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艺慧
摘 要: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由来已久,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已成为一种新型课程。为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更好地发展,有必要对其起源及历史变迁进行细致梳理。文章就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起源 历史变迁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语文学科,以学生直接经验学习为主,通过探索学生对自我、他人、自然、社会的认识与联系,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及个性品质为目的的活动课程。从西方课程变革的历史看,早期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要以课外活动形式出现在学校,作为语文学科课程的一种补充;二十世纪以后,在课程理论,特别是活动课程理论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了一种以语文学科内容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性学习,游戏娱乐、文化社团活动等为主要形式的,集教育、审美、娱乐、活动等多功能于一身的新型课程。
1.近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作为一种活动课程,西方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追溯到早期课外活动。在相当的历史时期,综合实践活动以课外活动的身份出现在人类教育活动中,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与教学计划所安排的学术性学科相对,被称为第二学校,其含义是,在正课外,自己开展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又称为第三课程(第一课程是必修课,第二课程是选修课,而课外活动或综合实践活动为第三课程),尽管概念及称谓有差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其重要任务是纠正偏重智育及学科的倾向。从形式上看,这种课程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具有很强的活动性和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最早可上溯到古希腊时期,在斯巴达的军队住宿学校中已经出现了一些游戏性质的活动课程。英国在女王伊丽莎白时代,曾下令威斯敏特学校校长,责令该校每年圣诞节排演拉丁剧。其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在假期中有所消遣,鼓励他们学习良好的表演姿态和发音。此后英国的一些学校先后排演了一些著名戏剧,如1655年泰勒学校排演的《爱的巡礼》,1762年又安排了《特伦斯阉人》一剧等综合实践学习因而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2.现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自十七世纪开始,综合实践活动在世界各国悄然兴起,与当时班级授课的推广有很大关系。伴随英国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西欧科学家技术革新,教育上,与其相适应的规模化与高效率的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十九世纪以后,经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等人的推动与探索,班级授课制逐渐得到确立,并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科书为中心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随着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兴起,美国开始充分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认为与其无端指责,不如在教育上好好地加以运用。1918年全美教育协会一个特别委员会颁布了《中等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指出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个特别委员会还较早地提出了管理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些基本原则,诸如,第一,通过有分化的课程进行专门训练促进个体才能的发展;第二,形成民族统一感,使学生具有共同的观念、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思想、情感和行动的方式,以促进合作;1924年,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博比特在《课程论》一书中对人类经验进行分析,提出了十个主要方面,其中就有“非专业性实践活动”一门,这就是教育史上比较早地系统阐述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及内涵的一篇文献。
作为适应近代化大工业生产而诞生的一种教学组织形成,班级授课制要求教师按照统一的计划、统一的教科书和统一的进度授课,使一个班的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达到规定的学习要求。实际上,教师是对整个班级施教而非个别教学。这一教学的特点是,教学过程各阶级衔接分明,要求规范化,教学的组织程度与教学效率较高,有利于学生获得比较系统而完整的专业知识,概括地说,它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社会分工的需要。
夸美纽斯在阐述班级授课制的意义时,并不否认实践活动的作用。他甚至指出,国语学校每天上课不超过4小时,余下时间可用于娱乐等课外活动。尽管如此,班级授课制毕竟受到作为其组织形式的班级与课堂的限制,不可能对更多学生采取因材施教,换言之,它是很难进行个别教学和因材施教的。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综合实践活动普遍受到全国的重视。人们也时常抱怨,它给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了冲击,从而招致来自学科专家、学校核心课程的维持者等各种不同人群的抨击,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吸引了一些学生将大量精力投入非学术活动,结果对学校主要课程造成干扰,学生缺课现象时常发生。
这些批评与指责恰恰给重新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与功能提供了思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人们渐渐抛弃了以前有关活动课程的种种成见,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至少具有双重功能;一是社会功能(例如:团结、服从、社会化);二是个体发展的功能(例如:个人参与活动的倾向)。人们不再坚持要求参加综合活动的那些学生是在学术活动中已经获得成功的学生,即综合实践活动不再是尖子生的专利。因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发挥社会综合功能,而且可以鼓励更多学生在一些薄弱技能上取得更大学术成就。
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演变发展分析
虽说综合实践活动与课程相对,但并非截然两分。从历史演变看,有些课程原来属于实践活动课程,后来则逐渐纳入学校学科课程的内容,还有一些学科在演变过程中接纳了原来属于部分活动课程的内容,另有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虽不属于学科内容,但在整个学校课程中占有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就综合实践活动本身看,可以发现,实际上它是在一个连续体上变动的。连续体的一端是与课程有直接关系的那些活动,另一端是与课程较少的或没有直接关系的一些活动。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中,有些活动课程表现出向学科活动相接近的趋势,或者表现与课程的统合趋向,并由此而产生把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学科活动的现象。总之,综合实践活动与课程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在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可以说,自从有了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重要内容之一。(这里所探讨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前面所探讨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是一致的,主要是指与语文课相关的、由学校组织开发的,以学生及学生团体为核心组织的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如前所述,自古希腊斯巴达的军队住宿学校开展了竞赛、游戏等综合实践活动之后,西方的学校就开始在课程之外设置一些与语言相关的课外活动。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时代下令威斯敏特学校上演拉丁剧,十八世纪英国学校中开展的以演说、辩论及演剧为核心的课外活动,到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中学组织的各种辩论、戏剧与文学会社(如1812年埃克赛特中学组织的“修辞学研究会”,1857年伍斯特公立中学的“欧克利亚辩论会”等),再到以后美国、日本及前苏联颁布的有关课外活动的法令,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逐渐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重视,并且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中占据主体。演说、辩论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性质不必说,各种拉丁剧、表演,也是以语文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事实上,夸美纽斯在积极倡导实施班级授课制时,强调活动课程的开展也突出了语言类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正如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之间关系的演变一样,语文课程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演变同样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戏剧、小说等内容进入课程或学科内差不多都经历了一个由课外活动到正式课程内容的演变历程,而就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所对应的各年级语文课程看,不同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课程的关系则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总体上说,低年级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往往与语文课程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所组织的俱乐部经常为学生提供语言、艺术方面的表演和训练活动。许多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富有创造性的戏剧表演活动作为语言艺术和阅读训练的辅导手段,而高年级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则不再仅仅拘泥于语文课程与正规的学科计划。它在语文学科内容上往往表现得相对淡化,更重视跨越学科性,以及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创造精神与创新思维,其综合实践活动的范围则逐渐变得相当广泛。
参考文献:
[1]李臣之.活动课程的再认识:问题、实质与目标[J].课程.教材.教法,1999(11).
[2]祁进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辟作文教学新天地[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05).
[3]吕志江.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的点滴体会[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