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理论在信息课教学中的指引作用

2014-04-29 19:49:57陈蔚
考试周刊 2014年98期

陈蔚

摘 要: 爱是陶行知先生毕生事业的灵魂,作者深深地赞同陶先生将师爱摆在一个重要位置,也把师爱当成自己作为一个教师的灵魂,努力歌颂爱、创造爱、实践爱。

关键词: 陶行知教育理论 信息教学 指引作用

陶行知先生有很多教育方面的理论,初识时若没有在教学中碰到类似问题,也只觉得有几分道理,但随着与学生接触的增多,回想起曾经看过的陶先生的理论,就会会心一笑,立即回过头再研究陶先生这些实用、精彩的理论。

陶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可以说是对教师这个职业最精炼、最传神的概括,也是每一个教师的行为准则。爱是陶先生毕生事业的灵魂,他始终如一虔诚地歌颂爱、创造爱、实践爱。我深深地赞同陶先生将师爱摆在这样一个重要位置,也把师爱当成自己作为一个教师的灵魂。其实,爱的教育方法是中小学教育里最基本的原则和方法。师爱可以建立起亲切、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不仅会变得乐学,而且他们的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

当然,有了最灵魂的师爱以后,我进一步思考作为一个信息老师,陶先生的其他思想是否也可以消化成自己的教育理论。信息这门学科和其他的课程相比,实践性和操作性明显强得多。如果一堂课我只是给学生讲理论知识,那么再好的班级、再好的学生在半节课过去以后,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上课的兴趣度也会明显下降。在发现学生的这一特点以后,我特意多加入了一些操作过程,就如三年级第一堂课“信息与信息技术”,这是一堂几乎是百分之百的理论课,它不像其他操作课,只要让学生操作就可以方便地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虽然这节课属于理论课,但是它的重要程度超过了以后的所有信息课,它在学生整个信息课的学习生涯中是开篇第一课,是学生对信息课的第一印象。由于现在科技的进步及经济的发展,学生很早就接触了计算机,过早让学生接触计算机非但不利于学生学习,反而让他们因为不系统的学习、错误的观念等对信息课产生一定误解。有些学生认为信息课就是玩电脑、玩游戏的,一开始上课就对信息课产生错误认识,因此“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课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教师就更要在这一课运用好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信息课有正确认识,让学生产生学习信息课的兴趣。

在上课过程中,我发现了这个问题比我在备课时想象的更为严重,就立刻在其他班级的教学中更多地加入学生回答的元素、操作的过程,让学生更多参与到课堂中,让课堂变成学生和教师共同的课堂,很明显,这样改进以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跟着我的思路循序渐进地学习,对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也有了比较形象的了解。当然,我还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体验计算机强大的功能,学生对于这样的一堂课,兴趣十足,十分期待下一堂课。

随着教学的不断推进,我觉得每一堂课其实都是“教、学、做合一”的产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对事物形成最初的认识或者是纠正原来的错误认识。比如大多数学生都接触过开机和关机,可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操作是错误的,这时候教师就需要放慢速度,更加详尽地分解这个动作,之后就让学生演示,当堂课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正确操作,除了极个别上课开小差的还会出现错误。在之后的课时中,我特地观察学生这个操作的正确性,发现一个星期过去以后,有些学生遗忘了,有些学生很难改掉他们之前养成的错误习惯,我就再次给学生强调,演示他们出错的关键步骤,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基本都能正确完成这个操作。其实,这个操作真的不难,只是让学生改掉一个养成的习惯比较困难,这一教学过程也非常好地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上面我所提到的是信息课比较少使用的理论课的上课方式,当然对于众多的以实践为主导的课时,“教、学、做合一”这种教学思想也非常重要和实用。实践课首先也是需要教师给学生讲解知识,让学生了解自己以后要操作的对象,接着教师就可以使用这些专有的计算机术语演示操作并告诉学生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些操作,完成了这些过程,学生就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操作,减少学生遗忘。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可以立即体会到学习的成果,提高学习积极性。信息课由于固有的课程性质及一些客观因素,无法像其他课程一样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多次操作巩固知识、掌握知识,教师只能更好地利用好课上的每一分每一秒,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让学生通过“教、学、做合一”这种教学方式学习知识。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是以爱为基础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几乎涵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每当我在教学中遇到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困惑的时候都会再次研究陶先生的理论,体会他讲的那些故事及那些教学中的事例,联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就会觉得豁然开朗,充满力量。

现在,每天走进校园我都会觉得“校园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学校无差生,生生皆可塑”。

参考文献:

[1]教育的真谛.陶行知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