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季不太冷。
影视业的热火在第四季大有燎原之势,大剧、大型综艺、贺岁档电影游走于各个屏之间,吸金赚眼球。
2014年,尽管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影视业却继续逆市高速发展,进入到数据不断翻新、比拼自制、掌控IP、资本竞价的大循环中。在生产模式、产品类型、播出流程及制作单位自身管理机制再度更新之际,业内人士也开始对一剧、一片、一栏目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着再思考与梳理。
“智造”正上升到关乎国家发展的高度——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部署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助力创新创业、升级“中国制造”。
政策红利、法治的市场保障,对影视创意人群与资本的热情有着空前的召唤力。
前瞻2015年,受政策及市场需求影响,电视与PC双屏使出浑身解数,或拼抢或自制、定制优质内容,各种合作模式喷涌而出。机制灵活了,版权环境向好,无疑将激发创意人员的创作热情。但值得思考的是:由于市场逐渐细分,内容产品又并非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流水线制造,优质品牌大多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年。那么,回到老梗,到底什么是創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渠道与内容不再有明显分野的当下,版权控制欲、对规则制定的追求变得空前紧要。有鉴于此,购买产品与投资人才相比,显然后者更靠谱。资源正向创意人群靠拢。以往看重平台,相对关注产品形态,但今天各种影像内容的出品机构把创意团队看得无比重要,这正是资本今天的走向——老板们看好你手中的人才吧。
让资本的“霸道”服务于乃至让位于创造的“王道”,这才是应有的业界新常态。当人们将关注点停留在票房、收视率与点击率上时,上海电影“新政”却把着力点放在电影的社会功能上,培育市场的行为颇为高大上。挖掘文化市场潜力时,“风物长宜放眼量”难能可贵。
《红高粱》延续大剧热潮。名导郑晓龙创意了一把莫言的作品,莫言表示满意,诺奖获得者此言不虚,确实卖了个好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