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世新 邱星龙 丁海涛
[摘 要]城镇化是大势所趋,是国家战略。伴随着城镇化在全国的深入推进,单一楼房化、房地产化倾向也随之显现。如何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推动城镇化实至名归,如何确保城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已成为当前亟需破解的重大问题。本文旨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明确指出城镇化并非单一楼房化,真正的城镇化是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公平共享的城镇化,其关键在于提高质量和效益,目的在于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这就需要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务必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着力强化科学规划和顶层设计,既要稳步推进房产开发、盖楼建房问题,也要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城镇体系、生态环境和服务保障问题,确保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正确路径。
[关键词]城镇化;单一楼房化;关系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9 — 0104 — 02
随着国家城镇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国各地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发展势头迅猛而持续。然而,我们不得不关注一种现象:一些地方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简单地以新盖多少楼房、让多少人住进楼房为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城镇化,而忽略了与之配套的产业发展、环境建设、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有的甚至直接将城镇化与房地产化画等号,大搞圈地盖楼。这种现象与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极不相符,如果任其发展,必将给城镇化带来不利影响。
有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间,国内城市建设用地扩张83%,但同期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人口仅增长45%,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速度极不匹配。近年来,国内有些城市就因过度圈地盖楼、产业集聚能力不强而出现所谓的“鬼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耗资50多亿元建设32平方公里的新区康巴什,设计容纳人口100万人,如今仅有3万人左右。湖北省十堰市在建、在售商品房面积达到1250万平方米,存量房按每年20%的增长速度计算,至少需要消化12年。云南呈贡新区核心建设面积160平方公里,2020年规划人口近百万,按我国平均每年城市化率增幅为1%左右计算,呈贡新区要聚集100万人口需要大约100年的时间。这些“鬼城”都有几个共同特征:楼房空置率高、配套设施建设不全、产业发展培育不足、人口集聚能力不强。究其原因,主要就是由于过求发展速度、忽略发展质量、片面圈地盖楼而引起的。“鬼城”的大量出现,不仅引发了耕地被大量占用、资源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地方债务风险不断加剧等严重问题,而且也导致了城镇化建设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不统一、不平衡、不协调,这也给我们的城镇化建设敲响了警钟。
李克强总理曾经指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建设、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也就是说,城镇化不仅是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文化方式转变的过程。如果没有产业项目的牵动、城镇体系的支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社会保障的健全,即使开发再多的房地产、建再多的高楼大厦,也称不上是真正的城镇化,更不是新型城镇化所要求的。新型城镇化之所以“新”,就在于它不仅仅要解决进城农民“住”的问题,还要满足进城农民各方面的综合需求。说到底,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非“物”的城镇化,城镇化的过程就是把农民转为市民的过程,应以真正改善民生、增进福祉、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为最终目标。这就需要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务必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务必增强城镇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让更多农村居民带着工作、带着资本、带着保障、带着尊严进城,不能在城镇形成新的二元结构,更不能像印度、拉美、东南亚等一些国家的大城市那样出现城市“贫民窟”。单一楼房化、房地产化倾向只能使城镇化陷入误区,也是不可持续的。
为此,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应本着“以人为本、提高质量”的原则,科学搞好规划设计,统筹把握好房产开发、产业发展、城镇体系、生态环境和服务保障问题,正确处理好城镇化与单一楼房化之间的关系,真正把城镇化工作重心转移到进城人口权益的市民化上来。
第一,应以科学规划为龙头,避免简单化倾向。城镇化是一项涉及社会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有疏漏,都可能使城镇化陷入有名无实的怪圈。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表明,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一样,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近路可抄,更不能冒进,而只能循序渐进,统筹兼顾,有计划、有步骤、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应以规划为龙头,充分发挥规划在城镇化建设中的“指挥棒”作用,通过“规划一张图”,确保城镇化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路径。在规划过程中,既要科学规划楼区、楼房,也要合理布局产业、企业;既要考量单个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问题,也要注重城市群内部的协调发展问题;既要规划好进城农民如何住楼的问题,也要考虑到进城农民住楼后的生活、环境、服务、保障和管理问题;既要立足于人们当前利益和现实需求,也要解决好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永久性转变问题,从源头上避免单一楼房化倾向。
第二,应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呈现集聚化效应。党的十八大指出,“城镇化和工业化要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工业化相辅相成,互为依存。我国城镇化率之所以由1978年的17.92%快速提高到目前的52.6%,城乡结构之所以在近些年内发生历史性变化,其中最根本、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有力推动。推进城镇化建设,离不开产业发展这个强大引擎。只有发展壮大产业,才能增强城镇吸纳就业、集聚人口的能力,才能使整座城市(镇)充满生机。这就需要同步推进产业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打造“产城一体”新模式,切实提高城镇化内在承载力。齐齐哈尔中汇新城就是“产城一体”新模式的成功典范。中汇新城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城建项目,更重要的它是一个重大的产业项目和民生项目。高新产业园区的牵动、国际新型商业业态的入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生态宜居型住宅小区的建设,这些无疑为中汇新城快速集聚产业、集聚人口创造了条件。实践证明,用产业拉动就业,用产业吸纳农民,用产业发展城市,正是推进城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第三,应以城镇体系为支撑,实现多元化承载。据《中国发展报告2010》称,“未来20年,中国将以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化”,这也就意味着到2030年全国将有4亿农民进城。如此庞大的农业人口进城,不得不考虑城镇的承载能力问题,不得不防止“城市病”问题,这是涉及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需要对城市交通、环境、社会等方面统筹安排,需要考量城市群内部的协调发展,需要构建一个梯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新型城镇体系。这既离不开圈地扩容、盖楼建房,又不能过度去追求房地产开发,而是要通过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促进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大中小城市、县城、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只有有效拉开各级各类城镇框架体系,才能为农村居民进城提供多元载体,才能解决好大城市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畸重畸轻问题,才能促进城镇化建设更加积极稳妥。
第四,应以环境建设为重点,树立生态化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是衡量一座城市是否富有魅力与活力的最重要的参数,也是检验城镇化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最直接的标准。梳理人类文明轨迹,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人类经历了被动适应环境、开发利用环境、盲目“战胜”环境到主动保护环境、越来越注重生态环境的曲折发展历程。注重“环境”这个因素,就是人类在新的历史阶段,追求自然、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要求。因此,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人的本性回归因素,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就要求小到小区绿化、小区物业、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到节能减排、绿色交通、低碳环保,各个要素都要统筹考虑进去,使城镇化发展更加可持续。
第五,应以服务保障为手段,破除二元化结构。专家指出,城镇化发展要重点考虑多少农民进城、进城农民多长时间享受到与市民平等待遇、各级政府每年拿出多少财政收入解决进城农民的福利保障待遇、建设多少进城农民能买得起或租得起的住房、为进城农民提供多少新的稳定就业岗位以及让出多少土地增值收益作为进城农民的原始资本等。可以看出,城镇化建设不仅仅是表面盖楼的光鲜,还要有各项配套建设、配套服务的全面跟进;不仅仅是硬件的完善,还要有软件的提升。如何为外来人口特别是农村居民融入城市创造条件,防止出现城市“贫民窟”,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一手抓公共服务保障,尽最大努力解决好进城农民的福利待遇、社会保障、就学就医、就业服务、休闲购物等问题,使进城农民不仅“住得进来”,还要“生活得好”,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手抓户籍、土地、财税、金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面改革,从根本上消除阻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参 考 文 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李克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N〕.经济参考报,2012-09-26(01).
〔3〕厉以宁.城镇化不是简单盖楼,取消农民才有余地〔EB/OL〕.http://news.hexun.com/2013-01-27/150629908.html.
〔4〕杨伟民.中国发展报告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1-231.
〔5〕韩冬炎.坚持以城市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为统领,全力推动齐齐哈尔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J〕.齐齐哈尔通讯,2012,(11-12):4-14.
〔6〕周小苑.城镇化不能变味成“房地产化”〔N〕.人民日报,2013-01-11海外版.
〔7〕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决遏制盲目“造城”之风〔N〕.人民日报,2013-09-03(01).
〔责任编辑:史焕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