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久文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事关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的重大国家战略,北京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全新历史拐点。
协同发展要解决什么问题
京津冀区域合作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长期发展呈现出独特的特征:以要素一体化和贸易一体化为主,兼有政策一体化。目前政策一体化的主要问题是在诸如交通、银行、通信、食品安全、住房等方面缺少政策上的协同。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行政分割严重,缺少协同发展的机制体制问题;二是三地定位不清晰,发展差距大的问题;三是城市发展不协调,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弱的问题;四是资源环境问题严重,特别是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严重的问题;五是北京大城市病的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完成的任务有:
统一制定区域规划。加强京津冀都市圈产业发展的规划协调,包括协调产业结构,协调项目安排等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要使京津冀区域经济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就必须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出发,统一制定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区域产业发展规划。
尽快建立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和完善京津冀区域利益协调机制,重要的是信息沟通反馈机制、规划编制合作机制与共同市场机制。这些机制包括市场开放、政策优惠、区域援助、转移支付等多方面。其中,制定京津冀生态环境改善的建设和补偿方案,保护生态环境,是目前建立区域利益协调的长效机制的当务之急。
不断调整区域空间关系。随着京津冀区域分工程度的加深,空间上的合理布局成为下一阶段的重点。包括京津冀区域内的重点城市-产业带的构建,主要经济增长极的选择,首都经济圈的构建,渤海西部经济带的一体化发展,从北京经石家庄到邯郸的沿京广高铁的经济带建设等等,都需要研究。
北京的机遇与挑战
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寻找北京在新的发展环境中的经济发展新方位。
机遇与挑战之一:城市功能疏解
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功能疏解,目标应当放在优化城市功能上,坚持城市发展定位,优化产业结构,巩固核心功能,抑制一般功能,疏解非核心功能。具体做法是整合产业,提高空间效率,有机改造城区,丰富发展郊区,实现全域城市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在于,北京疏解非核心功能是北京城市减负的主要手段,但之前的疏解收效甚微,关键是错综复杂的关系使任何一个疏解的行动都面临巨大的阻力,而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把“尚方宝剑”,疏解非核心功能的阻力现在比任何时候都小,所以必须抓住这一良机,壮士断腕,把那些冗余的功能都疏解出去。
对于非生产的功能和城市的服务功能,我们要准确识别哪些是非核心功能,防止“误删”而影响北京的长远发展。
机遇与挑战之二:产业转移持续加速
对于生产性功能,进一步推动产业在京津冀地区的有序转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产业价值链不断分解和区域专业化分工的加深,北京很多拥有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的创新集聚区(如中关村、CBD等地区)将更加专注于高端产业的发展,制造业、部分生产性服务业、部分陆路物流等产业将北靠和南移,促进北京周边地区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
产业转移的重要机遇在于这种转移将促进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北京的企业向周边河北相关市县的转移过程当中,形成产业集群、构建新的产业园区是必然要求。其实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案例,如固安的“产业新城”,就是很好的选择。
加快产业转移,目的是让城市更加优化,企业也能更好地发展。如果因为转移而把产业做死了,就背离了产业转移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不把企业“做死”?首先是北京和河北市县政府对企业转移的政策,鼓励与保护,同时解决转移中碰到的问题;其次是资源供给,土地、能源、用工等等都要有保障,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再次是营造发展环境,在同类企业聚集在同一个地域的前提下,使企业的生产联系得到加强,相互协作得到提升。总之,就是让企业愿意走,出了北京能发展更好。
机遇与挑战之三:交通建设和大气治理一体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交通建设和大气治理一体化的重要机遇,我们要及时加快交通一体化建设进度,启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将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强调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城际交通的建设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城市群一体化进程提供了基本保障。我们要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突破口,加快高速公路、高铁和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衔接,服务三地之间要素流动的大趋势。
大面积的雾霾天气治理给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最紧迫的课题,生态环境的共享性和不可分割性决定了雾霾天气等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必须加强区域合作。以大气污染联合治理为契机,京津冀应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的合作,为京津冀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作者: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