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振
摘要:龙门石窟地处中原,是外来佛的教艺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土壤之中的丰硕成果,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完整体系的集中表现。“艺术之发展多受宗教之影响,而宗教之传播亦多依艺术为资用”,以北魏书法为典型代表的魏碑从形式风格、时代思想、书法实用目的等方面来看,印度佛学思想的深入渗透是魏碑书法审美形成的更为重要的因素。笔者以为从魏碑书法用笔、意象以及北朝佛法盛行等深层考释,佛学思想才是魏碑审美风格形成的根本动因。
关键词:龙门二十品;佛教;书法艺术;历史背景;探微
一、龙门二十品
龙门石窟经过了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北宋等朝代佛教信徒们的经营,造就了现存的大小窟龛2345所、碑刻题记2800多块、造像十万多尊,形成了一个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及龙门碑刻书法方面的精品——龙门二十品。龙门石窟中的碑刻题记,记载的都是佛教信徒们为了某种愿望而出资开窟龛造像的事迹。所谓的龙门二十品,就是龙门石窟中著名的二十件北魏碑刻题记,在古阳洞中保存了十九品,在慈香窑中保存了一品。“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的代表,碑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是今天书法界特别崇尚的一种书体。
“龙门二十品”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它所展现的书法艺术,是在汉代隶书和晋代隶书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字体端庄大方、刚健质朴、既有隶书古朴刚健的风格,又有楷书端庄大方的神韵,是“魏碑”体的代表。重要题记有:“新城县功曹孙秋生,刘起祖200人等造像记碑”、“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 尉迟造弥勒像记碑”等,二十品在龙门北魏近千品魏碑题记中是最负盛名的,为龙门魏碑中的佳作和魏碑体书法中的精华,长期以来被视为魏碑书体的法帖范本,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在二十品中,涉及到皇帝、亲王、太妃、武将、洛阳地方官吏、佛教社团、僧人等人物。在北海王元详造像记中,记载了孝文帝“以亲御六旌,南伐萧逆”为名迁都洛阳的历史事实。在杨大眼造像记中,记载了这位勇猛战将的功绩和横扫千军的气势,这些重要的史料在二十品中数不胜数,为我们研究历史史实提供了广阔的资源。
作为佛教徒们精神世界的显现,龙门造像题记既具有一般魏碑书法的特点,如康氏所讲的“十美”,更具有当时佛教的审美情趣。佛教的最高境界是成佛,而佛的境界是如如不动的,所以题记的美主要体现在“静穆”这一点上。尽管题记的字体大小不等,章法上也不像唐代碑刻那样整齐有序,但不齐中仍然体现出“静穆”的特性来。其中“静”是本源性的,是最高的审美标准;“穆”则是“静”的外在体现,具有宽宏、凝重、肃穆、和谐等内涵。总而言之,龙门造像题记因雕造者们内心佛界的外化而“自为一体,意象相近”以至人们称之为“龙门体”。
二、龙门石窟兴建的历史背景
龙门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位于洛阳市南郊13公里处。这里青山绿水,万象生辉,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从中流过,看上去宛若门厥,所以又被称为“伊厥”,唐代以后,多称其为“龙门”。这里地处交通要冲,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观游胜地。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联合郭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龙门石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嗣后历经西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南北长达一公里、具有两千余座窟龛和十万余尊造像的石窟遗存,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这历时400多年的营造过程中,包含北魏和盛唐两个造像的高潮阶段。至今,保存在伊阙两山的这数以千计的像龛,绝大多数都是这两个时代的文化遗产。在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石窟寺这几个洞窟最有代表的价值。其中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佞佛的历史情态。这些形制瑰异、琳琅满目石刻作品,代表着石窟寺艺术流入洛阳以后最早出现的一种犍陀罗佛教美术风格。因此,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余域外拿鹘换闳诤偷恼涔蠹锹肌?br/>唐代龙门石窟的重点洞窟中,以卢舍那像龛一组尺度宏伟的艺术群雕琢最为著名。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畅开式像龛,以雍容大度、气势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流韵绵长。由于石窟雕刻恢弘壮观、博大精深的艺术气象感染着祈求人生幸福的芸芸众生,以佛教造像为主体的龙门地区便吸引着众多善男信女慕其名望的留连。今日龙门东山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的香山寺即是武周时代封建王朝为安置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遗身而建立的佛教院寺。在以后地一百年中,香山寺法音绵力、香火炽盛,以致中唐时代享誉中外的地文化名人白居易竟以居士情节与满和尚等人结为“香山九老”唱酬余该寺的堂上林下、晨烟夕蔼。会昌六年白居易卒于洛阳履道里故居,遗名葬于香山寺和满大师塔侧。今日香山寺北侧的白居易墓园,便是各界来宾凭吊这一历史文化名人的最佳场所。龙门石窟这些洋溢着信仰情感的文化遗产,其极具异域格调的外在形态和充斥着人文意识的内在涵养,是古代社会广大人民对现实世界充满祈求意愿的物质折射。是中华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和成效卓绝的创造力,透过这一遗响千载的人文景观可以得到透彻的解说。
龙门二十品是珍贵的魏碑体书法艺术的精品。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隶书向楷体过渡中的一种字体,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公元386~512年)的代表性作品。这个洞窟前后用了24年才建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像,面部清秀,神情自然,堪称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这尊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整个奉先寺的雕塑群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龙门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龙门石窟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龙门石窟艺术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特别是雕刻、绘画、书法、建筑、服饰、乐舞、图案纹样以及时代社会风尚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
三、佛教与书画艺术之融合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开始与佛教相结合,书法用于写经,绘画用于佛画。并在这一过程中吸收印度的绘画技法,既推动了佛教的发展,又提高了自己的水平,相得益彰。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社会大动荡的时期,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使得上层建筑领域也产生巨大变化。书法方面的显著变化是真楷的出现,绘画方面也同样,由于佛教西来。所以,这一时期我国书画显示出如下几个特点:一、书风与画风发生变化;二、书画家大量涌现;三、书画技法趋于成熟,尤其是人物画、走兽画更是如此。
北朝佛教重视做功德,佛教寺院的建设非常兴盛,与此相应,寺院壁画也十分发达。东晋南北朝是我国书法大发展时期,书体的变化从篆、隶、章草蜕化出来,形成真、行、今草书体。书法的发展较绘画更趋成熟。有人认为,此时书法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文房四宝的改进;宗教尤其是佛教对书法艺术的影响;品评、收藏书法艺术品气的形成;国家的书法取士政策等等。
佛教的书法艺术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书法家创造的佛教书法艺术;一个是由广大的写经人员创造的佛教书法艺术。六朝时,名僧、名士相互往来,相互标榜,也促进了书法方面的交流。不少名士书写佛经,也有名僧书写俗书。如著名的智永书《千字文》就是一例。
书法在唐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唐代著名书法家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其后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书写了不少佛教题材的作品。而佛教界著名的僧人书法家则是怀素。他善于学习,善于创新,遂自成一家,以草书闻名。他性好饮酒,酒酣兴起,运笔如飞。如骤雨旋风,圆转流动,字多变化而均有法度。驰聘回旋,莫不中节。时人称之为“狂”。传世法贴有《论书贴》、《自叙贴》、《苦笋贴》、《小千字文》、《食鱼贴》等。
北宋以后,随着佛教的衰落,我国的绘画作品也由以宗教题材为主要内容向山水、花鸟方向发展。当然,这时仍有不少著名的画家与精美的作品继续出现,如宋武宗元的《法界源流图》(现藏台湾故宫博院)、李公麟的《维摩像》(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苏汉臣的佛像、梁楷的佛教画等等。但已经不再占据画坛的主流。从总体看,佛教的传入,无论在题材上还是在技法上都对我国的书画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
四、魏碑的书法艺术成就及特点
魏碑,在书艺方面,有着其他时代不可能具有的特色。其行笔速起急收、点划峻利,转折处多以侧锋取势,形成内圆外方,撇捺重顿的特点。在结体方面纵横倚斜,错落有致,由此开创了这一代的书风,体现了一个时代书法艺术的高峰。魏碑主要分四类:碑碣、造像记、摩崖、墓志铭等。
关于魏碑的书法艺术成就,历来人们曾作过很高的评价。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总结了南北朝(主要是北魏)书法艺术特点为十美,即“魄力雄强,气势浑穆,笔法跳越,点划峻厚,意态奇逸,精神感动,兴趣酣足,骨肉洞达,结构大成,血肉丰美。”这基本上把魏碑书法的用笔、结体和风格都较为全面地概括了。这时期的魏碑书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表现在用笔体态和风格上的千变万化。它为唐楷的形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当代著名的书法理论家潘伯鹰先生所说的:“后来唐朝一代正规楷书的大发展,都是在这广沃的基地上生根发芽的。”这一评述,可以说是恰如其分的。以《龙门廿品》为代表的方笔道,其特点为笔划方,结体凝整,书法精湛。其中《杨大眼造像》、《孙秋生》、《魏灵藏》造像等,以沉着劲重著称;《法生造像》以园静称;《解伯达》、《齐郡王裕》造像,以峻骨妙气见称;《高树》、《长乐王》造像等以端方峻整见称;《北海王元祥》、《优填王》造像,以俊逸见称。
总之,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龙门二十品”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它所展现的书法艺术,是在汉代隶书和晋代隶书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字体端庄大方、刚健质朴、既有隶书古朴刚健的风格,又有楷书端庄大方的神韵,是“魏碑”体的代表。二十品在龙门北魏近千品魏碑题记中是最负盛名的,为龙门魏碑中的佳作和魏碑体书法中的精华,长期以来被视为魏碑书体的法帖范本,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实际上体现了中国书法史的一种革命,体现了中国书法的创新,其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二四[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康有为.广艺舟双楫[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