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识观视域下的应用型大学教学方法改革

2014-04-29 13:14:51杨兴坤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14年23期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教学方法改革

[摘要]随着人权与网络信息社会的发展,知识观的内容发生了新的变化,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论述了传统知识观与新知识观的区别,阐述了新知识观与教学方法的关系,并在分析应用型大学教学方法改革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从价值取向、选用与评价标准三方面对应用型大学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关键词]新知识观  应用型大学  教学方法  改革

[作者简介]杨兴坤(1971- ),男,山东阳谷人,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重庆  4081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163-02

一、知识观概述

1.知识观的含义。知识观是指人类对知识的根本看法与态度,具体来说是指人们对知识的基本观点与见解,是人们对知识的总体认识与基本观念。知识观是知识的知识,是知识的上位概念,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因不同时代的知识对社会与接受知识者有不同的作用与价值,人们对其所进行的一种反思与新认识。从教育学意义上看,知识观内部结构为知识的本质观、价值观、类型观与获得观等,外部结构为知识观与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与学习观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2.传统知识观与新知识观的区别。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观的含义是不断变化的,从当今人权与信息社会来看,传统知识观与新知识观有本质的区别:一是反映时代不同。传统知识观反映的是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对知识的基本看法,新知识观反映的则是后工业社会、人权社会与网络信息社会对知识的根本看法。二是知识的本质观不同。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对客观世界中客观事物本质的揭示,与客观事物相符,因而知识是客观的、确定的、普遍的、静态的、价值中立的,而新知识观则认为知识是人们基于需要对自己选择的认识对象的性质与联系的假设、猜测或临时的谋略,因而知识是主观的、不确定的、境遇的、文化的、动态的、非价值中立的,没有一种与权力、意识形态和利益无关的知识。三是知识的价值观不同。传统知识价值观以“知识本位”为价值取向,强调知识的工具性、丰富性与积累性,新知识价值观则以“能力本位”为价值取向,注重知识的实用价值,将人们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重视人个性的发展与潜能的发挥,使人们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建构体现自身价值与符合自己发展的知识体系,从而具备自我选择、自我改变与自我提升的社会生存能力与开拓创新精神。四是知识的获得观不同。传统知识获得观认为知识是不易获得的稀缺资源,知识的获得主要靠教师的讲授与书籍,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以教师与书籍为中心,师生地位不平等。新知识获得观则认为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與计算机的普及,知识已不再是稀缺资源,其获取的成本越来越低,在互联网的支持下,知识不但可被迅速与广泛地获得,而且可被个性化地占有与应用。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已没有必要以教师与书籍为中心,可根据自己的个性与潜能,与教师平等地对话与交流,共同学习与探讨基本理论知识,共同研究与探索现实中的新问题,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与经验。

二、知识观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与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即教师如何教知识与学生如何学知识的方法,其主要处理的是人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与知识观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二者在发展中存在互动状态的关系。首先,知识观决定教学方法。知识观有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改革并不是以自己的改造与转变为基点,而是源于知识观的深层次变革。知识观转变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在理论依据,如在“知识为本位”的传统知识观影响下,教师多采用注入式的传授法与讲解法,学生则运用记忆法与练习法,而在“能力为本位”的新知识观指导下,教师多采用启发式的探究法与案例法,学生多运用讨论法与自学法。其次,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动知识观的变化发展。在社会转型或变革时期确立的新知识观必然在教育领域提出新的教学方法,通过新的教学方法的应用来体现新知识观的落实,当新的教学方法与新知识观相适应时,就会促进新知识的发展。最后,新教学方法的广泛应用产生新的知识形态,并利用教学活动、科研研究与社会服务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传播。这一方面引起人们对落后的旧知识观的质疑与扬弃;另一方面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思考与接受新知识观,进而推动新知识观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三、应用型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意义

随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知识本位”的传统知识观向“能力本位”的新知识观转变,但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生产新知识与服务社会的应用型大学,其教学方法仍在很大程度上受传统知识观的影响,没能随新知识观的改变而改变,如大多运用讲授法给学生满堂灌输所谓的客观知识,以学习知识的效率高低评价教学方法的优劣,决定教学方法的取舍,以致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讨论法与探究法用之不多,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尽管一些大学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但却很少从知识观的角度进行教学方法改革,要么着眼于教学方法自身的改造与转变,如单纯增加或变换教学方法的类型,要么从教学方法与其他教育因素着手,如对教学方法与学校体制、课程内容及专业等教学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其结果达不到预期的改革目标。因此,立足于知识观的深层次变革,增强教学方法的内在支持,用新知识观引领大学教学方法进行持续而坚实的实质变革,对有效推进应用型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具有应用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人才、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大学生应有的潜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新知识观视域下的应用型大学教学方法改革

1.应用型大学教学方法价值取向的变革。在当今人权与信息社会时代,作为应用型大学教学方法合理性基础的知识观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应用型大学教学方法的价值取向也应随之发生变革,并进一步深刻影响应用型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具体来说,应用型大学教学方法的价值取向变革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重传授知识向重培养能力转变。新知识观以“能力本位”作为价值取向,认为知识因个人所需而有所不同,人们一方面将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发展自己的个性并加以创新。应用型大学教学价值取向应适应这一变化,由重知识的传授与积累向重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转变,培养学生实践应用、灵活创新与自我改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第二,从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转变。新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不确定的、境遇的、文化的、动态的、非价值中立的,所谓的知识是受教育者在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特定境遇建构起来的,应用型大学教学价值取向应积极回应这一转变,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予以必要指导,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建构体现自身价值与符合自己需要与发展的知识体系。第三,从教师单方传授教学向师生双方对话教学转变。新知识观强调知识具有不确定性、非普遍性与境遇性,个人、时代、地域与文化传统不同,知识的内涵与标准也不同,因此在应用型大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以教师与单方传授的知识为权威,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为中心的地位与所谓唯一正确的知识,还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知识文化背景,从教师单方传授教学向师生双方对话教学转变,在师生与生生对话教学中,共同探讨与研究理论和实践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不同的潜能与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自己个性的发展,培养各有所长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应用型大学教学方法选用的改革。应用型大学教学方法价值取向的改革是应用型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前置程序,在以上大学教学方法价值取向三个转变的深刻影响下,应用型大学教学方法的选用也应相应地进行改革,即应用型大学教学方法不宜把以理论知识传递见长的讲授法选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而应向有利于提高学生能力的多元教学方法转变。所谓多元教学方法是指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等教学因素的差异性,采用多种方法灵活地进行教学,实现教学方法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应用能力培养与个性充分发展”转变。这里的多元不仅有“多类型”的含义,也有多取向、多途径与多方式等意义,既体现了新知识观中知识的非普遍性、不确定性、境遇性,又突出了教學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与应用性。具体来说,多元教学方法除传统的讲授法外,还包括我国近年来新兴起的教学方法,如探究教学法、问题教学法、项目研究法、自主学习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实验实训法与社会调查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个性差异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把原来教师单向传授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双向对话互动的教学过程,改变传统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知识理论记忆、轻问题探究的单方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密切联系社会实践与学生自身特点,激发不同个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应用与创新能力。

3.应用型大学教学方法评价的改革。教学方法的评价是教学整体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的测量、分析与评定。在“以知识为本位”的知识观影响下,对应用型大学教学方法的评价主要以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学生记忆与积累知识的多少、回答问题的答案是否标准、试卷考试成绩的优劣为标准,此评价标准不适应人权与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符合“以能力为本位”新知识观,不利于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提高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积极开展师生平等对话交流教学,要对其进行改革,确立新的教学方法评价标准。具体来说,在新知识观的指导下,应用型大学教学方法应以三个方面作为评价教学方法优劣与决定教学方法取舍的标准:首先,是否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应用型大学教学方法应体现新知识观关于知识的本质观与价值观,以“能力本位”作为价值取向,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根本要求与标准来选用与评价教学方法。其次,是否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知识的不确定性与境遇性要求教师与学生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对事物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这就要求教师评价教学方法应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标准,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与研究理论与现实问题,得出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从而不断提高创新精神。最后,是否有利于师生对话教学活动的开展。网络信息的发展使知识迅速、广泛与个性化地被占有成为可能,从而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知识获得观,教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也随之成为历史,教师不应把传授知识见长的讲授法作为最优教学方法,而应把是否有利于开展师生平等对话教学作为评价教学方法优劣与取舍的标准之一,促进师生在教学中就理论与实践问题积极展开讨论与交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质疑与反思能力,从而培养出具备有创新精神的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王莉颖.论知识观的演变与教育的价值取向[J].教育导刊,2003(Z1).

[4]王攀峰,张天宝.当代课程知识观的新发展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当代教育科学,2004(18).

[5]史加辉.论教学过程中“双主体”意识[J].教育与职业,2008(2).

猜你喜欢
应用型大学教学方法改革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1:42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改革备忘
应用型大学视域下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
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7:05:18
应用型大学《会计信息系统》校企合作课程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大学背景下建筑学导师工作室教育模式研究
青春岁月(2016年21期)2016-12-20 11:42:51
校企合作机制下的应用型大学的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施
改革创新(二)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