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状皮瓣在头面部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2014-04-29 00:44吴永柏颜培娥
中国美容医学 2014年7期

吴永柏 颜培娥

[摘要]目的:探讨头面部皮肤组织缺损手术治疗中应用斧状皮瓣进行转移修复的效果。方法:利用头面部皮肤缺损周围正常皮肤的弹性及皮肤纹理走向,于缺损周边设计斧状皮瓣,修复皮肤组织的缺损。结果:自2010年以来,共利用斧状皮瓣修复头面部皮肤缺损缺损53例,均完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效果满意。结论:该方法设计简便, 效果可靠,皮瓣易成活,是修复头面部皮肤缺损的一种较理想方法。

[关键词]斧状皮瓣;皮肤组织缺损;头面部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4)07-0524-03

Dolabriform flap for repairing skin defects in head and face region

WU Yong-bai, YAN Pei-e

(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 Lua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Tangshan063700,Hebei,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olabriform flap repairing skin tissue defects in head and face region. MethodsAccording to the elasticity and texture of normal skin surrounding defected skin of head and face region, dolabriform flaps were designed to repair defected skin tissue.Results53 cases were repaired by dolabriform flap since 2010. All flaps survived with primary healing postoperatively and results were satisfactory. ConclusionDolabriform flap repairing head and facial skin defect may be a ideal method for simple design, reliable effect and flap surviving easily.

Key words:dolabriform flap;skin defects;head and face region

在整形美容外科手术中修复皮肤组织缺损,减少手术后皮肤瘢痕是手术主要目的之一。因头面部外伤、黑痣、瘢痕、体表肿瘤切除等术后引起的头面部皮肤组织缺损, 虽各种皮瓣修复方法较多, 采用邻位局部皮瓣转移修复仍是整形外科常用手术方法之一,但都存在各自应用局限,为寻找一种较令人满意的修复头面部皮肤缺损的方法,笔者对斧状皮瓣的应用进行探讨,自 2010 年以来,应用斧状皮瓣修复头面部皮肤缺损53例患者,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 53 例患者,男性 28 例,女性 25 例。年龄 7~65 岁,病变部位:面部 18 例,额部 9 例,外眦颞部10 例,鼻部7例,头皮部9例。病因:皮内痣黑毛痣 14 例,瘢痕 5 例,基底细胞癌9 例,血管瘤 3例,汗管囊腺瘤8例,皮脂腺痣 7 例,脂溢性角化病7例。最小皮肤缺损1cm×1cm,最大缺损4.1cm×5.2cm。

1.2 皮瓣设计方法:根据需要切除病变组织后皮肤组织缺损情况,在缺损邻近的正常皮肤部位选择相对隐蔽皮肤较松弛位置,选择 A 点向外延伸做弧线 AB,如是圆形组织缺损A点可选择在缺损任意一点上,如为不规则组织缺损A点应选择在组织缺损直径较大的一边,AB线走向一般和皮肤纹理一致能较好控制瘢痕形成,∠A≈60°,AB 连线长度应略大于缺损组织直径,∠B≈30°[1,3-5]。因皮瓣切取后通常均有一定程度的收缩,皮瓣面积应比缺损范围大10%~15%,以免转移缝合后张力过大影响血运[2]。皮瓣头与蒂宽度比一般控制在3~4:1以内,精确的长度由缺损区周围皮肤的张力决定[1,4-5]。皮瓣转移时应先缝合皮瓣的A角,使张力均匀分布, ∠B部位进行V-Y推进处理,皮肤缺损下方偶尔会形成轻度的“猫耳”在设计斧状皮瓣时可在缺损下方设计小的三角形切除部分皮肤进行矫正(图 1~2)。

1.3 手术方法:在局部浸润麻醉或全麻下,将病变组织切除。切口距病变边缘的距离:色素痣及瘢痕为1~2mm;汗管囊腺瘤皮脂腺痣为2~3mm,基底细胞癌为5mm。在皮肤缺损邻近的正常皮肤处按皮瓣设计方法设计斧状皮瓣,术中皮瓣切取深度应与创面的层次一致,逐层对应缝合,对皮瓣及创面周围的皮肤组织进行充分游离,减少缝合的张力[6,9]。皮瓣转移至缺损区覆盖固定,∠B部位行V-Y推进方法关闭伤口,对合整齐后用6-0可吸收线埋没缝合真皮层,6-0尼龙线间断缝合皮肤。

2 结果

本组53例患者,行局部病变组织切除后,遗留的皮肤组织缺损均采用斧状皮瓣转移修复,均一次性转移成功, 供瓣区及缺损区直接缝合。随访至1年,患者对效果感到满意(典型病例如图3、4)。基底细胞癌 9 例均未见复发。

3讨论

在整形外科的工作中,头面部各种肿物病变切除术后皮肤组织缺损的修复比较常见,由于头面部的位置特殊,皮肤组织缺损后应该尽可能利用周围正常皮肤组织来修复缺损, 而且修复的组织与受区应该色泽及质地一致或接近, 又不引起周围器官变形,邻近皮瓣转移无论从颜色、质地上说都与原发缺损最接近因而也是最佳选择。

邻位局部皮瓣的设计也必须遵循整形外科学原理中的原则,设计成临床实用、设计简单合理、蒂部扭转程度小、皮瓣易成活。对于头面部小面积缺损的修复, 最简单的方法是包括病变在内做延皮肤纹理的梭形切除,充分游离后整形缝合切口能达到较好控制瘢痕的美容效果。但如较大的皮肤组织缺损这种方法需要牺牲部分周围正常皮肤组织,并且切口张力过大,术后瘢痕会逐渐增宽影响美观。对于较大的组织缺损,较多使用的是局部皮瓣转移,如:局部皮下蒂皮瓣、滑行皮瓣、交错皮瓣、菱形皮瓣及岛状皮瓣等,这些方法的缺点是术后切口线与局部皮肤皱褶线不一致而影响术后外观,有时还需要切除部分周围正常皮肤或在供区植皮[1-8]。在修复鼻部皮肤组织缺损时鼻唇沟皮瓣比较常用,但由于转移角度较大蒂部易形成明显“猫耳”,皮瓣皮肤与鼻背部皮肤质地有差距易使受区出现局部过于臃肿。

由于头面部特殊的美学要求,设计简单切口愈合后较少瘢痕兼具有美容效果的皮瓣就显得更具优势。实际工作中, 皮瓣究竟设计在何处需根据缺损部位及其周围皮肤的张力等情况而定。原则上应尽量选择张力较小,邻近受区相对隐蔽,局部皮肤正常且比较松弛的部位[2],皮瓣的边缘尽可能设计在自然的皮肤皱褶内。面部血供丰富,有极强的吻合支血管,皮瓣头与蒂宽度设计比例可为3:1 ~ 4:1[6,8-9];皮瓣大小的设计与皮肤松弛度有关[7,10],老年人因皮肤松弛度较大,可移动度好,皮瓣可以略小于创面[6]。否则因皮瓣切取后通常均有一定程度的收缩,皮瓣面积应比缺损范围大10%~15%,以免转移缝合后张力过大影响血运[2]。随着皮瓣的面积增大,应适当增加蒂部的宽度,切取皮瓣时蒂部不易修剪过薄,蒂部的深层血供尤为重要以免影响皮瓣血运。术中缺损区如面积较大,在皮瓣蒂部邻近缺损区侧有时会出现轻度“猫耳”畸形,在术中适当修剪或术前根据缺损情况设计切除三角形小皮瓣可消除(图1)。斧状皮瓣是在方钉形皮瓣基础上的一种演变,其形态特点与方钉形皮瓣相比是窄蒂、尖角,圆边(斧刃部),斧状皮瓣的蒂部宽度约为方钉形皮瓣的 1/2,面部血运丰富是窄蒂瓣仍能很好成活的生物学基础,窄蒂使皮瓣的旋转更容易,而方钉形皮瓣由于其蒂部宽,修复缺损后通常会在蒂部留有明显“猫耳畸形”[1,3]。斧状瓣设计∠B约为 30°左右,使供区伤口最大宽度较小,行V-Y推进关闭伤口时张力较低,在∠B处不会出现“猫耳”畸形。与方钉形皮瓣直线AB 相比,斧状皮瓣圆弧 AB 设计与圆弧形缺损的皮肤边缘形状更吻合,修复后局部皮肤也更平整[1-3]。

斧状皮瓣应用于头面部皮肤组织缺损修复中优点明显,皮瓣用于修复切除后的皮肤组织缺损可避免直接缝合引起的组织器官变形,以及皮片移植后形成的色素改变、皮片收缩等不良反应,皮瓣设计简单,术中操作相对容易且易于成活,术后瘢痕较隐蔽美容效果好,患者易接受。

[参考文献]

[1]李桂珍,马骁,柳春明.斧形皮瓣在颜面部圆形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0):1128-1129.

[2]邢新,李军辉,薛春雨,等.皮瓣移植实例彩色图谱[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6-39.

[3]李军辉,邢新,欧阳天祥.皮下组织蒂的改良菱形皮瓣在面部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5,16(5):271-272.

[4]孙强,戴利,郑永生.应用带眼轮匝肌的斧形皮瓣修复眼睑分裂痣[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4):561-562.

[5]王少华,王燕华,吕建萍,等.斧状皮瓣在治疗眼睑分裂痣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6,12:343-344.

[6]轩俊丽,赵军磊,陈志强.邻位皮瓣修复术修复面部肿瘤切除后皮肤缺损[J].实用皮肤科杂志, 2013,4:227-229.

[7]朱华锋,王健,陈付国.面部皮肤肿留切除后创面的整形美容修复[J].中国美容医学,2011, 20(10):1521-1523.

[8]秦芹,姚广东.眼睑部眼轮匝肌皮下蒂皮瓣修复眼睑皮肤软组织缺损[J].中国美容医学,2014,23(2):90-92.

[9]詹太国,詹领,熊小刚,等.局部皮瓣在头面部皮肤肿瘤及皮肤病切除修复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8,14(6):370-372.

[10]刘大海,刘建忠,张蕊,等.应用斧头状皮瓣修复皮肤缺损[J].中国美容医学,2008,17(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