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三种能力

2014-04-29 12:08:06张正治
学周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教学

张正治

摘要:谈到语文教学,常听到有人这样说:语文课谁都能教,但真正能把它教好、教活的没几个人。一节语文课之后,常常听到这样的评论:这节课不好,沉闷、课堂不活跃,我听了直想瞌睡……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改教案为学案,摆正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位置,让学生动起来,活化课堂,让语文课堂精彩化,成为学生乐学、爱学的主阵地。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大的战场,抓住了阅读教学,学生的语文能力、综合素质就能得到大幅提高。笔者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三种能力。

关键词:语文 教学 能力

一、在读中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叶圣陶语)语文课堂是要读的。朗读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从而提高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杨再隋教授也说:“课文内容及其包含的思想是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出来的,即自己用心去领悟。悟的过程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多读能迅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多读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透理解,多读有利于识记生字、释词析句,多读可以领悟遣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丰富了想象力,更调动了阅读兴趣。好多文章就是要通过多读、反复读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深透理解的目的的。如教学名篇《孔乙己》中有这样一句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如何理解这句话?鲁迅先生在这里是没有给读者作出解释的,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第一、四、五自然段,理解课文,才能从字里行间找出问题的答案,认识到孔乙己的穷酸迂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的人物形象。

二、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性质,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确实要改掉“演说者”的角色,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把阵地让出来,给学生发表言论的机会,在交流中培养、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回答问题,摒除自卑心理,积极鼓励他们不要有太大的压力感、不要怕同学取笑,要敢于积极主动参与交流。学生说错或意思表达不完整时,教师要有耐心,多表扬,多鼓励,消除学生的紧张、恐惧。教师应当用温和的语气、和蔼的态度、期待的目光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阐述问题的答案。只有教师放下架子,平等的去与学生探讨、沟通,学生才愿说、敢说,对问题的阐述才能流畅、准确。比如一位教师在教《范进中举》一课时,课中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范进中举后“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是为什么?一位学生没有思考好便举手回答:“因为范进是他的女婿,衣襟皱了,没面子,所以胡屠户替他扯平衣襟。”惹得满堂哄笑,学生本人也满脸通红。出现这种情况,这位教师没有批评、纠正他,而是和蔼地让他坐下与同桌讨论。结果这位同学再次举手回答:“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的态度发生转变,充分暴露了胡屠户爱富欺贫的丑恶灵魂。”话刚说完便赢得了全班的掌声。正由于这位学生得到了鼓舞,信心十足,在与同桌的交流中受到启发,再次陈述时语言丰富了,表达流畅、完整,能力也得到提高。很多的试题也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某出版社要出版一套“中学生喜爱的中外名作”丛书,请你从下面列出的篇目中选择一部(篇)推荐给出版社,并写出推荐理由。《三国演义》《鲁滨孙漂流记》《西游记》《聊斋志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飘》推荐的篇目: ;推荐的理由: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教学中确实要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在思维撞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所以,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项任务,必须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为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课堂教学开放化,积极为学生搭建平台,营造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倡导学生畅所欲言,在思维摩擦与撞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大胆进行求异思维,使学生具有“司马光砸缸”式思维质疑问难、敢于创新。如,在《愚公移山》一课教学时,在认识愚公移山的精神时,可能学生的思维就超出了教师的预设:愚公移山是愚蠢的行为,何不绕道或搬家呢?纯粹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太不划算了!这显然是学生的一种理性思考,对学生这样的认识,当然值得我们肯定。

总之,语文课堂应该给学生开发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空间,给学生充分展示才能的机会与平台。课堂教学,关注了学生的这三种能力,教师就会改变传统教法的束缚,就能让学生动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素质教育理念就能得到落实。

(责编 张敬亚)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教学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50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人大建设(2018年6期)2018-08-16 07:23:10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 15:14:48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9
抄能力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体育师友(2013年6期)2013-03-11 18:52:18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