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轩
《跨越高考,以梦为马》这本书,我的写作宗旨是“崇尚温和励志,注重心灵启迪,追求真实效果,收获持久动力”,我几乎在所有的章节都强调奋斗的重要性,任何社会中有所成就的人,都是懂得不断奋斗的人。
有媒体曾公布这样一个调查结果:1977年至2008年共32年内所有高考状元,几乎没有一个成为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绩远远低于社会预期。要说这也不是什么新鲜的新闻。历史上因做出伟大政绩而让人铭记的官员,或者那些因高风亮节而彪炳千古的道德楷模,或者因文采、武功、思想贡献而流芳百世的英雄豪杰,又有几个是“高考状元”呢?这些案例告诉我们,高考分数线决不是人生幸福的分水岭。据教育专家分析,应试教育下优异成绩的取得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就是过度复习造成的对创新能力的扼杀,也许复习得越好,损失也越大。也有人认为这就是我泱泱大国之所以没有获得过诺贝尔科学奖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是,哪一个文科生没有一个北大梦,又有哪一个理科生没有清华梦?这种梦想,也许并没有在多大意义上意味着走向社会后的荣耀、财富、地位和成功,而更多更意味着对15年求学历程的完美交代,也意味着对自己辛苦付出的最高肯定。自然,有竞争就有淘汰,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毕竟有限,考上名校的毕竟是少数。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追求卓越,这也是我所肯定高考的地方——至少它让年轻人有一个奋斗的目标!很多人没有到达预计的目标,这并不一定就是什么坏结果,因为一直不断地追求才是最大的成功!
就我个人而言,曾在事业、高考、身体等方面遭受过较大的挫折,人生中屡屡出现山穷水尽的局面,然而我还是要客观地说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还是在自己。一开始厄运降临的时候,真的手忙脚乱,束手无策。几乎崩溃的时候,我曾经向前辈取经,他告诉我“要坚强”,我也曾聆听同事的劝告“爱自己”。面对冬夜的凄冷和孤寂,面对生命的脆弱和迷离。我曾忍耐,也曾奋起,曾对着窗外那棵参天的白杨静静地呼吸,想过逃避,也想过出走,想过无数未知的可能。不过,我一直在咬牙坚持,从改变自己开始改变世界,慢慢地等待转机。身体孱弱,就从30岁开始打乒乓球,从零基础开始,看视频自学,请教老师和球友,渐渐地可以发出力量了,渐渐地有了火辣辣的肱二头肌。理想丰满、温软,现实骨感、坚硬(王朔就问过“理想就那么无辜吗?”……几年过来了,身体越来越棒,事业也越来越起色,情感也越来越顺利,心情也越来越好,仿佛气场也越来越强,一时间,世界的面目也温馨可爱了很多。
走出洞穴期
还是那句话,我可能不是最坎坷的,但要说也是足够艰辛。这不是在比惨,再惨也没有奖杯给你。只是说,这些不堪的过往,一时的沉沦,孤独的蛰伏,让我现在的心态更加平和,让我的行动更加坚决,也让我有一些资格,更能从容应对生活和生命的苦难。没有谁不想过上作家刘同说的这种生活:“不管你学什么专业,找工作一定要找个你喜欢的,这样你每天早晨六点到晚上八点都是高兴的。再找个喜欢的人在一起,这样晚上八点到早晨六点就是开心的,这就是生活。”也可以这么说,这就是理想。但理想总是带有奢侈品性质的东西,某些情况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如果人真的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境地,那也是外界的施与,在你的内心世界,只要你适时调整,你永远可以随时随地做到“似曾相识燕归来”。
我曾经写过一篇《“洞穴”阅读指南》,大意是说一些牛人或彪悍的人生,总得经过一段“洞穴”岁月,这段岁月也许是牢狱,也许是医院,也许是最艰苦的时光,也许是人生的最低谷,但牛人们也往往得益于这段岁月。他们利用这段岁月,不懈求索,反复思考,增长知识,澄净思绪,增长心力,积累了触底反弹的能量和持续爆发的岩浆。这就像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面,本以为他会成为仙丹的作料,熟料他借机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和火眼金睛。人生的峰回路转很多情况都发生在山穷水尽之处。
高考后,无论你身在某种情景,有几个习惯都值得你一生坚持:
勇气。也可以说是坚强。我有一个朋友是一个乡村医生,诊所刚开业的时候有一些地痞找茬儿,要收“保护费”,正赶上那会儿他心脏也不太舒服。问我怎么办,我说要勇敢,都是一乡人,谁也不必欺负谁,谁也不必惧怕准,这种地痞行为本来就是有违法律和道义的恶行,不能惯着,不能向这种恶势力低头。他是一个很好的医生,诊所也一直成功开着,并未见受到什么刁难。勇气很多时候是指不屈服于各种苦难、折磨,同时我觉得还应该包括“没事别找事,有事别怕事”的心理“抗纠纷”能力。而妥善处理人际对抗,正是高情商人应有之义。
阅读。梁文道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阅读的持续有助于情商的累积,所谓书读多了,内心才不会决堤。阅读本质上是经历另一种人生,别人的生活,别样的生活。阅读也有利于现实人生智慧的萌发。最近流行的一句话,读书或者旅行,心灵或者身体,总得有一样在路上。为什么总得有一样在路上?因为路上是风景,是流动的思绪,是不纠缠于某个细节,是放过执迷,是宽恕过往,是留住憧憬,是开启未来。我们不妨试一试,以旅行的心态来看待眼前的事物,那将会是一个美妙的体验。
行动。千万不要等待。就像哈佛大学图书馆箴言所说,当你觉得做一件事晚了的时候,恰恰却是最早的时候。只有行动才能将你的想法付诸实践,很多人都有美好的设想,然而不动手去做,这些设想只能是空中楼阁。有的人总想等待最好的时机的到来,这种等待其实包含了一种害怕失败的心态。有很多时候,这种担心其实仅仅就是担心。你不做出来,又有谁知道结果,就算结果不能让你满意,这个行动的过程也不会是徒劳无功,也要比光想不做、光说不练强一百倍。我见过很多台湾来我校读博士的人,很多已经是五六十岁的年纪,这种年纪的学习很多已经跟功利无关,而更多的是出于完善自我的人生信念和实现理想的人生追求。这样的人。值得佩服。
自立。中国的确是有自己特殊文化的国家。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到现在依然有其流毒,其中一个就是“站队文化”,特别是在行政体系里面,这种文化根深蒂固。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这样的语言,不正是这种文化的深层心理反映吗?自然,方向的确很重要,但必须是你自己认定的方向,而不是你和其他某种势力的捆绑。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不可能脱离群体而存在;然而要把这种群体性放大到吞噬个体的程度,也是极端危险和愚昧的尝试。青年人在职业上的自立也许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但起码,我希望自立能成为我们的一种人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