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傣族民间歌曲的劳动审美视域

2014-04-29 00:44钟小勇
北方音乐 2014年6期
关键词:傣族

钟小勇

[摘要]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对各民族民间歌曲审美特征的产生、形成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傣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歌曲。这些民族民间歌曲的产生、体裁、题材、审美及风格的形成及发展都与傣族先民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劳动紧密联系。文章试图就傣族民族民间各的生产劳动审美视域展开论述,以便对傣族民族民间音乐审美特征有更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傣族;民间歌曲;生产劳动;审美视域

民族民间音乐与人类的生产劳动有着紧密的联系,产生并形成于人民群众生产劳动的社会实践,是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民族民间音乐最初产生并运用于生产劳动,其主要的社会功能是为了协调和指挥人民群众的劳动。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而来,那时原始先民的自然生存条件十分恶劣。人们必须面临大自然风雨雷电以及毒蛇猛兽的袭击,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先民们根本无法独立生存。因而,先民们必须以群居的方式生活,以集体的方式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祖先必须以集体的方式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们劳动的时候必须相互呼唤,协调劳动步伐和动作,才能完成劳动任务。如:原始先民在捕猎和进攻猛兽的时候,他们必须以集体的方式和力量战胜凶猛的野兽;原始先民需要抬起巨大的木头和石头的时候,他们必须以有节奏的声音来协调劳动步伐和劳动动作。因而,在原始人类的劳动呼声当中就产生和形成了民族民间音乐最初的节奏形态,劳动呼声就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艺术创作,它是原始先民简单的大脑、单纯的意识和原始形态语言的产物。我国近现代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在《门外文谈》一文中说:“我们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协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是‘杭育杭育派。”原始先民在劳动过程当中所产生和形成的有高低、长短和强弱规律的呼声,就构成了鲜明的节奏和简单的旋律,这就产生和形成了最初的民族民间音乐。在傣族山歌的开头,往往都有衬词和衬腔,常用的衬词有:藏洼、歪歪啊哕、怀哎赛哎、怀哎哎哕、啊、啊哈、嘿、洒哕、海哕等。“藏洼、歪歪啊哕”多用于山歌开头;“怀哎赛哎”常用于十二马的开头;“怀哎哎哕”常用于“跟鼓调”的开头。这些傣族民歌所用的衬词、衬腔与傣族原始先民劳动时的呼声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的劳动歌曲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呼喊和号令,而且逐渐出现描写生产劳动的过程和场景,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运用音乐艺术来表现与劳动群众思想感情相关的各方面生活情态和风俗特征。具有抒情特征的劳动歌曲开始形成,其曲调与歌词也开始变长,音乐内容也开始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简单初级的劳动歌曲体裁逐渐演变为山歌、情歌、风俗歌、舞歌、儿歌摇曲以及祭祀歌等丰富的音乐体裁。但是这种劳动的审美特征和美学精神则始终蕴藏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各种体裁当中。傣族民族民间音乐一开始就与生产劳动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可以从流传至今的傣族古代歌谣中可以看出,这些古歌谣产生于傣族原始社会的采集经济时期、狩猎经济时期和农耕经济时期。如:“反映傣族原始采集生活的有《叫人歌》《睡觉歌》《关门歌》《拔刺歌》《虎咬人》等;反映狩猎生活和农耕初期生活的有《欢乐歌》《抬木头歌》《闹火塘》《挖井歌》等”。这些傣族古歌谣都与傣族原始先民的生产劳动密切联系,如《叫人歌》中唱道:“走在山里的人/走在石头上的人/爬在树上的人/蹲在河边的人/快快离开那里/快快回到洞里/太阳落山了/天就要黑了……”这首古歌简单朴实,完全是傣族原始先民在采集生活中的自然流露;还有《摘果歌》中唱道:

“我们住在山脚/我们睡在山洞/两边都是大森林/大森林里野果多/有甜的有酸的/有红的有绿的/有大的有小的……你争我赶拥上来/爬直树/爬弯树/摘的摘/吃的吃/摇的摇/捡的捡/抢的抢/哭的哭……”这首古歌反映了傣族原始先民采集生活的场景,一大群人一边摘果一边唱。歌曲没有更多的夸张,而是如实地反映了远古时代的生活环境。特别是歌谣内容的后面部分详细的描写了傣族先民摘果子的劳动场面。傣族古歌谣中有一首与原始先民狩猎有关的《吼山歌》中唱道:“我们在吼山/我们在追逐鹿子/好像众蚂蚁/追咬小黑虫……人会追鹿子/是野狗教给的/野狗追鹿子/被老人看见/祖先真聪明/学着狗去做/进林去吼叫/进林追鹿子……”这首古歌既反映了先民的劳动场景,也充分证明和反映了傣族民族民间音乐最初产生和形成于人们集体劳动当中的呼唤和吼叫。

随着狩猎经济、农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傣族先民的生产劳动当中产生了大量的与生产劳动相关的歌曲,涉及到生产领域的各个部门,数量非常之多,有记载的各种文献资料流传至今的就有上百首之多,如:《猎歌》《撒秧歌》《十二马》《栽甘蔗歌》等。其中,最有代表性、影响和流传最广的是《十二马》。这首作品既是一首生产劳动歌曲,也是一首情歌。其吟唱的内容包含了一年十二个月的农事活动,从一月唱到十二个月,将生产知识、社会习俗以及男女爱情都融入到歌曲当中。这首作品一共有250余行,以男女对唱的形式进行。《十二马》仍然保持着古朴的风格特点,反映了傣族当时的生产水平,在艺术表现上,它将生产知识融会在人们的情感之中,在传播生产劳动知识的同时,也抒发了人们对劳动和爱情的赞美,在赞美劳动和爱情当中进行生产劳动知识的传播。随着农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原始宗教的产生与兴盛,以及专业的歌手队伍的壮大,当中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在最初的劳动歌曲逐渐形成了祭祀歌、习俗歌、情歌以及叙事长歌等音乐体裁。这些不同的音乐体裁都与傣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如:傣族的叙事长歌《贺新房》调,其所吟唱的内容就是叙述建盖竹楼的全过程,这首叙事长歌充分反映了傣族古代先民的宗教信仰、生产劳动、生活习俗以及伦理道德等。

与生产劳动有关的傣族民族民间歌曲是傣族先民在生产劳动过程当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形成,在不同时期的生存环境和生产方式中得以不断的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这些先民所留下的与生产劳动有关的歌声,既是对当时人们生产劳动的历史再现,同样凝聚着傣族人民由远古不断走向文明的发展历史,充分表达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傣族大量源于生产劳动的民族民间音乐,不仅展现了傣族人民在劳动中求生产的发展历史,同样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与独具特色的审美价值。首先,生产劳动是傣族民族民间音乐审美的基础。没有劳动,人类就不可能得以进化。恩格斯曾经说道:“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猴的脑髓就逐步地变成了人的脑髓……”由此可见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人的思维和意识。民族民间音乐的最初产生就是基于人类的劳动过程和生理发育特点。在原始先民的劳动过程当中,由于人的感官的进化,促使人的发声器官能够发出比较复杂的声音来。在原始社会里,不同的劳动产生不同的歌曲,不同的生产劳动形成相应的音乐节奏。首先,傣族丰富多彩的生产劳动歌曲进一步印证了艺术起源于劳动,因而,劳动既是审美的内容,又通过劳动创造了美。其次,傣族民族民间歌曲真实地记录了傣族先民生产活动内容。傣族原始音乐文化在原始先民的集体劳动当中产生和形成,并以言传身教、世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这些原生态的音乐文化真实地反映了远古时期傣族先民的劳动生活,以未经修饰、原汁原味的表现形式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劳动状况,也歌颂了傣族人民群众勤劳勇敢的奋斗历程,是一幅幅傣族先民劳动生活的风俗画,充分体现了傣族人民热爱劳动、歌唱劳动的真挚情感,具有质朴自然的审美特征。从傣族众多的古代歌谣、猎歌、撒秧歌、十二马、栽甘蔗歌等,这些歌曲都是傣族先民真实的劳动场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其音乐形式具有质朴、自然,好唱好听的风格特点。傣族人民以其特有的智慧把日常的劳动渲染得富有艺术魅力,把平凡的生活变成丰富多彩、五光十色。最后,傣族民族民间歌曲具有传授劳动知识和经验的作用。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经验的不断积累,傣族先民充分利用歌谣对生产劳动知识、技能和经验进行直接传播,从而产生了大量相关的民歌。如:《十二马》《栽甘蔗歌》《贺新房》《撒秧歌》《斗楼梯歌》《洗房柱歌》《抬木料歌》等,这些歌谣都反映了各个生产领域的劳动经验和生产过程。

总之,这些源于劳动的傣族传统民族民间歌曲,从遥远的历史走来,与人们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具有真实自然,没有夸张和雕琢,未经粉饰和污染,展示了傣族早期艺术的天真和纯净。正是这些朴素无华的歌曲让傣族先民在一次次勇敢的呐喊中战胜困难,张扬了人的生命力,显示了傣族先民的勇气和智慧。《论傣族诗歌》当中这样写道:“傣族先民天天走进森林里觅食充饥,遭受到挫折和不幸时,就会发出呻吟、哀鸣和哭声;有时也比较顺利,拣的果子多,大家则兴高采烈,拍手顿足,有喊又笑。在打猎的时候,遭虎咬熊抓野猪撞,难受者便会发出伤心的哭喊……打死了老虎或马鹿,大家则高高兴兴,笑啊笑,跳啊跳……”这些与生产劳动紧密联系的歌谣是傣族先民内心深处喜怒哀乐的呼唤声,既是对傣族先民内心真实感受的描述,也是强烈情绪的宣泄,既是傣族民族民间音乐产生的基础,也是审美的对象。这些传统的原始歌谣将音乐艺术与先民的生产活动融合为活生生的艺术方式,带着稚拙、粗犷、质朴和自然,由远古发展而来,为人类社会留下生动的历史追忆和永恒的审美价值。

猜你喜欢
傣族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云南傣族节日文化发展的路径研究
灵魂与空间:金平傣族的叫魂仪式
金平傣族多重信仰文化探析
傣剧与德宏傣族的文化记忆
论时代背景下民族民间舞教学方法的创新
——以傣族舞为例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当代傣族舞蹈风格特点探析——以杨丽萍的《雀之灵》为例
试析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