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卫东
紧跟新课程理念,更新教学思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下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做到的。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不断实践总结。我将自己在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几个教学构思环节拿出来和大家切磋交流,期望能引起共鸣,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烘托情境,渲染气氛
在教学中我经常安排“情境设置”的环节,这是从情境教学法中受到的启发。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或以暗示悬念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以情感共鸣形式来烘托学习氛围等等。例如,在讲“南京大屠杀”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1.利用幻灯片图片定格历史:触目惊心的“万人坑”“日军活埋南京和平居民”“日军把南京青年当做刀靶练习刺杀”等。
2.数字报告:“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屠杀的手段极其残忍,有的枪杀,有的刀刺,有的活埋,有的活活烧死……”
3.新闻再现:介绍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的报道。
4.配乐激发情感。面对此情此景,学生议论纷纷,有的摩拳擦掌,有的义愤填膺,情绪非常激动。
通过这些情景再现的方式,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了1937年南京遭受到的苦难,也对这个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我讲道:“‘南京大屠杀是南京人民遭受到的苦难,是我们中国人遭受到的苦难,更好似我们中华民族的耻辱。在那个年代,我们的人民曾经被残忍地蹂躏,被无情地屠杀。这是一段痛苦的历史,也是给予我们教训的历史,我们要认清这段历史,努力使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起来,让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这样教学效果就达到了,通过“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也使学生形成了一种民族凝聚力。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学生,祖国的接班人看到了真正的历史,对于日本政府企图掩盖真相、美化历史是最有力的回击,切实做到了历史为现实服务。
情景设置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都可以尝试作为导入的方法,有效的情景设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二、设疑释疑,环环相扣
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疑问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主动地去思考问题。疑问是激发学生思维活跃性的重要手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地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疑问还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会针对同一个疑问不断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在争论中得到思维的锻炼和知识能力的提高。我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一直注重疑问的使用,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化解教学重难点,还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反馈,柳暗花明
《论语》中有这样的描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的“愤”“悱”和“不以三隅反”的情况,正是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如果教师不注意观察学生是否处于“愤”“悱”的状态,那么就不可能恰到好处地去启发。如果教师“举一隅”,而没能觉察到学生是否能够“以三隅反”,又如何确定是继续讲下去还是应该转换角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师的“一隅”呢?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情况,以便随时随地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更正教学方法。
例如,在讲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时,我以“抗战为什么能取得胜利?”为谜面出了一则谜语,谜底是打一历史人物。答案有四个:1.屈原 2.苏武 3.蒋干 4.共工。学生在看到这么新颖的问题时,非常踊跃,讨论也非常积极。但他们给出的答案不尽如人意,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屈原或苏武,那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是一种反馈了,反馈给我的信息就是学生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理解不透彻。对于这个问题教师还应该再讲解。随后我又讲了对战争胜利的原因应进行多角度的分析:美国的原子弹和苏联的红军并不是促成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的抗战才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再者,由于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这样一讲学生就明了多了。
所以教学中需要反馈,我们更应注重反馈。没有反馈,我们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不知道前方水的深浅;没有反馈,课堂成了我们教师的独角戏,谈何教学效果?
四、课堂小结画龙点睛
完整的教学过程少不了课堂小结,小结既包括教学过程最后的总结,又包括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步骤结束后的及时总结。总结什么,怎么总结,影响到每个环节的教学效果,好的总结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例如,在讲“日本明治维新”这一内容时课后我用了这样一段小结:“同样的闭关锁国,同样的落后封建,同样的受列强欺凌,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了。从此两国的道路迥然不同,日本不但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险,而且成为了亚洲最强大的国家,同时它又把其他亚洲国家变为了它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中国继续在民族苦难的深渊中堕落,最终完全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这其中就有日本。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这样的一段话既强调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双重意义,又激发了学生对‘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思考及对中日两国命运的探讨。
总之,处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设计最优化的教学。一份完整、严谨的教学设计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所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设计良好的教学情境,将知识融入到现实情境中,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教学内容。我们可以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我们还可以通过课堂小结的形式让学生对知识结构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教学设计都应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精神状态,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才能使学生在开放性的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