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入学
合理布置作业,认真批改作业,是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少教师曲解了“减负”的本质和意义,致使作业及作业批改这个教学环节趋于淡化乃至名存实亡。随意布置作业,马虎批改作业的现象在常规教学中屡见不鲜。为了让作业能发挥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矫正教学、促进师生沟通的功能,不再变成学生的负担,不再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引导教师对作业施以正确的态度,我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谈谈作业设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不例外。为了顺应教学改革的潮流,设计切实可靠的作业形式,赋予作业新的生命,为了使新的课程内容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作业的形式可分为“预习性作业”和“导入性练习”。
我们经常听到有些教师抱怨:让学生预习,他们偏偏不预习,这可怎么是好?这里面固然有学生的问题,但在通常情况下,与教师的预习任务布置不明确有关。为了使学生在课前真正做好准备,我们必须为学生适当设计作业。作业的任务明确,就容易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并与新知识建立起实质性、而非人为的联系,使学生具备了学习的欲望和必要的基础。这种情况下设计的作业,就通常称作“预习性作业”。
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如果能够设计适当的联系,往往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启迪思维,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使新旧知识形成完美的过渡衔接,这一类的练习,被称作“导入性练习”。
一、预习性作业的设计
预习性作业的设计包括:深度、有趣、对症、实效四个方面。
深度——保证预习作业的“思考价值”。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保证预习作业的思考价值,预习作业质量的根本在于其思考性,有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从根本上唤起学生的思维兴奋。也就是说,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有较高的思考价值,为此教师首先要对教材进行合理、深入的钻研,设计挖掘出有价值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思路和方向,获得正确的新知。
有趣——保证预习作业的“新颖包装”。把预习任务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包装起来,是完善预习作业品质的有效方法。同样是读书,如果教师能给学生一个驱动任务,比如解决一个问题,那么预习的效果就会更好。
对症——保证预习作业的“因材施教”。一个班的学生,他们的知识基础参差不齐,他们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意志品质、方法习惯等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布置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分层设计,特别是对待学困生,要关注他们的能力,适当调整预习要求,多增加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少布置难度过大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预习取得一定的收获。比如,七年级上册“线段、射线和直线”预习作业单:1.你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线段、射线和直线的例子吗?2.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不同?3.试试看,画线段AB、射线CD和直线EF。 4.如果你去登山,大路和小路哪条道路最近?为什么?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说明:不同学生按要求完成预习任务,A类学生完成1—4题,B类学生完成1—3题,C类学生完成1—2题。
实效——保证作业的“穷追不舍”。预习任务布置以后,很多教师常常会犯一个错误:对预习的作业不收、不查、不问。这样的做法,常常会让认真完成预习任务的学生感到失落,让忘记完成预习任务的学生感到侥幸。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预习作业的后续处理工作,要保证对布置的预习作业“穷追不舍”。
二、导入性练习的设计
导入性练习作业,能够在课堂导入环节,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方法,向学生传授教学的意图,产生学习的期待,同时与新知识之间搭起“联系”。设计导入性练习作业应该突出:精、准、思、巧、导。
精——练习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导入性练习是一节课的“序幕”,并非课堂的主体,也不是一节课训练的重点。因此,要特别注意简洁,切中要点,不要繁杂,浪费大量的时间。一般来说,时间不宜超过五分钟。对练习的结果,通常以教师订正或学生相互批阅的方式迅速解决。
准——练习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导入性练习不能盲目设计,对每一个练习都要仔细思考,能否对新课的教学起到激发兴趣、做好铺垫的作用。练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强,不能为了图花哨而设置,也不能为练习而练习。
思——练习具有关联性和启发性。导入性练习要把新旧知识衔接起来,要做到温故知新,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练习题目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疑求思,要符合学生的学情,适合学生的能力,既不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又不让学生觉得寡然无味。
巧——练习具有趣味性、艺术性。导入性练习不可呆板,应力求形式多样,巧妙有趣。教师可以从解题入手设计练习,也可以从文中设计练习,引出悬念,顺势导入新课。
导——练习具有信息的“困惑性”。在设计导入性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其“导向、导趣、导异”作用。题目内容要与新课内容紧密联系,在练习中体现一些学生感到陌生、新奇的信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在中学课堂中,导入性练习往往根据课型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同时考虑学生的兴趣、心理特点等。常见的导入有以下几种:1.讨论式练习导入。由教师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通过讨论的方式,自然导入新课。2.生活常识性练习导入。许多学科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能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作为练习的内容导入新课,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平行线性质”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你们见过火车的轨道是什么样子的吗?有交点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没有。”教师说明:“因为他们是两条平行线,下面我们来学习平行线的性质。”3.温故而知新式练习导入。这类练习以旧知识为前提,以旧拓新,温故知新,用复习旧知识的方式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
总之,教师在学习和领会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逐步形成了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师的教学表现得更加民主、灵活,学生的学习更趋向于主动、探究和创新。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