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优势视角 让下岗再就业变得更“给力”

2014-04-29 22:17王雪萍
大观 2014年8期
关键词:给力优势群体

王雪萍

摘要:“4050”人员是社会“困难群体”,就如何做好“4050”人员工作,本文提出转换思维模式,从“问题视角”变为“优势视角”,客观认识“4050”人员的境遇,重新挖掘“4050”人员的优势,发挥“4050”人员的优势与潜能,改变社会对“4050”人员的刻板印象,这样有利于优化“4050”人员的就业环境和实现他们的社会融入,使政府工作更有实效。

关键词:“4050”人员;优势视角;社会融入

“4050”的问题应该不是新问题,国家、各级政府对此也曾经出台类似《关于进一步加快下岗职工出中心再就业工作的意见》的政策,并采取了许多解决措施,为什么今天“4050”依然是社会“困难群体”,还时常成为“聚焦点”?

当我们重温各级领导关于“4050”的讲话,审视相关部门的服务及应对措施,观看媒体的有关报道时,不难发现,尽管党和政府对“4050”人员制定了不少优惠政策,但社会上对“4050”群体依然存在相当多的负面评价,如“年龄偏大,技术单一,素质较低”,因此,他们被认为是就业的“尴尬人群”、“贫困人群”,是“最困难群体”。这种负面的看法,不仅把“4050”人员视为社会负担,而且也将他们置于社会的边缘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

那么,我们在肯定社会对“4050”工作成绩时,是否可以转换思维模式,从“问题视角”变为“优势视角” ,即倡导一种积极的“4050”观呢?这样或许有益于改变 “4050”人员的社会刻板印象,减少社会对他们的歧视,从而有利于优化“4050”人员的就业环境,实现他们的社会融入,使政府工作更有实效。

一、倡导“优势视角”的积极意义

“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学领域的一个基本范畴、基本原理。指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要立足于发现、寻求、探索及利用当事人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这一视角强调人类精神的内在智慧,相信即便是最可怜的、被社会所遗弃的人都具有内在的转变能力。即 “优势视角”是着眼于个人的优势,以利用和开发人的潜能为出发点,协助其从挫折和不幸的逆境中挣脱出来,最终达到目标、实现其理想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它关注个案的优势、潜能和成绩,达到对个人、家庭和社区的赋权。

在传统 “问题视角” 理论的实践中,我们总是充当其问题的发现者、原因的分析者以及策略的提供者。也就是说,我们总是扮演专家和权威的角色,把“问题群体”放在一个弱势的地位,利用自己在话语方面的优势来制造不平等;而以“优势视角”为本的实践,恰恰强调人的力量作为社会建构的优势,关注个体的优势和能力,注意培养其潜能的开发和运用,并利用这些优势与能力以及潜能来促进当事人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应用“优势视角”,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和客观评价“4050”人员,促使我们审视和反思我们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使我们以平等的态度、积极的心态,共同面对“4050” 这一社会问题。

(一)客观认识“4050”人员的境遇

“4050”人员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女年满40周岁、男年满50周岁以上,就业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这部分人员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家有老小,负担较重,其自身就业条件较差,难以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取胜,是再就业难度较大的一个群体,急需给予关心和照顾。这是我们对“4050”人员最普遍的认识和界定。在此暂且不论“女年满40周岁、男年满50周岁以上”概念界定对女性的极大歧视,就算“4050”人员是一个群体,那么在这一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中的下岗职工。虽说下岗是市场竞争和结构调整的必然产物,体现了优胜劣汰的原则,但下岗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讲是以前不曾有的,属于“新事物”,因此,在他们对此还没有完全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也来不及通过个人能力建设来抵抗下岗的风险时,就被淘汰出局,不能不说是无情的,也是值得同情的。

(二)重新挖掘“4050”人员的优势

当前,数千万“4050”人员,既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他们曾经用智慧和汗水为国家创造、积累了不可估量的财富,为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虽然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制中被淘汰,是牺牲者,但他们和我们所有人一样,都应当享受和分享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如果从社会公平正义、道义良知的角度来说,他们不但不应该受到冷落,更不应该受到歧视,包括年龄上和性别(尤其女性)上的歧视。

因为其特殊的经历,也造就了这个群体特有的品质和精神:他们具有任劳任怨、不计报酬,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对待工作的高度责任心;执行任务不折不扣的认真劲头;“干一行爱一行”珍惜劳动岗位的特有情感;能够将自己的命运、名誉与企业、单位和工作连在一起的强烈归属感和高度的集体主义荣誉感……这个群体依然闪耀着的智慧和优秀品质,理应成为社会评说和聚焦的要点。我们不应把他们仅仅看成是弱势人群、困难群体,应当给予他们应有的地位和客观的评价,历史不应忘记他们是共和国发展中的参与者、贡献者,是社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社会歧视而被边缘化既是他们的不幸,也是社会的悲哀。

(三)消除“问题视角”的负面影响

在某一个社会群体中怎样开展工作,取决于以什么样的观点看待这个群体。目前,社会的普遍意识是将“4050” 人群等同于“负担”、“困难”, “4050”工作策略也大多局限在 “福利”和“援助”,社会能够提供给这个群体的岗位大都是低门槛、低技术含量、低工资的工种。这种工作特点,往往造成“轰轰烈烈” 援助之后,就业不良状况依然反弹和持续。值得忧思的是,在“4050”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反复和再现,尚未引起社会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质疑和追问,也没有引起工作者本人的警惕和反思,而我们听到最多的是来自于方方面面对“4050”人群的教育与忠告:希望他们提高自身素质,改变就业观念;要他们认清市场形势、做好自我定位;劝导他们对工作 “不挑不拣”,要懂得“工作比什么都重要”的道理等等,却很少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真实的感受。因此,也很难做到个性化的服务,更缺乏对我们已有的思维和工作模式进行审视和反思。

综上所述,由于“问题视角”的实践,从过去到现在,使得我们对“4050”群体的工作依然局限于“照顾”、“劳保”、“救助”方面,不仅使绝大多数人将这一群体视为社会负担,而且也将他们置于社会边缘位置,有意或无意地剥夺他们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

二、“优势视角”实践的思考

(一)“平等参与”理念的宣传与教育

消极歧视的“4050” 观,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4050”人员的社会参与。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他们有权利参与和享受社会发展及成果。这种参与不仅包括独立工作的权利和机会,也包括获得合适的教育和培训,即发挥“4050”的经验和潜能,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平等参与也意味着不受年龄和性别的虐待,能够有尊严、有保障地生活;“4050”人员理应获得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有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因此,大力宣传和倡导公民平等参与的理念,为“4050”人员平等参与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就业环境,是社会应有的责任。

(二)发挥“4050”的优势与潜能 重塑“4050”公众新形象

传统“问题视角” 的实践会制造一种新的不平等,极易将“4050”人员社会边缘化,因此应关注“4050”人群的优势、挖掘其潜能和成绩,多方位、多视角宣传其优秀人物和故事;建立“4050”人才信息网,以优势为本重新评估“4050”人员,重塑其公众新形象,以此激发“4050”群体的反弹性和重整性的潜在能力,通过示范带动“4050”群体激情感染、信心互动,搭建充分发挥他们智慧和优势的平台,展示她/他们有尊严的生活和工作,彻底改变 “4050”人员的刻板印象,优化社会环境,使她/他们成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和宝贵财富。

(三)政策引导 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我之前都是在私营企业工作,工资是逐年递增的,可等达到一定数额后,老板就不愿再加薪,甚至不愿再和我续签。老板宁可去雇一些刚毕业没多久的学生来节约成本。”像老刘这样的情况,“4050”再就业人员中恐怕不会是少数,造成他们就业难不是因为他们的技术水平低,企业节约成本反而使高技术成了就业的障碍,可见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以牺牲老员工的利益为代价。这种现象说明了目前中国大部分企业缺乏应有的社会同情和责任感,社会回馈动力不足;同时,也反映出国家在保护职工个体、尤其是老员工利益方面以及鼓励企业使用“4050”人员等方面的相关政策的缺失或不到位。因此为了减少或避免类似老刘现象的发生,政府应出台相应配套的奖惩政策和措施,通过发挥政策的强制性作用,来保障企业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回馈社会,维护“4050” 人员应有的权益。

(四)注重“4050” 人员发展的可持续性

当我们解决“4050”下岗失业人员这一社会问题时,必须关注“4050” 人员发展的可持续性,这既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优先和倾斜,又需要审视或转变我们以往的工作思路和工作作风。

1.国家政策要优先和倾斜。

鉴于“4050”下岗失业人员,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特殊群体,在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大发展中曾经因失业、下岗,丢掉饭碗而承受了更多的痛苦。因此,国家的有关惠民政策,如住房、医疗、社保、退休、家电补贴、雨露计划、小额信贷等,都应优先惠及,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2.能力建设应制度化。

通过教育/培训来提升“4050”人员的各种能力,是帮助“4050”适应社会、发展自我、抵抗社会风险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因此,社会和企业应提供“终身服务”而非“一站式服务”,减少一时性、阶段性,避免炒作性。所以,能力建设作为增强“4050”人员社会资本的手段,应常规化、制度化,这不仅是考虑到今天的“4050”人员,也是为明天的“4050”人员着想。

3.提供服务要个性化、多元化。

“4050”人员有其共性,但更多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在广泛收集“4050”人员信息的基础上,为她/他们提供的服务不只有开展各种登记、咨询等被动式,除了强调主动、入户服务外,要提供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服务。

如对有能力创业的人员,简化职能部门的办事程序,做好其创业、再就业的桥梁;在培训内容上,不仅要强调实用性,更要注重针对性,即针对个体的需要和特点,实行“一对一服务”;培训不仅要满足就业的单一需要,还要提供心理、信心、婚姻家庭、子女教育、生活辅导等全方位的支持;培训的方式和方法要考虑“4050”人员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时间、地点的安排要方便他们的生活等;此外,特别要加强性别平等教育,宣传先进的性别文化,消除一切基于性别和年龄的歧视。充分尊重“4050”人员的主体性,将有益于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和长效性。

猜你喜欢
给力优势群体
矮的优势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画与话
巧用夸张,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让备课“给力”语文课堂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
第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