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平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所真正掌握的知识不是由教师简单机械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借助各种资源,强化情感体验,通过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而自己建构与生成的。也就是说,我们要避免枯燥机械的理论教条讲述,而是要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正是现代教学所倡导的情境教学法。高中政治课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单纯讲述式教学,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维,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创新型人才。笔者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对情境教学法的作用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营造轻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单纯的理论讲述是枯燥无味、呆板而沉闷的,整个教学枯燥单调,学生厌学情绪滋生,消极情绪占主导,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教学参与度,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采用情境教学法避免了单纯的知识讲述,而是将这些较为枯燥的知识点寓于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中,将之与真实的生活、精彩的场景、丰富的素材、趣味故事等结合起来,从而为枯燥的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使得教学氛围更加轻松愉悦,这样自然会带给学生轻松感与愉悦感,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使学生更加专注于情境与新知,更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创设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教学情境,将枯燥的知识点寓于图文声像之中,可将学生带入优美的教学情境中,同时可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集中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学习情感,使学生更加专注于新知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又是划重点,又是记笔记,看起来教师与学生都很忙碌,一节课下来师生俱疲,但这样的教学却是低效的。其根源就在于以教师为中心,将学生排除在教学之外,学生只是教学的附属,被动的参与者,只是在机械地接收经教师“咀嚼”后的知识,教师只是在机械地“喂”,而根本不管学生能否消化。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在于以学生为中心,倡导自主探究式教学。采用情境教学法,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与交流中,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人,成为知识的真正构建者,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与自主性,能够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构建,由学会转为会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增强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采用情境教学法可以带给学生不断的“内部刺激”,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的身心与思维处于放松与亢奋状态,更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自主质疑、合作交流等一系列积极的学习行为。没有了教师过多的干预,学生拥有了更为宽广的学习平台与展现自我的舞台,可以使自身的潜能发挥到极致。这样,不仅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更能实现新课改所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使得学生真正获得全面发展。当然,教师在其中的作用也不能忽视。新课改提倡教师放手、放权,让学生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放任,而是说教师要重新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新的角度来组织与指导学生展开探究,创造机会、提供保障,构建双主型教学,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顺利展开自主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从而学会学习,爱上学习。
三、提供感性认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智育与德育内在统一的显性德育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植根于生活的沃土。脱离生活的教学只能是机械地记忆条款,虽回答起来头头是道,但是却不能很好地将所学与现实联系起来,更不能创造性地运用,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无法起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作用。新课改倡导生活化教学,明确提出政治课程的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要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只有将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学习、感悟,才能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使学生能够将其指导于自己的生活实践,并在自身学到基本与技能的同时,得到道德品质的整体提高。如关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果只是机械讲解,在问到学生这个问题时,大多学生可以背出这个知识点。但会背并不代表会用,并不代表学生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可以做得更好。为此,我们可以选取一些精彩的足球赛事,让学生分析取得胜利的原因在于个人还是团队,同时再将学生亲身经历的拔河比赛引入教学。这些熟悉的生活场景与实例为教学注入了一丝趣味,使得教学异常活跃,学生思维积极。而且,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寓于直观的事物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直观材料,学生可以从中获取感性信息,在思考与思维的基础上便可以上升为理性认知。这样,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不是机械的记忆,而是真正的理解,更能够将知识转化,从而能将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中。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