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应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并认真研究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各自的优缺点,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传统教学;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就是利用现代化的视听手段,以计算机为核心,形象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多媒体技术可以使2维的平面演示为3维的实体动感形态,产生前所未有的直观性,它使课堂教学由静态到动态,变抽象为形象。但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制作课件时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在准备阶段要认真探讨、论证所制作的课件是否将受到学生的欢迎,是否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对此,本文拟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认识
当前的多媒体技术带给课堂教学的不仅是手段和方法的变革,而且是包括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的变革。因此,如果不更新观念、改变模式,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不会提高教学效果,反而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任何其它教学手段和工具所无法替代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只能处于辅助地位。因为生动、活泼的教师形象(包括声音、表情、形体动作等)不断地与学生的反应相交互,特别是眼神交流和表情交流,使得师生间的沟通尽在不言中。国外一位心理学家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得出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 。所以,教学中师生直接对话很有必要,教师对学生特有的人格影响是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替代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发展也正是在师生间、同伴间直接交往中实现的。以致有人说,上课时目光不敢正视学生的教师,尚未掌握课堂教学法的要领。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也时时接受和分析学生传递过来的信息(如皱眉、神色茫然、交头接耳等),并对讲课作相应的调整。
多媒体技术是实现教学目标和要求的手段,不应仅为体现教学中的视听和色彩刺激而冲淡课堂教学目标和要求,所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应收到以下教学效果:
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②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师生负担;④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因材施教;⑤反馈、娇正及时;⑥知识组织更科学;⑦提高教师个体劳动质量;⑧促进学生智力发展:⑨促进和推动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的制作、使用
80年代以来,国外计算机教育的有识之士指出:技术的发展,仅仅为教育改革、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提供物质条件。多媒体教学虽有强大的优势,但只有在良好的教学设计、学习理论指导下开发出合格的教学软件,并加以正确使用,这些优势才能发挥出来。
(一)要重视课件“脚本”的创作
课件的素材源于教材,但取得的效果又应高于教材。课件制作的过程如同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再拍摄成电影的过程,编剧、导演要投入大量的劳动,进行再创造,融入自己的理解,体现自己的艺术风格。课件制作也应如此,需要这样的再创造,因此,“脚本”撰写者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一定的艺术修养。国内一些比较好的教学软件,如清华大学的“材料力学课件”、科利华教学软件都是由教育家、学科专家、计算机专家等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目前高校中老教师大多数已退休,普遍存在教师青黄不接的现象,部分青年教师不愿在教学上多投入,讲课质量不如老教师。因此,课件“脚本”的创作尤其重要,应引起广泛重视。同时,“脚本”撰写者还应有“创意”,即立意有创造性。“创意”需要艰苦劳动、创造性思维,有时甚至需要“灵感”,所以有“创意”是最难的。
(二)内容的选择要体现多媒体的特点
实验证明:生动的图象、动听的声音配合文字,比单纯的声音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但课堂教学实践又告诉我们,学习过程中,如果过多地依赖感官刺激,势必使课堂教学因片面追求“新”而重蹈单一枯燥的老路。从过去教师的满堂讲,演变成如今教师满堂“放”。结果只是学生大饱眼福,而实质上并无大的收获。在教学观摩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追求新潮,在课堂上大玩电子游戏,一堂课播放几十张幻灯片,走马灯式的切换,使学生根本没有消化的机会,再配上多种动画效果以及多种音响效果等,看上去课堂热热闹闹,但课后学生却茫然不可知。长时间地把学生关闭在光线较暗的环境里,视听感官处于高度刺激之中,既增加学生的紧张度、疲劳感,也影响学生的视力。
因此,课件的内容必须要有选择性,选择那些最能体现多媒体特点的内容:①内容过于抽象或过程复杂;②难以口头表述;③学生理解吃力;④传统教学形式难以奏效的内容。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应有机结合
无论传播媒体怎样先进,无论多媒体的功能如何完善,它们都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教学设计中,将教师和学生排斥在教学过程之外的封闭系统是不受欢迎的,以计算机人为的割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机联系,更是多媒体教学的大忌。因此,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应把二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特别是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1.直观性与抽象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教学产生前所未有的直观性,把抽象问题形象化。但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度的问题,运用要适度,如果无处不用,可能扼杀学生的思维力,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生学习立体几何、机械制图等课程时,若一味地借助三维动画的立体模型才能弄清空间关系,就不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平面的工程图纸,则可能一筹莫展。所以,创新教育需要一定的抽象性!
2.板书形式。现在有些教师主张取消黑板,他们认为板书在屏幕上都能展现出来。对此,要作具体分析。对于图形、公式复杂,需要较多时间描绘或书写,则借助课件的屏幕显示,确实方便简捷得多。但对于某些内容(尤其是基础课程)来说,黑板有它的优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既写出了要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也是对授课节奏的调节和缓冲,缺少这种调节,学生会紧张得喘不过气来,因为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差异,反应相对慢些的学生正可利用教师的板书时间消化理解已讲过的内容。另外,使用课件时屏幕在某一瞬时显示的信息量很少,缺乏前后联系,而课堂上(特别是基础课)常常需要前后内容的对照和联系,如文字和图形的对照、列式和图形的对照等。课件虽也能切换到相关内容,但总不如一眼就看到前后内容方便,如果需时时切换,不免令人厌烦。
3.学生的参与意识。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手段還是当前盛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其主旨都应该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带来了课堂教学技术的革新,其功效可以并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但当前的大多数使用者似乎仅看中其新奇的一面,而忽略了对此方面的运用。有的教师在上课时,不是播放现成的电教片,就是演示自制的幻灯片,教师就象放映员或解说员,机械地按固定程序进行,其讲课就是填补幻灯片之间的空白,或解说幻灯片上的内容。这样一来,既失去了往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也影响师生之间真情实感的交流,学生只能被动地听、看,机械地回答问题。所以,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作者简介:孙腾月,女,1975年出生,民族:汉,籍贯:辽宁省朝阳市人,学历:本科,中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