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爽欣 李莉
摘 要: “迷惘的一代”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著名作家海明威作为“迷惘的一代”的典型代表和领军人物,通过其作品深刻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及对人们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残酷 空虚 迷惘 死亡
“迷惘的一代”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它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反映了一战后人们尤其是青年一代对战争的愤恨和对现实的不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许多青年受到政治口号宣传的影响,把战争看做一种神圣而浪漫的职业,于是纷纷兴致勃勃地报名参军。在战争期间,他们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与野蛮,海明威的著名作品《永别了,武器》中的主人公亨利曾有这样一段内心独白:“什么神圣,光荣,牺牲这些空泛的字眼,我一听就害臊,事物也没什么光荣,至于牺牲,那就好比芝加哥的屠宰场,所不同的是把肉拿来埋葬罢了。”①这时他们方才醒悟到战争并不像他们想象中的那般伟大,于是他们开始反叛,开始愤世嫉俗,战争摧毁了他们的精神支柱,使他们对前途失去了信心,迷失了方向,茫然不知所措,他们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这种情绪,宣泄不满,形成了美国文学史上别具一格的“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作为“迷惘的一代”的杰出代表和领军人物,曾经两次参加世界大战,这其中除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现实因素外,他的性格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海明威于1899年7月21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郊外的一个小镇,父亲是名医生,他非常鼓励海明威参加各种户外活动,经常带儿子去钓鱼和打猎,海明威3岁生日时,父亲便送给他一根钓鱼竿;10岁生日时又送给他一支比他本人高一头的猎枪。由此,我们不难想象,海明威在这样的培养下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同时,海明威还参加拳击训练,他的对手是一名职业拳击家,经常被打得鼻青脸肿,尽管这样,他仍然坚持训练,后来有一次,他的左眼被击中,造成了终生残疾。然而,在这些身体的痛苦面前海明威从不畏惧,他从小就形成了这样坚强、刚毅的性格和铁一般的意志。
海明威这样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过平淡无奇的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积极报名参军,由于眼疾而未能如愿,之后,他又参加志愿救援队,在红十字会车队担任司机,有一次他开车在意大利北部和敌人相遇,双方展开战斗,海明威受重伤,以致经过十三次手术也未能痊愈,仍有两百多块弹片留在他身上,成为战争留在他身上永久的纪念,也给他的身体留下了无尽的伤痛。为此,意大利政府为他颁发了十字军勋章和勇敢勋章。
战争结束后,海明威于1919年初带着荣耀和累累伤痕回到美国,但很快他就发现,在经历了战争的风起云涌之后自己已很难适应现实的日常生活,他同很多其他直接或间接参加了战争的年轻人一样感到精神没有了支柱,生活失去重心,不知路在何方。当时正值美国经济出现萧条,物价飞涨,青年作家们原来聚集的格林尼治村由于城市的扩展,交通的发达,以及媒体的宣扬,再也回复不到原来宁静而自由的状态;与此同时,法国巴黎却是另一番景象,法郎贬值,饮酒自由,弗洛伊德的性自由理论得到推崇,如此鲜明的对比,使巴黎很快成为青年作家们的梦想之都,大批美国青年作家携家眷或情侣来到巴黎,海明威便是其中一位。
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就是以此为背景写的。小说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战前曾是一名美国记者,战争爆发后志愿赴欧洲参战,然而战争并没有使他获得想象中的光荣,他在一次事故中受伤,从此失去了性能力,他与勃莱特彼此钟情却不能在一起,痛苦煎熬着两个人。女主人公勃莱特·埃施利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她曾是一名英国护士,在战争中失去了爱人,她原本平静的生活从此结束,她与男人恣意酗酒调情,表面放荡不羁,内心却十分痛苦,她用这样的生活麻醉自己,目的是忘却“人间地狱般的痛苦”。这群青年整天喝酒钓鱼,跑到西班牙去看斗牛,寻找刺激,参加狂欢,然而他们的内心却丝毫快乐不起来。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将战后青年的孤独无助和彷徨失措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在这部小说的扉页上,海明威用了在巴黎度过大半生的美国老一辈女作家斯泰因曾对他说的一句话“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从此“迷惘的一代”便不胫而走,《太阳照样升起》被人们誉为“迷惘的一代”的宣言书,海明威成为了“迷惘的一代”的典型代表。
如果说《太阳照样升起》是以回忆触及战争,主要描写战后人们生活的话,那么,海明威的另一部小说《永别了,武器》则是以正面视角直接描写战争。一战中,在意大利救护车队服役的美军中尉弗雷德里克·亨利在一次敌军的轰炸中负伤,英军护士凯瑟琳·巴克利在医院护理他,两人之间产生了感情,共同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后来,凯瑟琳怀孕了,亨利重返前线。在部队的撤退中,亨利化装逃跑去与凯瑟琳相会,中途历经艰险。不久,他身份暴露,遭到追捕,两人便一起逃往瑞士,在那里他们等待自己孩子的出生,然而,等到的却是母子双双去世。亨利的痛苦无法言语,他形单影只,离开医院,外面的雨一直下。
题目《永别了,武器》一语双关,其英文原名“A Farewell to Arms”中的arms既可译为武器,又可解释为怀抱;它表明亨利在厌恶战争告别武器的同时,也永远告别了自己心爱的妻子,这怎能不让他迷惘。这部小说在描写战争与爱情的同时揭示了一个更深的主题:战后青年的出路和归宿的问题。这就从更深层次表现了“迷惘的一代”的精神实质,加深了小说的社会意义。《永别了,武器》堪称“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海明威在1929年发表了《永别了,武器》后,到三四十年代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英勇战斗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迷惘的一代”只是一战的产物,在二十年代兴盛一时,但“迷惘的一代”作家突破传统束缚,不断采用新表现手法的这种写作风格却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海明威的评价,正如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他称海明威为“本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注释:
①董衡巽,等.美国文学简史(下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99.
参考文献:
[1]Cowley,Malcolm.1973.A Second Flowering:Works and Days of the Lost Generation.New York:TheViking Press.
[2]王忠祥,等.外国文学专题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