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慧娟
“看看,都是些啥玩意儿?太粗糙了!就这还花了好几千块钱!”延庆,胜利街村,66岁的丁石锁指着旱船上的图案愤怒地说。“以前这是‘二龙戏珠,现在成了‘狮子耍小球,这里有桥有柳树,天上还下着雨,西湖美景都能画出来,法海后面,有金山寺,有虾兵蟹将,现在,这都改成啥样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快全没了!”
丁石锁,延庆旱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自从获得这个“封号”后,他就忙个不停,带徒弟,搞培训,参加非遗会议,压力越来越大,“感觉肩上有份重担了,但说实话,传承真的很难,尤其是在这个经济社会,没钱搞传承,那就是说瞎话,这笔钱,还不是小数目……”
讲究的旱船制作
在丁石锁的心中,每件延庆旱船,都是件精湛的艺术品。
延庆西五里营村有一个戏楼,明代建筑,大泥河村古代民宅的屋顶,前低后高,前圆而后尖,被称作“一殿一卷双廊式”,延庆旱船的船顶和这两处建筑的屋顶,样式完全一致。房老营村房存相回忆,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邻村的旱船被烧毁了,后来房老营村重新做旱船时,木匠先用高粱秆照戏楼的房顶插出样子,然后再照样加工做了船架子。
阜民街吴金海等人回忆,整个旱船顶部有大小24幅画面,可以插24支蜡烛,其沿边的花纹与延庆现存庙宇屋顶花纹一样。船顶以四根立柱支撑,镶有木窗,裱以白纱,并画上各种戏曲人物故事;船围有各种金鱼、荷花图案;前面绘有龙头;船上再装饰各种彩绸、彩灯,整体像一只色彩斑斓、古色古香的游艇。这种船,当年要请专为庙里雕塑菩萨的能工巧匠精心制作。
船架用白松木制成的,结构合理紧凑。各个木结构之间都用母铆和公铆连接,公铆粘木胶,安装后用木楔子备紧。船底木撑都是寸五见方的木料,非常结实。演出时,艄公不但可以坐在船舷上,还可以在船上翻跟头,做各种高难动作,而且观众多的时候不怕挤,和别的旱船撞上了也不会损坏,完全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区用竹竿扎制的简单旱船。
延庆旱船不仅造型独特,个头还大,重约40公斤。延庆古称塞外,冬季风大,旱船做这么大,是因为底盘较重不易被风吹倒,跑起来也平稳。也正好应和了延庆人“四平八稳”的讲究。1987年,在全国农民运动会开幕式上,延庆旱船得到了与会者的称赞,他们说:“这么多花会,只有延庆旱船最漂亮。”
怎一个“玩”字了得
据丁石锁回忆,1937年前,延庆旱船只有一只。有一年,自由街在与东屯村的比赛中失利了,不服气,就开始琢磨改变旱船的形式,研究旱船的新套路。就在这一年,村里有人看见驻扎在延庆的国民党第29军也在玩旱船。他们旱船的体积格外小,乘驾起来十分轻快,相互追逐穿插变化的套路也十分新颖。自由街人受到启发,将大船改成了小船,每三只小船构成一组,互相追逐表演。之后,各村纷纷效仿。
王泉林说,解放前,北老君堂村玩三只船,那时村里爱玩旱船的人很多,往往会因没有上场的机会而起纠纷,村人商议后,组建了三支旱船队,起初,他们各玩各的,为了避免矛盾,村里将九只船合并起来,重新编排了套路和场记,使得北老君堂村的旱船表演更加红火热闹。又据该村王玉林介绍,他曾在天津见到玩旱船时带有鱼、虾、蟹、蚌、乌龟、鲶鱼等“八大怪”,于是,将该表演带回本村。之后,利民街村民又把表演内容改为“梁红玉抗金兵”,人物造型也改成古代武士。
延庆旱船,表演套路很多,但快、稳、漂、转四个特点不会变。其中,以稳最为重要,即稳中求快求漂,在稳中旋转,在旋转中较量稳的功夫。刘富汉16岁就开始玩旱船,其驾船时,在船沿儿上放一碗水,跑起来一滴不洒。因此,人们用“兼南带北”来形容旱船的玩儿法,从中也体现出玩儿者的个性。“涌舟”和“转舟”要用北方的粗犷豪放来演绎,上身直立,双腿夹紧,双膝微屈,用舞台跑圆场频率很高的步履,表现行船的急如梭快如风。而水平如静、船行如滑,就需要玩者有南方的细腻和柔和。胜利街的段福堂说:“跑船时全凭腿和脚上的功夫,脚尖抓地,这样才可以保证跑船的平稳。”技艺高的艺人,几年下来,大拇趾的趾甲会抠进肉里,更卖力的,趾甲会由于受力过大而被磨掉脱落。
拨船的艄公,延庆旱船中一个重要的角色,船的行进路线全由拨船者指挥,丁石锁说:“船头的人费眼,船尾的人累腿”。由于各个船队演绎的故事不同,其拨船者便具有了不同的身份。如一只船的拨船者是丑角打扮,所演绎的是个水怪,“八仙过海”的拨船者是个童子打扮,代表的是一个仙童,“梁红玉抗金兵”的拨船者是个武生打扮,代表的是一名军士。房存相18岁开始扮演这一角色,并将自己在京戏班学到的毯子功用到其中,让延庆一只船的拨船者以丑角的方式出现在观众眼前。另外,他还将船桨换做了一根哨棒,对延庆旱船的玩儿法,做了新的探索。
延庆旱船的另一特色,在于其伴奏的乐器——唢呐。据老人们回忆,很多村落在春节期间,因为没有提前预约或聘请到吹唢呐的师傅,就不能组织起很好的旱船队伍。比较讲究的村落,会不惜花重金,提前一年预约唢呐高手。或者是在本年花会散后,多给一天工钱,以示预约来年。
有的唢呐手已经80多岁了,还必须出场。村里派专人伺候,牵驴的,喂水的,点烟的,最后还有最优厚的待遇。为此,村民们说:“我们村的花会还就得他吹,别人吹就是不行。换了别人,要不就是跟不上吹的,要不就是吹的跟不上。”
过去,很多唢呐手到不同的村落应活儿,还要亮师门。有师门的会说“我是捏眼代链的!”意思是,他现在出徒当师傅了,为此,唢呐师傅的唢呐上有两根小链,一根代表师徒关系,身份的象征,一根起调节音准的作用。如果谁拿着没有拴链的唢呐出去吹,就是外行人的表现,行里人看了就会夺走。如果自己是家传的手艺,就会说:“我是过道子里打跟头——门里出身!”
大营村清代唢呐老艺人王某,因年久而失去姓名,但他“事不拦兴”的绰号和故事流传至今。“事不拦兴”即唢呐不离身,骑上毛驴出行,一口气吹到县城,回来又一口气吹到家,送粪时上了驮子吹到地头,卸了驮子又吹到粪场。别人问,这是为啥。他说,吹上唢呐什么都忘了,事事不拦兴,只要听到大鼓响,撂下饭碗就走,卸了旱船才知道饿。
逝去的旱船记忆
旱船的组织叫“会”,为显示其历史悠久,各会档都置有会旗,上书“某村旱船老会”或“某村渔船老会”等字样。会有“会头”,冬闲时节,会头组织起会档,在宽敞的场院进行训练或传授技艺。
腊月三十或正月十三起会时,挑选性情随和、热心公益,且有宽房大屋的人家。大家坐在热炕头上商量花会的组织事宜,并提前准备好几盒烟,几包点心,每人吃一块儿。凡是吃了抽了的,就是同意玩儿的,即“一碗迷魂汤两块打狗饼子,你就算上套儿了。”除主要道具和服装由会头准备,其它由参与者自筹。到约定的时候,会头或敲钟或打鼓,参与者就会及时装扮好到场,家里条件差的甚至把被褥面拆下来,披在身上当服装。
起会第一天要拜三官,三官庙大村才有,一般小村的农民大多目不识丁,他们不太关心当官进爵挣俸禄之事,多敬奉关系种地打粮人畜兴旺的神。拜庙时,会头领着扮好装的演员和乐队,先在一张桌上摆五排供品,中间一排九层,两边五层,然后升一炷香,放炮竹,升黄裱。所有演员站在一起,打起鼓、钹、镲,不吹喇叭,由专人在神位前打柳子,祈福求祥。
正月,旱船会到各地演出时,要写拜帖。一块儿16开的红纸上,用毛笔写着“某某旱船会同拜”、“恭贺新禧”等字样,注明年月日。拜帖多由会头提前送到要去的村庄,即告知。旱船即将抵达时,要击鼓传递信息。若村中正有花会表演,要在村边等候,待正在玩耍的花会出村再进去。两拨花会碰面,双方都要击打鼓乐,以示礼貌。
过会时,沿途的店铺在门前设桌,摆上茶水、点心,放鞭炮道辛苦,表示慰劳。有的店铺或单位送些烟、糖、点心类实物,有的送现金。送帖的人这时要高声告诉表演艺人,这个“东家”送了什么,然后叫鼓乐继续响起,艺人们再表演一场,表示答谢,而且常常表演出绝活儿。那时,不管外边玩得多么热闹,儿媳妇都不能随便出来看,只有在婆婆的允许下,方能看上一眼。
正月十六,是旱船会给村民们拜年的日子。白天,一人把事先写好的拜贴送到各户。接到拜帖后,各户要打扫院子,把影响活动的柴草、粪土、积雪清除掉。主人将拜帖恭恭敬敬地贴在堂屋正墙上,拜帖越多,说明主人有威望有面子,家庭殷富是很有脸面的事,一些人还会把拜帖长期保存。旱船进院后,主人手里或捧一包点心,或拿几盒烟,领着家人站在堂屋门口笑嘻嘻地欢迎。玩儿一场,再唱个柳子,再说几句拜年的吉利话,主人就会递过礼物,由一个背着捎马子的人专门收取。但串户也不是家家都串,那些鳏寡孤独、庭院窄小的穷家小户就免了,实在困难拿不出礼物的家庭也不去,或家长早已回避不露面不接帖子,免得大家尴尬。
花会结束后,要谢庙,因富裕程度不同,各村做法不一。有的村庄还要升树,树是黄纸糊成的方桶状,一般是三寸见方尺把高,用毛笔写清所敬神灵及所求事项,里边装满冥纸,会头能通过树的燃烧方向及声响预卜吉凶。小村只是一张纸马、几块点心、两个二踢脚,但祈祷时的虔诚是绝不含糊的。
那时,玩旱船的人没有报酬,一般每晚管一顿饭,管饱不管好,但必须给唢呐师傅工钱或小米。起会后,会头派人到各家去攒馍馍、豆腐、白菜、粉条,也有给米面的,很少有给钱的,然后做给大家吃。“儿子们蹦跶吧,蹦跶饿了吃饸饹,饸饹不够有馍馍,杂烩菜随便括(方言,用筷子夹或用勺子舀)。”过去,每到正月玩儿花会时,孩子们就随着唢呐的调子,在圈外跑着跳着唱这首歌谣。
谢完庙,会头把拜年收到的烟糖点心分给大家,把收到的少量现金留下来明年添置物件。有的村特别困难,收到的烟糖点心不舍得分,都折价卖出去,就能再添几件服装或买些化妆品。
解放前,旱船的各类角色均由男人扮演,女人不能抛头露面。如今,女性成为花会活动的主要力量,她们不仅扮演自己的角色,就连男人的角色也要客串。“四清”以后,好多村的庙都拆了,基本已无拜庙这一说了,起会、请神、打柳子的仪式已完全消失,其中的文化内涵也不再重要。
“纯木旱船被铝合金代替,还能折叠,虽然船变轻了,也便于运输了,但是制作变得不再讲究,材质也低廉,不仅不便于保存,跑起来也轻飘飘的,看不出艺人高超的玩船技艺。原先那份乐趣和味道没有了!”丁石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