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峰 张瑛洁 钟莉
[摘要]学风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对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加强学风建设至关重要。文章提出了当前高校在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主观和客观方面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 学风建设 对策
[作者简介]刘海峰(1971- ),男,吉林吉林人,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张瑛洁(1969- ),女,吉林吉林人,东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部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钟莉(1978- ),女,吉林吉林人,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分团委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吉林 吉林 13201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工科院校对特殊学生进行过程管理的实效性研究——以东北电力大学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JDSZ305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049-02
大学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的历史沉淀,他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理念与优良传统的传承;不仅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更是一所大学内在价值的体现,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撑点;不仅是推动大学提高办学水平的力量源泉,更是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凝聚力和生命力的集中体现,是大学悠久历史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学精神文化的功能在于通过其内化于大学日常管理和制度建设,来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因此,塑造优秀的大学精神文化不仅是建设高水平大学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近几年,随着大学招生数量的增加,生源质量也在发生变化,学生入学分数降低了,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下降了,而学生对学校的要求更高了。在新形势要求下,学风建设工作成了重中之重。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是学生集体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整体精神面貌的全面反映,也是学生健康成才的软环境。优良的学风,催人奋进;不良的风气,使人消沉。学风的好坏,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对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会产生影响。
学风对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有重大影响,学风不正就会导致大学精神文化薄弱,优良学风有利于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对大学生产生深远的正面影响。
一、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动力不足。在大学里,学生不再有父母每天的细心呵护和高中老师的严格管理,很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失去努力的方向,在学习上得过且过。大学的学习科目多、内容深、难度大,学生需要从高中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适应大学提纲挈领的讲授模式,还要课前复习、课后理解,翻阅大量的课外书,以满足课程的要求。有的学生对基础课程和人文课程表现出冷漠、厌倦的态度,到毕业时就会出现因为课程不及格而拿不到学位证或者毕业证的情况。
2.学习目标不明确。刚入学的新生,脱离父母的管束,经济相对独立,主要精力不在学习上,而是对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情有独钟,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的活动,均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偏偏对自己最重要的课业兴趣不大;有些高年级的学生沉溺于网吧,无心学习,上课迟到、早退或者逃课成为家常便饭;有些学生整天热衷于参加一些自己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消费无度,入不敷出,给个人家庭造成沉重负担;有些学生对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教育措施熟视无睹,缺乏应有的自我约束能力,屡屡触犯校规校纪。这些不良习惯直接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周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3.学习态度不端正。部分学生在高中时以考上大学为唯一目标,为了能够进入大学的门槛而选择了自己不喜欢、不感兴趣的专业。进入大学后,有的学生由于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兴趣不浓,缺乏学习动力,所以对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满足于考试及格就行,更少参加相关的实践锻炼。大学四年里,这部分学生成绩不好,甚至出现不能完成学业的情况,不仅影响了毕业成绩,而且直接影响了用人单位对一所学校学生的整体评价,还会对学校的教育质量产生质疑。
二、高校学风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第一,自我发展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考入大学是每个高中生的学习目标,但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没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失去了方向,没有及时树立新的自我发展目标,将精力过多地放在发展爱好特长、玩耍上,丧失了学习动力,导致学习困难。第二,学习模式滞后,学习效率低下。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没有及时地调整学习模式,仍然使用中学阶段的学习方式。但是,大学的学习科目多、任务重、范围广,死记硬背、不善归纳总结、不能举一反三就会导致学习效率低,学习成绩不理想,难以应对紧张的大学学习生活。第三,缺乏坚韧意志,自我控制能力差。荀子曰:“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大学生在学习上最小的差别是智力,最大的差别是毅力,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學生活以及外界各种诱惑,很多学生都会表现出贪图享乐、意志薄弱、缺乏自控能力的一面,每当在学习方面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打退堂鼓。
2.客观原因。第一,教学缺乏互动,无法引起学生共鸣。部分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只是机械地将本节课的内容讲完,很少关心学生听了多少,听明白了多少。忽视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需求,导致学生无法与老师讲的内容产生共鸣,缺乏与老师的互动,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甚至逃课等不良现象。第二,家庭经济困难,产生自卑厌学情绪。贫困生的绝对人数随着在校生人数的增加而增加,沉重的生活压力和思想负担使一些来自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产生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与同学交流沟通少、自卑心理严重、自暴自弃的学生屡见不鲜。第三,就业竞争激烈,导致心态失衡。2013年,超过7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毕业生数量多,就业岗位少,而这种情况在短时间内无法从根本上得到缓解。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部分学生感到前途渺茫,入学时学习热情不高,不思进取,自暴自弃。
三、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
1.造就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学校应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教学质量过硬的教师队伍;制订明确的培养计划,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等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建立一套符合师德规范,并利于激励、考核、监督教师的制度。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知识、学做人,还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使学生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更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好学生的榜样。
2.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导向功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质,是大学文化沿正确方向发展、传承的重要保障。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从而营造良好学习、生活环境,更好地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辅导员应该经常深入到学生课堂、学生寝室,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动态,切实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项具体问题。授课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真正懂得学习的目的、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学习,最终使学生养成热爱学习、勤奋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树立刻苦钻研、互学互助、勇于创新、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念。德育工作者需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刻苦学习的积极性。从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入手,根据学生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建立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严肃考风考纪。部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积极努力,得过且过,等到考试时就到处拉关系,甚至在考场作弊。学校要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下,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执行纪律的自觉性出发,严肃考风考纪,建立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营造一个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学习氛围和考试环境,使遵守纪律、勤奋好学的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使那些违反纪律、弄虚作假的学生受到纪律约束和应有的处分。
4.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多数学校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式的授课方式,單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容易对课堂产生倦怠情绪。这就要求我们任课教师在平时上课过程中,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教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有益的教学改革对提高学生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都有所帮助。
5.开展特色的科技文化活动。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活动由大学生组织开展的文体活动、科技活动、素质培养活动及社团活动等组成。以一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将各种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不仅能够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而且对繁荣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大学文化发展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6.引导学生确定目标、规划人生。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学生还要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对自身的发展要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什么领域开展何种工作,学生在进入大学的时候就要想清楚,做出大学四年的规划,并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自己某方面的能力。有了明确坚定的目标,在学习生活中自然就有努力的方向,不会因为一些外在的事情影响自己前进的脚步。
四、结语
大学精神文化及学风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素质培养等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在大学精神文化的塑造与学风建设过程中,高校应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倡勤学之风,弘扬乐学之风,突出探索之风,树立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诚实守信的思想品格。凝聚校园主流文化,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形成教师以敬业为乐的教风、学生以成才为志的学风,构建文化共同体,共同培育大学主流精神文化。
[参考文献]
[1]陈辉,倪丽娟.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
[2]傅林.世纪回眸:中国大学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韩延明.论高等教育面向市场背景下大学精神的铸就[J].教育研究,2007(5).
[4]洪汀,刘锦,王金祥.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9).
[5]李志平.关于本科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9).
[6]孙文静.高校学风建设问题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7(11).
[7]申作青.当代大学文化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