的形象变得高大。但因为作者对于卢嘉川的描写包含了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感情,所以却在潜意识里暴露了一些情感的真实。

小说第一部第十三章,卢嘉川到林道静家里去找她,与林道静短时间的交谈,却总是在有意无意间传递爱意。“‘你现在并不老,怎么能够再年轻?卢嘉川眯着眼睛看着道静。顽皮的微笑又浮在他的嘴角。”[2]话语中透露着调皮,作者又用了“眯着眼睛”和“顽皮”,这样的轻浮和一个高大的革命者的形象不符。当林道静提出要上战场,卢嘉川“刚刚可以觉察到的调皮的微笑又浮现在他活泼的眼色中”[3]。又是“调皮”和“活泼”这样轻快明朗的词语。后面两人的对话中也出现“轻轻的、意味深长的微笑”。短短的一章,卢嘉川几次在微笑,而且都是调皮的微笑,这很值得回味。显然,卢嘉川在表达对林道静的好感,这种好感远远超过了革命者之间的友谊,而且包涵了他有意制造出的暧昧。

与此同时,林道静也在表达对卢嘉川的好感。卢嘉川一走进院子,林道静就“立时扔下手里的煤球和簸箕,不管火柴正在熊熊燃烧着,慌忙地要领老卢进屋去”。为什么她要连做饭都不顾,直接过去呢,难道为了革命同伴的到来就连生活也不要了吗。林道静给出的理由是怕“卢嘉川看见自己做这些琐细的家务劳动而感到羞怯”,这一方面显示了林道静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她以为谈革命就要轰轰烈烈,革命者就不能做琐碎的家务;另一方面也是一个女子在心仪男子面前的羞怯,她不想自己灰头土脸做饭的样子被人看到。她小心翼翼地对待卢嘉川,像是恋爱中的人一样敏感。面对卢嘉川的关心,“一种油然而生的尊敬与一种隐秘的相见的喜悦,使得她的眼睛明亮起来”。“油然而生的尊敬”可以解释为对于一个革命引路人的敬仰之情,“隐秘的相见的喜悦”则显示了见到自己仰慕的人的兴奋。

二、人性的超越

《青春之歌》又是一部青春成长小说,但林道静最后到底有没有实现真正的成长,这值得探讨。表面看来,她在卢嘉川、江华等人的帮助下提高了自身的觉悟,加深了对革命的认识,小说最后她转身加入浩浩荡荡的队伍中,不停地前进,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林道静的这种前进是迷茫的,她只是追随大家的脚步,亦步亦趋。林道静心里对革命和恋爱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她分不清爱的是党还是个人,从一开始她就混淆了革命和爱情的界限,她认为“像江华这样的布尔塞维克同志是值得她深深热爱的”,所以接受了江华的表白。后来她又说“我能够有今天,我能够实现了我的理想——做一个共产主义的光荣战士,这都是谁给我的呢?是你——是党。”她的话语中把江华和党画上了等号,其实江华只是一个个体,他不能代表党。难道每一个革命者都代表党,然后每一个革命者都要爱吗?小说里林道静的最终归宿是江华,但如果故事继续进行下去,会不会出现第四个男人,我们谁也不知道。

林道静认识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作者认识的缺陷。林道静的人物塑造不是完美的,但这并不影响文本的经典性,因为文学作品需要的从来都不是掩饰而是真实。正是因为它在字里行间呈现出作者的真实情感,曲折地反映出特定时期的革命运动,所以才可以在距文本创作几十年后的今天,仍然保持价值。“革命叙事也是会有非常‘异类的因素,会有超出道德樊篱的缝隙,会有隐秘的人性传达与敏感的无意识内容。”因为人性是永恒的,是不为任何东西所掩盖的,尽管经历时间的沧桑,但人性本质的东西从未改变。

参考文献:

[1]张清华.《青春之歌》:革命文本的潜结构及无限歧义的可能性[J].长城,2011(11)

[2]杨沫.青春之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张清华.《青春之歌》:革命文本的潜结构及无限歧义的可能性[J].长城,2011(11)

猜你喜欢
青春之歌林道静春之歌
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的爱情研究
——以林道静为例
大众文艺(2021年1期)2021-07-13 02:38:39
春之歌
老友(2021年3期)2021-03-28 11:06:10
春之歌
试析《青春之歌》中的爱情叙事与革命理想
鸭绿江(2020年33期)2020-11-12 02:52:45
春之歌
《青春之歌》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力研究
出版广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14:16
《青春之歌》背后的故事
青春期健康(2016年9期)2016-10-12 21:28:18
论杨沫《青春之歌》的接受历程
我的青春谁做主
青年文学家(2015年3期)2016-05-09 13:46:08
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