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欣荣
摘要:本研究采用引用问卷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和交往焦虑量表对海南某高校11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法调查研究,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与交往焦虑的相关关系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对改善高校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现象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依赖;社交焦虑;对策
手机作为一种新型通讯工具,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扮演者日益重要的角色,在全世界尤其是中国得到迅速普及。美国市场研究公司尼尔森发布的《2013移动消费者报告》显示,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66%,已超越美国、英国。可以说手机早已融入大部分中国人尤其是大学生生活中。手机在方便生活的同时,也带来新的“苦恼”—手机依赖症。
手机依赖也称手机成瘾、病理手机使用,是由于某种原因过度滥用手机导致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不适应的一种现象。[1]社交焦虑是指对某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一般起病于青春期。处于青春期和青年期过渡的中国大学生正面临着社交焦虑的困扰,若不及时调整,很可能延伸到成年甚至发展成严重的社交焦虑症。
过去的研究有探究网络依赖与社交焦虑、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本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的相关关系,及两者可能的联系,提出对策,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于2014年4月在海南某高校展开,发放问卷125份,有效问卷114份,有效率91.2%。男生44人,女生70人;大一12人,大二14人,大三32人,大四56人。
(二)方法
1.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
引用问卷,分析后剩余21道题。采用4点记分制,得分3、4分检出符合该项目。符合0-6个症状为无手机依赖,符合7-12个症状为轻度手机依赖,符合13个以上症状为严重手机依赖。Cronbachα为0.801,显示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量表总分与其它条目相关系数至少为0.41。结果说明,问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交往焦虑量表
交往焦虑量表(IAS),本量表是Leary于1983年建立的,用于评定独立于行为之外的主观社交焦虑体验的倾向。含15条自陈条目,按5级分制回答。所有条目与其它条目相关系数至少为0.45,Cronbachα系数超过0.87,显示了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
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基本情况
114名大学生中,有手机依赖倾向者49人,占43.0%,其中轻度手机依赖38人,占33.3%,严重手机依赖11人,占9.6%。
大学生社交焦虑均值M=44.12(SD=9.206),低社交焦虑(≤29.12)组3人,占2.6%,高社交焦虑(≥48.16)组28人,占24.6%,中间(29.12~48.16)组83人,占72.8%。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的相关关系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相关系数r=0.361,P<0.01,t=3752,P<0.01呈显著正相关。
以社交焦虑总分为预测变量,手机依赖为因变量,逐步回归分析,社交焦虑对手机依赖的预测力能解释13.1%的变异量。
(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
大学生手机依赖性别平均分女生高于男生,且表现显著差异(t=2.701,P<0.05),交往焦虑程度性别平均分女生高于男生,且表现出显著差异(t=3.133,P<0.05)。
大学生手机依赖总分在年级上未表现显著差异(F=0.543,df=3,P>0.05),交往焦虑程度总分在年级上未表现显著差异(F=2.429,df=3,P>0.05)。
三、讨论
结果显示,超60%的大学生在排队或其他等待中总利用手机打发时间,超50%因手机消息中断学习,超40%在做事之前总先玩一会手机再做、若忘带手机会感到焦虑不安,近40%会时不时拿出手机看是否有新消息、每次用完后又忍不住再玩手机。这些数据显示,手机依赖在大学生群体中较普遍,对其生活和学习的影响很深。
刘红等2010年贵州4所院校442名大学生测验中,有131名手机依赖者,占总数29.8%。[3]黄时华等2010年广州8所院校536名大学生测验中,有140名手机依赖者,占总数26.1%。[4]本研究114名大学生中,轻度手机依赖占33.3%,严重手机依赖占9.6%。相比之下,本研究中手机依赖比率较大,导致该差异可能原因有:(1)本研究样本总数较小,取样存在误差(2)本研究总体手机依赖比其他高校严重(3)以上调查均在2010年,四年中手机发展迅速,也是手机依赖更深的可能原因。
社交焦虑量表常模来自美国三所大学1140名受检者,其均值M=38.19(SD=9.17)。任顺元对杭州5所大学273名大学生社交焦虑测验均值M=39.173(SD=8.141),高焦虑者占总人数14.3%。[5]认为本研究中大学生群体的社交焦虑现象较严重。
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上差异显著,女生手机依赖均值较男生高,这与韦耀阳的研究一致。[1]造成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女生在人格特质上较男生更敏感,更易产生孤独、焦虑等不良情绪。交往焦虑程度在性别上差异显著,女生普遍高于男生,这与邢强等的调查一致。[6]但也有学者认为,交往焦虑在性别上并无差异,男性相比而言更不愿意承认自己在交往上的焦虑症状。年级因素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和交往焦虑均无显著差异,说明年级可能与这两者无密切关系。
相关分析表明,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即随着社交焦虑程度的增加,表现更高手机依赖倾向。回归分析表明,社交焦虑能有效预测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说明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可能更易产生手机依赖。
四、对策
第一,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确立目标,明确责任,避免逃避。许多学生因突然改变环境的不适应而迷失目标、空虚寂寞,对手机产生依赖。高校可定期举办相关活动,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确立目标,充实自己。在积极健康的生活状态中,大学生自然会远离社交焦虑和手机依赖。
第二,引导大学生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关系,避免孤独。根据韦耀阳的研究,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和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7]在面对困境时,若大学生拥有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他们就能利用这些资源。因此,高校应致力建设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引导大学生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
第三,建设心理健康中心,及时做好心理健康干预工作。对新生做全校心理问卷,筛查并个别辅导。平时开展心理健康活动,促进大学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缓解社交焦虑,远离手机依赖,发展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作者单位:琼州学院)
参考文献:
[1]韦耀阳.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
[2]汪向东(执行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增刊
[3]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
[4]黄时华,余丹.广州大学生手机使用与依赖的现状调查[J].卫生软科学.2010(6)
[5]任顺元.大学生社交焦虑的调查与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12)
[6]邢强,唐志文,黄裕兴.当代大学生的社交焦虑与自我和谐[J].广州大学学报.2009(2)
[7]韦耀阳.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