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童谣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014-04-29 00:44:03周艳梅
考试周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童谣语文教学教学方法

周艳梅

摘 要: 童谣句式自由、言语朴实、声韵活泼、通俗易懂,融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小学生天真,充满幻想,如果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能充分利用童谣进行教学,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将童谣高效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本文主要介绍了校园童谣的表现形式,分析了在语文教学中科学运用童谣的意义,以及利用童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 童谣 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童谣,这一常被人们遗忘的校园亚文化,笔者认为应该加以提倡。通过传播童谣,可以使学生学到一些语文知识;通过编制童谣,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童谣,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校园童谣的表现形式

校园灰色童谣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翻唱歌曲。如《我在马路边》过去曾广为传唱,让人想不到的是:如今被学生改编成了“我在马路边,捡到一盒烟,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烟,对我把头点,我高兴地说了声,叔叔,给钱!”等。第二,改编诗词。如“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洒上敌敌畏,不知死多少。”;“李白乘舟不给钱,一脚把他踢下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会游泳就玩完。”等。第三,自编顺口溜。如“现代老师武艺高,个个都会扔飞镖,教学更是有法宝,不是作业就是考,班里纪律真是妙,不能说话不能笑。学生胆敢大声叫,马上把他父母找。”等。这些听起来朗朗上口的新校园童谣,在时下中小学生中颇为流行,创作者多是学生自己,多数是学生们的生活写照[1]。

二、在教学中运用校园童谣的重要性

由童谣我们看出学生精神正处于“饥渴”状态。人的生长需要各种营养,不仅需要物质方面的营养,而且需要精神方面的营养。现在学生物质方面的营养显然不成问题,但精神方面的营养缺乏。他们很少甚至根本没有看名著,也谈不上接触经典(除课本节选的),接受的只是“快餐文化”,难怪营养不良。童年离不开童谣,许多著名的作家诗人都是伴随着充满民间气息的童谣、儿歌成长的,可如今造合儿童的童谣太少了。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优秀童谣的保护与传承,从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与食粮。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地鼓励与引导学生更多地接触与学习童谣,通过童谣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想象力及创造思维能力。

三、如何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童谣

(一)发挥童谣的娱乐认知功能。

童谣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学生在课间跳牛筋绳的童谣就是一个例子。老师在学生活动时、游戏时加入一些童谣,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帮助学生积累词语,训练思维,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发挥童谣的教育功能。

童谣是学生喜闻乐唱的,也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它能在浅显易懂的词中让学生感受最朴素与最深刻的教育。“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都在别人家,而今我也顾不得,后花园里看梅花。”。“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仔。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通过这些诗歌、民谣让学生了解劳动人民的疾苦,以及苦中寻乐的思想。再如汀浒前几年流行的一首歌谣:“汀浒、汀浒实在苦,打个电话要跑一个上午,赶个墟回家沾一身泥土。”。让学生懂得家乡过去的情景,体会党的富民政策给家乡带来的变化[2]。

(三)开展童谣征集活动。

校园童谣虽然流行,但有些童谣流传年份已久,学生看完电视和内心的感受自编或改编的童谣还是不少的,这其中有许多还是健康的。笔者经调查,发现他们所唱的童谣还是挺有趣的,如:(1)“小猫、小猫,跳一跳,小猫、小猫,转一转,小猫、小猫,摸摸地,小猫、小猫,拐一拐,小猫、小猫请出去。”。(2)“小蚂蚁,三岁三,解放军叔叔到我乡,叔叔,叔叔请坐下,家乡请你说句话,我长大了要当兵。”。(3)“大姐姐,大姐姐,我是人家小姐姐,请坐,请坐,我不坐。喝茶,喝茶,我不渴。大姐姐,我走了,再——见!”。

(四)鼓励自编自创童谣。

童谣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因此,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自创自编童谣,让学生将枯燥的内容融入童谣,在童谣中认识知识、认识世界。学生在自创过程中可以增长知识,教师以鼓励学生把课本中一些枯燥的内容编成童谣的形式,进行传唱,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自编或改编一首童谣,也是一种创新。许多诗人、文学家就是从创作童谣开始的。学生自编或改编童谣既可以让学生传唱,又通过修改日臻完善,是一个语言再创造的过程,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激起了他们的再创造欲。若自编改编的童谣能在同学中传唱,他们就会尝试到成功,感到快乐,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举行童谣、诗歌背诵比赛。

《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160篇(段),现今课文中只选入70篇(段),还有90篇可由任课教师补充推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任课教师要补充一些诗词或童谣让学生背。这样班级可以开展“背诗大王”比赛,根据年级的不同而规定一定的篇数,能熟背这些篇数的冠以“背诵大王”称号[3]。当然还可举行其他形式的活动,促进学生多背诵优秀古今诗文,拓宽学生课外阅读的知识面。

总之,针对校园亚文化——童谣,只要教师们给予正确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培养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帮助。笔者认为不妨试试,但愿这朵校园亚文化奇葩——童谣,在校园开得更加灿烂多姿。

参考文献:

[1]王金龙.让新童谣走进每位儿童的心田[J].新课程(综合版),2009,09(08):89-90.

[2]钱小惠.巧用童谣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J].广西教育,2012,03(01):67-68.

[3]苗秀芳.亲近童谣 学习语文[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2,10(08):46-47.

猜你喜欢
童谣语文教学教学方法
童谣里的童年
少先队活动(2021年4期)2021-07-23 01:46:32
快乐童谣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1:42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呱呱童谣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