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霞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语文教学的一切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特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让每一个学生在求知过程中都有所收获,有所成功。小学语文课堂是小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场所,小学生语文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运用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灵活多样的语文课堂,让每一个小学生积极活动,有积极参与的意识和行动。因此,创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变的课堂是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质量的重要方法。
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有的依然封闭,内容单调,学生的参与程度低,自主学习意识差,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我发展;有的从形式到内容与新课程理念很不相符,与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很不适应。要想实现高效灵动的课堂,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就必须在创设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与能力上下工夫。对此,我做了进一步的探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具体做法与大家交流。
一、创设情境,亲身体验,让课堂更自由活泼
课堂是一个大舞台,教师是总策划,设计着整个课堂的活动;学生是舞台上的表演者,是舞台活动的主要角色。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才会有活泼的气氛,学生积极参与,才会让课堂灵动。活泼、宽松的课堂气氛,生动有趣的活动,精巧的内容设计,才会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运用移情体验和角色扮演的方式,使文本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强烈共鸣。教学《海伦·凯勒》一课,很多小学生对海伦·凯勒的生活不了解,无法体会她那种处境。于是,我在上课时,用移情体验的方式,让小学生做游戏,让一个同学蒙住另一个同学的眼睛,被蒙住眼睛的同学,既不允许说话,也不许与别的同学交流,使其体验到孤独无助的内心世界。之后,教师让被蒙住眼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谈得热烈,说得具体,完全发自内心,体验到一个内心孤独,充满恐慌的,经常受人嘲笑的失明者,是如何摆脱内心的痛苦,挣扎在孤独中,而又通过自己不屈不挠的奋斗取得了常人无法预想的成绩。在学生有了深刻的体验后,我导入新课。这种游戏扮演,这种移情体验,学生理解深刻,比教师空洞的说教更有感染力。由于有了学生的参与,课堂更加活跃,也更具活力。
二、 回归生活,与生活交融,让语文课堂更加自主
语文课堂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它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再现。对于语文教学,自然还应该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回归生活。语文教学就应该让学生走向生活,亲近大自然;回归生活,体验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学生亲历的,一定印象深刻;学生感知的,一定理解透彻。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体验,在耳濡目染中升华对生活的认识与思考。因此,语文教学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把握好教材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融入对生活的真实情感,将课文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这样的教学,教师要摒弃旧的教学理念,将语文与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宰自己的课堂。
如,《黄鹤楼送别》是一首送别诗,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的送别情境,朋友之间,夫妻之间,同学之间等等,不同的送别方式就会有不同的场面,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就会有不同的感情。那么文中李白与孟浩然的送别场景是怎样的情境,抒发的是什么样的豪情?通过读句子,学生将与现实生活中送别的情形联系起来,使之融为一体,体悟诗人送别的豪情,更能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节课运用生活中的经验与文本交织,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方法,形成了一种开放式的课堂,让学生畅所欲言,真正把学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了起来。
三、展开想象,激活思维,让语文教学更加丰富
想象力是小学生的一种基本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没有想象,世界就显得单调;充满想象,课堂就会丰富。语文教材只有那么几篇课文,远不能概括生活,表达丰富的思想。要填补教材的空白,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船长》一文中,诺曼底号被玛丽号巨轮撞击后,人们“乱得不可开交”场面的想象也是一例。“乱得不可开交”就为船长指挥大家救人“井然有序”,产生鲜明的对比,并以此来烘托船长的高大形象。因此,想象“乱得不可开交”也属丰富课堂的。合理的想象,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由于是自己的想象,带有自己个性化特点,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丰富想象,互相碰撞、互相启发,还能产生新的智慧火花。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的是活蹦乱跳的小朋友,他们热爱生活,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力,对生活充满着无限的向往之情。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应该是灵活、多变的课堂,是充满着想象力的课堂,是迸发着智慧火花的课堂。语文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学得快乐、用得有效,真正爱上语文,学好语文。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