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南
时光回到2007年的11月,我站在昏黄阴冷的空地上,昂首思考人生。那个时候的我并不清楚,究竟应该怎样面对这场即将到来的竞争。我虽然在全重庆市最好的文科实验班里,但却一直处于班上倒数的位置,因而距离北大清华的目标极其遥远;在这样的条件下,参加自主招生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
但自主招生也是竞争,如何证明自己比尖子生更有资格进入北大清华?当这个问题开始困扰我的时候,我回想起孔庆东教授曾经来过我的母校,并且作了一场讲座。我不仅参加了那次讲座,而且加入了后面的互动环节,我自认为那次互动给孔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终于,我鼓起勇气,用文言文给他写了一封自荐信。孔教授委托自己的助手给了我回复,他在电话里鼓励我去报考北大。
许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最终报考了清华,其实这就涉及理想与选择之间的微妙关系了。当年清华的文科专业第一次在重庆招生,考虑到报名的人数可能会比较少,竞争压力稍微小一些,所以身边的人都鼓励我去清华。从自主招生考试的结果来看,这个选择似乎是正确的,因为我一路闯关到了最后,中途都没有失手过。
我参加笔试的过程还算顺利,终于,我得到了面试通知。
去清华参加面试,绝对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那是1月份,北京很冷。我在面试场地外面排队的时候,手里还紧紧攥着高中时代出版的作品,以及申请“重庆市十佳中学生”时候留下的厚厚一本材料。之后,我顺利地进入了教室,当然也把这些材料交给了面试官。
此外,面试的问题就很简单了,就是让大家讨论一下成功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开始的时候,大家轮流自我介绍,之后面试的老师一句话都不会说,让大家先思考一分钟,接着自由讨论,并且形成总结发言。我的应对策略是,尽量站在比别人更高的思维层面上,运用更多的理论去解读现象。
但从北京返回之后,清华大学只给我降了30分。虽然同学们都觉得,降30分已经很多了,但对于我来说不够。那一年重庆经历了“加分”事件,优生段的整体分数都被抬高了很多,但我的高考发挥依旧平平。当时清华大学在重庆的录取分数线是671分,而我只有621分。现实摆在这里了,而对于这一切,我真的无能为力。
最后,我进入武汉大学读本科,而后又在香港中文大学取得了文学硕士学位。虽然没有成功地通过自主招生进入清华,但是这场高考前的“狂欢”让我毕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