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疆和谐民族关系的几点认识

2014-04-29 07:23:09黄国庆
学周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民族关系和谐新疆

黄国庆

摘要:一个社会的民族关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新疆民族关系也经历了一个这样发展变化的过程。影响新疆和谐民族关系的因素,有经济、政治、民族、宗教、国际等诸多因素。综合分析这些因素,我们会发现经济和思想因素是影响新疆民族关系的最现实、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因素。新疆经济的发展和机制决定着新疆和谐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关键词:新疆 和谐 民族关系

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第一次将“和谐”两字写入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阐释和论述的重要文献中。胡锦涛指出,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正确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使各族人民和睦共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新疆民族关系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新疆民族关系作为多民族国家最为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一,既是长期历史因素的积淀,又是现实环境的折射,并且广泛表现于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文字、生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笔者分为几个历史时期来认识。

一、对上世纪50-70年代的新疆民族关系的认识

在每个历史时期,世界各国都会发生深刻的发展和变化,社会当中的每一代人都是在某种特定的社会环境和体制中成长起来的。特别是中国社会在经历了社会变革后,在社会的剧烈变革年代,人们形成了具有那个时代特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新疆上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出生的那批人,他们经历了新疆民主革命和土地改革。新生政权废除了原来旧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打倒了土豪和恶霸,人民在政治上翻身当了主人。贫苦农不仅无偿获得了土地,而且身份和地位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从内心感激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在那个困难年代的生活条件要比今天苦得多,但是各族民众没有什么怨言。即使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和“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运动中,各族干部和民众都是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和热爱祖国的,能够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真正的高度一致,在上世纪50、60年代,我们党的群众基础是非常坚实的。“人生自古谁无死,奉献精神最可贵,踏遍昆仑四十载,只为团结幸福水。”这首诗是王蔚同志在病重弥留之际写下的,他是深受各族干部群众爱戴的优秀共产党员、杰出的水利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模范、廉洁奉公的模范。他的一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和田精神”的一生,是为和田发展鞠躬尽瘁、沥尽心血的一生。在他去世后,和田当地的民族老乡自发地用毛驴车拉着一车又一车的松土运到王蔚墓前。下葬时,民族老乡用本民族的宗教仪式为他诵经安葬。他把毕生的心力都献给了当地的水利事业,改善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条件。民族老乡把他真正当做自家人来看待,这种信任和威望已经超越了民族界限。和田各族人民身怀感恩,把爱带给他们所遇到的需要帮助的人。当时新疆的民族关系是非常和谐融洽的。

二、对市场经济时期的新疆民族关系的认识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和市场机制的利益驱动,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人们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尤其新疆与沿海、内地相比,无论是从外部环境还是社会内部发展机制上本身就存在的先天和后天的差距,这更加剧了新疆与内地的差距。这对于深受平均主义思想影响的大多数中国民众来说,这种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反差,无疑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不平衡,不公平感明显增强。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扶持力度很大,例如:当时新疆公务员的工资要远远高于内地。有地区差、边疆补贴、高寒补贴等等。这让在新疆工作的人们在扎根边疆付出心血的同时获得比较高的收入,也算是一种安慰。而在改革开放后,新疆与内地相比较,人才、教育、市场都比较落后。在与内地同步市场化过程中,新疆的劣势就会显现出来。加上中央政府引入了竞争机制,但对弱势地区和群体保障兜底机制没有充分落实。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才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基础的薄弱加上开发起步比较晚双重因素的影响,使得新疆与内地差距越拉越大。现在新疆的经济现状是民众的收入水平较低,新疆山高路远,许多生活、生产资料从内地运到新疆运输成本、制造成本很高。这进一步使得新疆的物价水平很高。最终形成新疆的经济特色:收入全国倒数第几,消费是全国正数第几。笔者曾看到一则哲理故事,《一个馒头》A.一位饿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位农夫家。农夫给他一个馒头、一碗水,饥饿者得救了。得救者走到农夫家里,发现农夫家里一无所有。感动得热泪盈眶,长跪不起。 B.一位饿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位农夫家。农夫给他一个馒头、一碗水,饥饿者得救了。得救者走到农夫家里,发现农夫家里摆着很多好吃的。感恩很快被愤怒替代。他痛恨农夫,因为,他发现农夫还有那么多没有给他。

思考1:同样的行为得到完全相反的结果——看到自己得到的,会感恩;看到自己没有得到的,会仇恨。

思考2:救人命的是农夫奉献的馒头和水,与农夫自身拥有的并无关系。但现实的教育,更注重农夫一无所有情况下的慷慨,那意味着更高尚。这不自然改变了人们心中的标准和预期。实际上,爱心存在于生活的每一点,都平常得不能再平常,每个人都可以献爱心,而不是期待一个像A农夫那样的人出现。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救世主。每个人都可以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的人。

思考3:感恩或者仇恨,往往都由一些细节决定而非本质决定。从本质上看,A和B两种情况下,结果都应该是感恩的。但只有正常而理性的人才能在两种情况下都保持同样的感恩心态。

思考4:在感恩和仇恨之外,是否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心态存在?

这则故事能够大概反映出两个时期新疆社会状况和民族关系的现状。

三、对新疆民族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正确认识

现在新疆影响民族关系的问题主要是民生问题,在《左传》中有“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民生厚而德正”的记载,这里的民生都是指百姓的生活,说明当时人们关注的重点还只是百姓的谋生之道。到了近代,孙中山对民生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按照孙中山的说法,民生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是无所不包的。这应该是广义的民生概念。

本文所要讨论的民生则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包含由低到高三个层次,也就是指民众的基本生活状态底线,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和能力、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权益保护等,也就是它的狭义概念,但它不能脱离广义的层面而孤立存在。所以民生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就民生来谈民生,而必须把它放到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中、“大社会”的环境下进行统筹考虑,综合协调。

民生问题涉及全国各族人民,包括沿海和内地,影响干群关系的腐败现象和官僚作风在内地也存在,在内地也发生过恶性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如瓮安事件、孟连事件。但是同样的民生问题,如果发生在新疆或在西藏,当地民众会把这些社会矛盾与民族利益联系起来,它表现出来的形式和社会后果可能很不一样。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更应该注重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问题。除了民生问题之外,在少数民族凝聚区还存在一些思想认识问题。 “3·01”昆明暴恐事件,第一次让内地公众意识到暴力恐怖离自己如此之近,随之而来的则是对“维吾尔族”“新疆人”的误解与恐慌,甚至予以标签化的现象。任何时候都不能把少数犯罪分子等同于一个民族,等同于一个地区的人。必须指出,一方面,对西部到内地的打工者,不要再去识别、划分民族成分,应统一将其纳入城市现有管理体系。我们早期的民族政策理论宣传,着重强调各民族之间的差别和特点,忽视了中华民族的共性和公民意识的教育,在拉萨事件、新疆“7·5”事件后,大家才开始反思这方面教育的缺失和误区。

另外一个需要特殊关注的,就是关注“代际更替”问题。比如法国2005年的街头骚乱事件,我们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中国目前也存在着代际问题,经济、政治体制包括社会管理体制的重大变化,引起了青年一代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重塑问题。在拨乱反正之后,客观上突出和强化了民族问题的政治色彩,一方面政策给予少数民族的特殊权利和各种优惠比原来加强了,但是有些照顾政策不但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反而滋长了邪恶势力。例如:“两少一宽”,即中共中央1984年第5号文件提出的:“对少数民族的犯罪分子要坚持‘少捕少杀,在处理上一般要从宽。”这是我国的民族刑事政策,民族刑事立法应当将这一政策上升为法律,使之具体化、条文化。但另一方面在激烈市场的竞争中,许多少数民族青年处在不利和被歧视的状况,再加上社会管理的力度和利益协调补偿机制在减弱,许多政策落不到实处。目前中国的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市场机制弱化了政府政策的调节能力。

因此,我们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强社会调查,同时要放眼全球,参考和借鉴其他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和教训。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都有相当丰富的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

总之,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思索和研究,我们能够把中国的民族关系逐步引导到一个健康的轨道上,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谐,这才是中国在21世纪和平崛起的真正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5-28.

[2]于光远.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3]王宗礼.中国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 31.

(责编 张敬亚)

猜你喜欢
民族关系和谐新疆
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16期)2016-11-25 03:29:43
关于宁夏回汉通婚现象的调查研究——同心县为例
新时期银川市和谐民族关系的建设路径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20:20:54
当前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关系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12:10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18:08
新疆多怪
丝绸之路(2014年9期)2015-01-22 04:24:46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