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教育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渗透的必要性

2014-04-29 07:06:45杨步元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环境保护道德

杨步元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83-01 生态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使公众掌握生态环境的有关知识,从而认识生态环境的构成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逐步建立起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价值观,从而具有参与解决生态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责任和实际行动。我国政府批准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论述了我国公民生态道德行为标准,规范了我国公民的生态道德,也是中小学教育必须培养的道德行为素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们的社区生活”中有这样的课程内容:“了解本地区生态环境,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活动建议是:“进行实地调查,说明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通过板报、标语、广播等形式进行环境保护宣传,并在校内开展诸如节水、节能等活动。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环保建议。”生态伦理学家莱昂波德(A.Leopold)曾指出,人类伦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协调人与人关系阶段,协调人与社会关系阶段,以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阶段[1]。当前形势下人与自然关系问题非常突出,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非常严重,主要表现有: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农田污染等。与生态恶化相伴随的是资源日益枯竭,世界自然基金组织报告《生态行星指数》认为,1970~1995年,全球资源损失1/3,其中,森林面积减少10%,海洋生态系统损耗30%,淡水生态系统损耗50%,原油仅够开发95年,天然气只能维持190年。生态恶化诱发了气候异常等自然灾害,导致水旱等灾害频繁发生,大自然的无情报复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一、深刻的生态环境危机形势和淡薄的生态环境危机意识反差强烈,必须加强生态环境教育

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全世界面临的严峻课题,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脆弱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土地面积仍以每年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2],吞噬着我们的村庄、农田、绿地;一些工厂上吐下泻排放废弃物,曾经明亮的天空变得乌烟瘴气,曾经清澈的江河湖库水域臭气熏天。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正在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重。其中酸雨已扩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大部分地区;50%以上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2/3的城市居民在噪音超标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3]。

强化国民生态危机意识,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再现青山绿水,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目前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还十分淡薄,其主要特点是:外热内凉,参差不齐。鉴于此,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更是任重道远。

二、为实现自然的持续发展,提高小学生生态环境道德水平,必须加强生态环境教育

生态道德包括观念、情感、意志、行为四个方面。生态道德观念是人们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对是非、善恶、荣辱的认识、判断和评价。生态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影响生态环境事件的爱憎、好恶的态度。生态道德情感的形成,一方面以一定的生态道德认识、道德观念为基础;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有不断的自我体验的机会,并不断将这些自我体验积累、概括起来,形成稳定的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生态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地、坚持不懈的努力。意志调节人们的行为,生态道德意志薄弱的学生在行为上缺乏毅力,在个人利益和生态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会舍弃生态利益而谋求个人利益。如鸟蛋和青蛙都可以做成人们美味的佳肴,对美食诱惑的态度能体现出生态道德意志的薄弱,意志坚强的学生能经受住考验,坚持履行正确的生态道德规范。生态道德意志的培养,除了提高学生生态道德认识,加强其生态道德信念外,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与生态环境作用的社会实践中锻炼。生态道德行为是人们在生态道德规范的调节下,对生态环境作出的反应行动,是衡量人们生态道德意志高低的标志。它是以一定的生态道德观念为基础,一定的生态道德情感为驱动力的社会实践。要使学生形成环境保护行为,就必须使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感、义务感。但是,只产生保护环境的道德动机还不足以形成正确的保护环境行为。学生需要掌握从事环境保护的方法,即生态道德行为方式。

小学生单纯、质朴、朝气蓬勃,求知欲强,勇于创新,一旦接受了某种道德信念,就会对他们的人生态度和行为产生终身影响。因此,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要以青少年为主体,只有在青少年心中深植了绿色的种子,我们才会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未来。

三、凡事从“娃娃抓起”,生态道德教育亦然,必须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环境教育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要培养能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人,是使人们普遍具有环境意识,在工作、生活的各种场合和活动中能自觉保持对环境的敏感性,自觉的选择无损于环境的行为。今天的小学生是未来各行各业的决策者和劳动者。小学阶段又是奠定、形成一个人的意识、观念的关键期,“人之初,性本善”,“孺子可教也”。今天从小事、从身边事开始培养保护周围环境的良好习惯,授以保护环境的基本知识和粗浅技能,那么二十年、三十年……以后的决策者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将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能自觉制定和执行环保政策。而且,少年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也在对环境发生多方面影响,他们的环境意识的形成和不断发展,本身就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巨大推动力量。教育工作既要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也要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这样我们的环境教育必将受到大自然的厚报。

生态环境问题是关系地球和全人类生死存亡的严重问题,通过生态环境教育使学生能自觉地把自身个体与整个世界紧密联系起来,树立全球意识和全球观念,自觉地关爱身边的环境,关爱我们共同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叶飞.在小学品德课程中实施生态伦理教育的思考.思想伦理教育,2006年9月.

[2]何时缚住“沙龙”.中华论坛,2013年3月.

[3]周易玄.航行在生态海洋上.新浪博客,2007年1月.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环境保护道德
环境保护
品牌研究(2022年29期)2022-10-15 08:01:00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福建轻纺(2015年3期)2015-11-07 02:52:38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