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振鹏
[摘要] 白庄头村位于偏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经调查,村民收入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主、收入来源单一、收入偏低、增长缓慢。分析发现,农民收入受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种植结构单一、种植成本上升、政府服务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建议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转移富余劳动力、加大对养殖户的金融扶持力度、确保增收政策的落实、加快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技术培训、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以加快农民增收。
[关键词]白庄头村 农民收入 现状 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 (2014)04-0004-03
前言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提高农民收入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解决贫困地区“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白庄头村位于甘肃省广河县三甲集镇西,村民全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白庄头村共辖10个社,耕地面积2120亩,人均耕地0.86亩,共有农户486户,总计2560人,人均年收入2500多元。全村村民大部都在家务农。农户收入最大的特点是收入偏低,以农业收入为主。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次调查随机抽取了白庄头村10个社的50户农户,村民年龄在18~50岁之间,通过问卷和访谈方式对该村农户户主进行调查。问卷由16个问题组成,主要询问了农户户主的工作、收入状况、文化程度、惠农政策满意程度等方面的问题。共发放问卷50份,有效回收50份,回收率100%。问卷基本采用自填法,对不识字的调查对象由笔者逐一访谈来方式完成。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50户农户人口总计296人。有46户家庭全年收入在10000~20000元之间,占调查总数的92%。有4户家庭全年收入在20000~40000元之间。有6户家庭有外出务工劳动力。
二、白庄头村农民收入现状
1.农民收入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主
表1 农民主要收入来源分布表
随着现代农民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自主化,当前农民的收入来源可以分为: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和转移性收入。但是,作为贫困地区白庄头村的农民来说,家庭经营性收入是他们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调查的50户农户中,收入来源是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有35户,占调查总数的70%。可见,白庄头村农民收入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主。(见表1)
2.农民收入偏低,难以满足家庭消费
资料来源: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广河县统计年鉴》
图1 2006~2010年白庄头村与全国、
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对照图
2010年白庄头村农民纯收入只有2542元,分别占全国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9.3%、85.2%,与全国和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明显。可见,白庄头村农民收入水平偏低。(见图1)
调查发现,白庄头村每户家庭全年的家庭经营性收入为2355.2元。2010年广河县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374元,以其作为白庄头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代表,白庄头村家庭总支出为14244元。家庭经营性收入对家庭总支出的贡献率很低,不能满足家庭消费。贡献率=家庭经营性收入/家庭总支出=2355.2/14244=16.5%,显然家庭经营性收入对家庭总支出的贡献率小于1。所以白庄头村农民收入偏低,不能满足农民的家庭消费。
3.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图2与2010年相比农民收入变化图
在调查的50户农户中,大部分农户的收入与上年相比呈现出:收入下降、没有变化。其中以收入下降的最多,有27户,占调查总数的54%,其次是收入没有变化的、收入上升的,各占调查总数的40%、6%。另外,外出务工的6户农户务工目的都是农业收入对自身消费的贡献不足。由此可见,白庄头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见图2)
4.农民收入来源单一,缺少增收渠道
所调查的50户农户的收入来源,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占农民收入来源的70%,其他非农收入占收入来源的30%。另外,30%的非农收入来源中,务工收入占10%,经商和其他占20%,显然劳务收入对农民收入贡献很小。以上可以看出,白庄头村农民收入来源单一,缺乏增收渠道。
50户调查对象中,兼业户只有6户,只占调查对象的12%,最高年收入为20000元,户主年龄在35~50岁之间。调查发现,这6户农户的平均年收入明显高于其他农户的年收入。因此,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特别是增加劳务收入对白庄头村农民收入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
三、白庄头村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分析
1.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白庄头村以种植玉米为主,农业生产的环节还很薄弱,水利、交通、信息设施的健全程度低,直接影响着农民的农业生产活动,影响农民农业收入的提高。
调查发现,白庄头村在道路建设方面,只硬化三条主干道路,道路硬化率只有45%。连接村庄之间的公路没有及时的保养,其寿命低于应有的寿命。在农田水利方面,只有四个小型的水泵灌溉1200多亩水地。灌溉水泵站老化、水渠年久失修破坏严重,很多沟渠缺口漏水,泥巴淤塞,无人管理,既浪费水资源,又对一部分人畜饮水造成困难。农村电网方面,电力设施只覆盖农民居住区,在农田区没有电力设施,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机的有效利用和水利设施的建设。以上这些基础设施状况严重制约了白庄头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2.农民文化素质偏低难以利用新技术接受新政策
表2 白庄头村农民文化程度结构表
调查发现,白庄头村民大多数都在小学文化程度以下,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极少;具有的生产技能都是低层次、低水平的简单的劳动技能,这就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种植技术和政府“三农”政策的落实;农业生产技术,主要依靠长辈的言传身教来获得,大部分没有受过系统的、正规的农业技术教育和培训。(见表2)
3.劳动力转移困难
调查发现,50户农户中,只有6户家庭有外出打工人员,占调查对象的12%,88%的农户都在家务农。由于,白庄头村地处民族地区,受宗教、传统文化的影响,男子大多初中毕业后就在家务农。2009年白庄头村18~45岁的剩余劳动力有968人。外出务工人员大多都是通过亲戚朋友的介绍外出打工的,没有政府的中介和介绍。
从宏观方面看,务工人员收入主要受文化程度的影响。由于受白庄头村农民文化素质“先天性不足”的影响,工作只能限于劳动强度大的、简单的劳动,从而导致工资水平也很低影响劳务收入。
从微观方面看,农民在务工时期遇到许多不公平的待遇。务工人员工作环境都比较恶劣。在建筑业工程工作的农民,通常工作环境差,不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调查发现,务工人员每天至少工作10个小时以上,劳动强度过大;包工头甚至故意克扣工资阻止务工人员正常回家。
从以上可以看出,白庄头村劳动力富于转移困难,进而影响劳务收入。
4.农民种植结构单一
白庄头村地处山区,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人们养成了固定思维,不在乎产量和品质,年复一年,只种植省时省力的玉米一种作物,其他农作物很难在白庄头村推广;农民文化素质低大多是文盲,玉米在满足牲畜的饲料需要后剩下的卖给玉米贩子。由于,农业信息的闭塞和政府缺乏引道,玉米在当地很难进行深度加工。因此,这种单一、亩产800多斤的玉米种植结构对农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造成很大的影响。
5.农产品种植成本上升,种植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越来越低
近年来由于农资价格上涨,直接影响农产品种植成本的上升,农民种植业收人在逐年下降。
表3 2009~2011年主要农资价格表
数据来源:2010年《广河县统计年鉴》
从上表可以看出农资价格的涨幅近年均在11.1%以上,以尿素和二铵最为明显,涨幅超过了30%。白庄头村农民的种植成本费用主要是肥料费用+种子费用+农机燃油费用+农药费用,种一亩玉米平均成本为300多元,而按产量800斤计算,玉米价格近年在0.95(元/斤)左右,收益才760元左右,除去成本每亩地才收入460多元左右,农产品种植成本的上升对农民收入有很大的影响。
6.惠农政策落实不到位
国家给予农民的粮食补贴,不到位。地方政府没有直接把粮补的钱发下去而是通过种子站替农民“选种子”,农民很难全额拿到中央政府的财政补贴,且种子站提供的种子,没有增产作用,反而减产。惠农政策没有显示其应有的作用。
7.基层组织部门服务不到位,导致信息闭塞
调查发现,有82%的农户对政府的惠农政策不了解,即使了解也很不满意;只有10%的农户了解政府相关的惠农政策。由此看出,基层组织和干部缺乏带领农民发展农业的意识,服务相对滞后,没有完全发挥出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四、白庄头村农民增收的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农民增收条件
针对白庄头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建议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向,进一步搞好农田水利设施、乡村道路和电网改造等基础工程的建设,为巩固和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农民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有效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白庄头村农民外出务工和收入情况表明,全村富余劳动力多,外出务工收入低,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结构的优化,直接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因此针对白庄头村劳动力转移情况,首先,建议政府有效的组织白庄头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其次,整顿、规范就业中介服务机构及行为和组织务工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另外,在务工农民输入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相应的办事处, 及时了解务工者各方面状况, 协助当地搞好管理, 并与当地政府部门配合解决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问题,全面清理各种乱收费, 减轻务工农民的不合理经济负担。
3.加大对专业养殖户的金融扶持力度
调查发现,白庄头村有两家养殖牛和羊的养殖专业户,因受资金的限制,规模都很小,建议政府提供养殖贷款信息和措施,发挥好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信贷资金,通过开办扶贫贷款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养殖各个环节的贷款投放力度,积极帮助养殖户解决贷款难的问题。政府各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宣传和引导,促进养殖户转变观念,掌握市场变化规律,增强适应能力。
4.政府确保各项增收政策落到实处
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干部队伍的思想教育,提高民族地区基层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文化素质;完善和落实国家扶持农业的政策性措施,加大对粮食直补的投入支持力度,对乡镇、村干部给予适当的生活补贴,调动工作积极性,增强工作责任心。同时要加大监督、打击力度,对于不负责任、骗取粮食直补资金的各类违法人员必须给予严厉惩处。
5.加快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与普及农业技术培训
建议当地政府加强对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与普及力度,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农作物新品种的重要作用和相关知识,使村民了解农作物新品种带来的好处。
针对农民的文化程度普及农业技术培训。积极发展农业新技术中介服务组织,按照现代农业观念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和教育,采用沟通和参与相结合的综合培训模式,根据培训目标和村民的需要,对村民开展培训、技术支持咨询等活动。并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上不断创新,在服务范围上由产前技术指导发展到全程技术服务。
6.加大基础教育投入,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加强基础教育,进一步改善农村落后的办学条件,提高白庄头村民文化素质,增加农村经济建设的后备力量,扩大农民就业的机会,进而提高农民的务工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