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4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央企、教育、媒体整合等方面的几个重量级文件,透露出强烈的改革信号,预示着这些领域未来的改革方向和着力点将是:改革央企从薪酬调整抓起,改革教育从高考抓起,改革文化从媒体抓起。几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各项改革正在提速。
改革央企从薪酬抓起
关于央企改革,这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两个文件:《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两份文件是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的关于国企改革的首批文件。
文件指出,要逐步规范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秩序,实现薪酬水平适当、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监督有效,对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进行调整,“职务消费”中按照职务设置消费定额并量化到个人的做法必须根除。
央企收入分配格局中的利益固化已久。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大等社会问题的形成,央企高管的高薪与腐败是一个重要原因。规范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秩序,不仅是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整个社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此次深改组以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为攻坚目标,意味着收入分配改革真正开始破冰。
按照国有资产管理权限划分,中国国有企业分为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狭义的央企指由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企业,根据国资委公布的央企名录,共有113家企业在列。广义的央企经营性质属于中央企业,但控制人范围更广,除国资委外,还包括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管理的金融行业,以及由国务院其他部门或群众团体管理的企业。
央企薪酬福利尤其是高管的薪酬问题,一直备受舆论质疑。央企负责人的薪酬目前存在三方面的不公平,一是行业与行业之间差距大;二是管理层和普通职员之间收入差距大;三是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差距大。央企高管在享受高额工资待遇的同时,还存在相当多不合理的职务消费和隐性福利。一份国资委纪委通报显示:中国铁建超8亿元业务招待费,其中“领导职务消费是大户”。而最受质疑的地方则在于,央企高管的薪酬旱涝保收,与业绩严重错配。例如2012年,42家央企出现巨亏,但其高管仍然享受着高薪待遇。2013年度央企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中,较上年涨幅在100%以上的有12家企业,其中ST大荒总经理薪酬涨幅竟高达2627.50%,但公司净利润则从2012年亏损约32亿元,上升到2013年亏损51亿元。
与市场考核机制完全脱节的央企高管薪酬制度,不仅违背了央企作为国有资产的定位,而且直接拉大甚至恶化了收入分配格局。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国企主要负责人的薪酬待遇问题,位于第7项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最后一部分:国有企业要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
与之直接相关的决定还有,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
总所周知,改革的硬骨头就是动利益,只有破除既有的不合理分配机制,建立起市场化的薪酬激励制度,才能有现代化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职业经理人制度,下一步“发展混合所有制”才能水到渠成。深改组这次针对央企负责人薪酬制度的改革,可谓抓住了“七寸”。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央企高管薪酬错配现象的出现,其根源并不在于缺乏监管政策。2004年,国资委即出台《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初步形成国企高管薪酬机制。该办法规定,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由基薪、绩效薪金和中长期激励单元构成。从2004年的暂行办法,到2008年《关于整体上市中央企业董事及高管人员薪酬管理的意见》出台,再到2014年,国家启动董事会授权试点改革提出“业绩升,薪酬升、业绩降,薪酬降”,均无一例外强调负责人薪酬与绩效挂钩。
可见,央企高管薪酬改革政策能否收到实效,关键在于政策措施能否落地,并具备足够的约束力。值得期待的是,这次会议不仅给出了央企高管薪酬改革的方案,还提出了改革的落地方法,即针对高工资,启动收入与业绩挂钩的董事会授权试点,而对之前处于监管黑洞的职务消费则完全堵死——“要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除了国家规定的履职待遇和符合财务制度规定标准的业务支出外,国有企业负责人没有其他的职务消费,按照职务设置消费定额并量化到个人的做法必须坚决根除”。
改革教育从高考抓起
教育方面,此次会议审议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会议指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的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在充分论证搞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也就是说,我国考试招生制度将作重大改革,录取模式将多元化,且认可多种学习成果,高考“一考定终生”的局面将有望打破。
作为当下中国党政军权力中枢的“深改组”,自2013年11月成立以来共召开了4次会议。前两次会议分别通过了下设6个专项小组的决议、2014年工作要点的决议,解决了职责与架构,工作计划的问题。第三次会议则重点审议了财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的三个意见和方案,进入三个关系到国家前途的关键方向的议题。
观察人士指出,教育改革和媒体改革均不在年初的改革规划里,这次两项改革内容能够如此高规格的会议上“加塞”,说明中央非常重视,且改革进程紧迫。
考试招生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一向受民众关注,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央如此重视考试招生制度,是因为以高考为代表的考试招生制度,既关系到基础教育的质量,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水平,不仅有为高校选拔人才的功能,还有维护教育公平的重任。在促进阶层流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重大民生议题。
高考,是我国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但绝不是唯一的方式。目前我国的考试招生制度的衡量标准主要是考试分数,尤其是推行平行志愿录取模式之后,考试分数有点绝对化,分数至上导致应试教育,中学教学围着考试指挥棒转。众多教育界专家一直呼吁,希望通过教育改革,改变高考一元化的人才选拔局面,加快我国高级技术性人才的培养步伐,使我国尽快步入技术型大国行列。但考试招生制度关系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改革难度很大。教改喊了这么多年,这次终于要向要害处亮剑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但接下来会有怎样的打法,还有待顶层设计出来再做观察。
改革文化从媒体抓起
文化方面,此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会议提出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带来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新兴媒体发展之快、覆盖之广超乎想象。从媒体发展格局看,传统媒体的受众规模不断缩小,市场份额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兴媒体获取信息,青年一代更是将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平台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从舆论生态变化看,新兴媒体话题设置、影响舆论的能力日渐增强,大量社会热点在网上迅速生成、发酵、扩散,新兴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越来越不容忽视。很显然新一届政府领导对互联网企业家重视有加,出国访问的随行团里不乏马云、李彦宏、雷军等互联网大佬的身影。
另一方面,传统媒体也在向新兴媒体转型,谋求融合发展。今年以来,在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之路上,既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要媒体创新与求变的身影,也有地方传统媒体在积极投身到这场媒体融合大赛当中来。
虽然在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方面,还看不出中央的具体思路,但从目前乐视网牵手中宣部开办党建轮播频道等案例来看,未来互联网巨头BAT、360等在业务和资本上,有望和国有传媒文化企业发生越来越多的联结。围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国有传媒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将会出现众多的新模式、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