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红艳
情境教学法将知识与具体的场景和活动结合起来,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是学习数学的内在要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可以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展开主动的探究,在探究活动中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形成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更加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情境教学有效性成为广大数学教师共同关心与探讨的重要课题。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提高情境教学的有效性需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真实性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数学的这一学科特点,尽量选取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素材或材料。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教学的真实性与亲切感,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同时又可以唤起学生强烈而积极的生活体验,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从而让学生学会以数学思维来审视现实生活,以生活的角度来挖掘数学教材,能够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与探究的空间延伸到宽广的现实生活中,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与开放化。这样便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封闭性,使得数学教学的资源更为多元化,更加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高与学生综合水平的普遍提高。这正是新课改下对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在创设情境时,我们要从学生的现有生活经验出发,创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展开积极地观察、提取、分析等认知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真正学会数学学习,爱上数学学习。
二、趣味性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一切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创设情境时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要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教学参与度,引导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顺利地完成探究活动。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数学基础、认知规律等,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以多样的形式、直观的事例来创设教学情境,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以真正实现寓教于乐,为学生营造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饱满的学习热情。如利用多媒体来创设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直观情境,创设幽默生动的故事情境,根据学生动手能力强来创设具有可行性的操作情境等等。
三、梯度性
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渐进过程。因此在设计问题时也要由浅入深,由表象到本质,逐层深入地展开,这样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得学生能够基于自身基础,充分运用所学来展开积极的探究。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来达到一个较高层次的认知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智力角逐的乐趣。这对于学生本身来说就是一种认可、肯定与激励。同时我们也要客观地认识到学生的智力水平并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着鲜明的差异性,这决定了我们不能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制订统一的教学目标;而要兼顾学生间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满足全体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探索性
新课改倡导互动探究式教学,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出教学不是教师单方向的活动,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统一,是师生双方互动探究的过程。创设情境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参与,按照教师的思路来严格执行,这样的教学依旧是教师占据主要地位,学生处于教学的从属地位。我们要将师生双方都设计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在创设情境时要具有探索性。只有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与合作交流,才能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与积极的合作,进而取得预定的教学目标。故而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要提出具有一定探索性的问题,即学生个体无法解决,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欲望与探究欲望,进而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一系列主动而积极的合作探究。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数学知识的构建,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五、主体性
不管创设何种情境,都要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中心。只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情境,才能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能够运用所学,在教师的启发与指导下成功地解决问题。相反如果脱离学生这个中心,情境再有趣、再完美,学生成为欣赏者,并没有真正参与进来,只能成为教学的摆设,不仅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反而会给正常的教学活动带来干扰,这样的教学注定是失败的。因此,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围绕着学生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展开,要为学生的自主参与预留空间,让学生有一个更为宽广的展现自我的舞台。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