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当·斯密的“合宜性”

2014-04-29 17:20:09李晓静
2014年26期
关键词:旁观者同情

李晓静

摘要:“合宜性”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中》中可谓是贯穿始终的,斯密从人性的考察入手,以“同情”为起点,并借助公正的旁观者理论来论述合宜性。斯密在该书中对合宜思想做了系统而独到的阐释,奠定了他具有开创意义的伦理思想框架。当然在论述合宜性的过程中,斯密也对利己与利他之间关系进行了探讨,而合宜正是在利己心与利他心之间实现某种平衡的“公正心”,而这种公正心也是当前社会进行道德评价的基础。

关键词:合宜;同情;旁观者

亚当·斯密是西方近代思想史上一位巨人。他曾在哲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为人类的思想宝库留下丰富的遗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的经济学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所表达的主旨思想使亚当斯密成为当之无愧的经济学的鼻祖。但是人们却忽视了对他的另一部传世巨著《道德情操论》的关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被后世学者视为一部伦理学著作,文中以“同情”的诠释为出发点,对人性的各方面内容做了系统的论证和把握,通过第一卷“论行为的合宜性”的分析为开篇之目,接着以“合宜”范式贯穿于整部著作之中,从而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伦理学思想体系。合宜——propriety(有时也译为适当、礼节、得体)是亚当·斯密此部著作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词汇,是对社会中人的行为和情感进行道德评价和判断的一个标准和尺度。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就是阐明具有利己本性的个人怎样控制他的感情和行为,尤其是自私的感情和行为,以及怎样建立一个有合宜秩序的社会。本文试图从什么是合宜,合宜的理论依据以及合宜的作用三方面进行探析。

一、什么是合宜

(一)、合宜的涵义

我们通常所说的合宜,常常是指人的言谈举止、心里活动以及行为方式等等自然得体、合乎习惯。能够得到他人或社会的认可与赞许。将此内涵进一步延伸,体现的则是人与己、己与他以及人与自然接触时彼此之间能够相互配合、协调一致,运行机制符合一定的法律规范、道德准则和事物发展的实际状况或客观要求,没有出现过与不及的情况。

合宜不仅是一种关系范畴,而且是一种价值现象,是作为对人和事物的状态和行为方式进行道德评价和价值判断的伦理尺度。是判断人与自身,与他人之间的道德情感一致的标准和尺度,是旁观者借助一定的道德规范对当事人所作所为表示赞同的程度,与其产生类似的情感或引起共鸣,则具有合宜性,否则就是不合宜的。

(二)、斯密对于合宜的诠释和延展

在前两卷中,斯密着重考察了评价他人感情和行为的起点和基础,主要运用同情理论在己与他之间达到合宜。第三卷则转换角度,详细考察人们评价自己感情和行为的起点和基础,其实质是将他的同情心理论转移到旁观者理论,从而运用到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中,目的在于发掘自我评价的方法。由于合宜是一种关系态,因而与旁观者是密不可分的。斯密提到:“我们据以自然地赞同或不赞同自己行为的原则,似乎同据以判断他人行为的原则完全相同。当我们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时,根据能否充分同情导致他人行为的感情和动机来决定是否赞同这种行为,同样,当我以他人的立场来看待自己的行为时,也是根据能否充分理解和同情影响自己行为的感情和动机来决定是否赞同这种行为。”①在这部分中斯密运用公正的旁观者即良知,对自身的感情和行为作出道德评价和价值判断,在此类场合,我把自己分为两个人:一个我是审查者和评价者,另一个我是被审查和被评价的行为者。当审查者对自我进行评价时,首先必须转换立场和角度,站在旁观者的位置对自身的行为和动机做出判断,其次,判断的标准来自于自身作为旁观者去评价他人时使用的经验理论,最后,应该对行为结果以及行为的动机有个全面的了解,这样做出的判断才是全面的、合宜的。

二、合宜的理论依据——激情与旁观者理论

(一)、激情与合宜

斯密认为,人类的各种激情表达怎样做到合宜、适度,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没有一套全然独立、固定的标准来规范每种激情的合宜度,如果激情表现的过分强烈或过分低落,旁观者都不会表示同情,因而合宜是以激情在旁观者心中是不是引起最大程度的同情为标准的。不同的激情,在旁观者心目中激起的同情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合宜度也是有区别的。下面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从肉体产生的激情和不友好的激情这两类激情与合宜之间的关系。

1、从肉体产生的各种激情

斯密在其《道德情操论》中提到:“对于因肉体的某种处境或意向而产生的各类激情,做任何强烈的表示,都是不恰当的,因为同伴们并不具有相同的意向,不能指望他们对这些激情表示同情。例如,强烈的食欲…”可以说,这类普遍的事例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虽然每个人都产生过这类来自肉体的激情,但当事人产生的这种激情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会与旁观者产生共鸣,经常会出现旁观者缺乏同情的现象,对于这类激情是不适于以任何强烈的方式来表达的,因为旁观者的身体无法感受相同的处境和欲望,不可能对这些激情表示理解和同情,所以对于这类激情的强烈表达是不合宜的。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合宜呢?斯密认为,如果把这些欲望约束在健康和财产的范围内,则需要个人具备谨慎的品质,谨慎在斯密的德性论中是一种较为基本的品质,是达到美德的必须条件之一。如果把这些欲望限制在情理和谦逊的界限内,则需要节制的美德。

2、不友好的激情

这类激情,主要指的是愤怒和憎恨之情。当我们看到一张朝气蓬勃的笑脸与一张因生气而变得面目狰狞的脸,对我们心情的影响肯定是不一样的,正因为这类激情的直接后果总是令人不快,因而不太容易获得旁观者心里以及情感的共鸣。很多情况下是我们得知了事情发生的原因之后,才会对这类激情产生不同程度的同情。比如,当我们了解到一个人由于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时,对他所产生的愤怒以及报复行为,旁观者定会产生一定的同情。接着,斯密谈到:“为了使愤恨的发泄变得完全令人愉快,为了使旁观者充分同情我们的报复,需要什么条件呢?首先,惹人恼火的事必须很严重,若不在某种程度上愤怒,就会受人鄙视……”。②在此,斯密给我们界定了在何种情况下表现的不友好的激情才能得到旁观者的同情,对于这类激情,当事人必须努力克制、合理调整激情的程度和行为方式,这样才会被旁观者认可和接受。如果在自制的基础上,面对愤恨的事情能够保持认真冷静的态度和拥有宽容大量、处事光明磊落的风度,则被认为是高尚的行为。能够做到这一点,确实非常困难,显然已经超越了合宜性的问题,而是上升到了高尚的德行。

(二)、公正的旁观者与合宜

“合宜”作为对人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和价值判断的伦理尺度,是通过旁观者对于同情的感受力以及监督、判断和制约等一系列相关过程而得以实现的,要用合宜这一规范对当事人(行为的实施者和行为的承受者)的情感和行为做出价值判断,作为评判主体的旁观者是不可或缺的。斯密指出:要对自身的得失与他人利益这两种对立的利益做出公正的比较时,既不能用自己的眼光也不能用他人的眼光去看待,而是要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从同我们没有特殊关系的第三者的角度(旁观者)才能做出无偏见的判断。斯密在著作中反复强调这个公正旁观者应该具备的特征和采用的视角。首先是公正的,公正即公平、正义、公道,是指旁观者对他人以及事物进行评价时,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去待人处事所体现的一种道德要求和品质。其次是中立的,主要指的是利益中立,即旁观者与被评判者之间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冲突,这样做出的判断是不偏不倚的。最后是全面了解事情真相的。旁观者理论是作为普通大众立足于第三者视角对社会中的各类激情与行为进行监督、制衡的社会化理论,同时它的合理运用也是对人类多种激情的有效控制和调节,是实现社会协调和稳定发展的一种手段。此外,全面、深刻地把握旁观者理论可以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斯密笔下的那只“看不见的手”。

三、合宜的作用

(一)、合宜之于“己”的作用

合宜对于“己”的意义,实质上就是在谨慎、正义、仁慈、自制等美德的引导下,使个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苏格拉底说:“未经审查的人生没有价值“。因此我们就应该经常的审查自己,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三观才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个体,才能达到合宜。单独的自我是社会大家族中的一分子,而且是社会形成的基础,因而对人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奠基性作用,同样,斯密理论的侧重点也是要求社会中的个体首先具有谨慎、仁慈、自制的美德,然后才能引导整个社会走向秩序井然的美好状态的。

(二)、合宜之于社会关系的作用

斯密合宜思想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社会中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去调节、监督个体及他人的情感和行为,从而促使社会达到一种均衡、和谐发展的理想状态。通过这种一致的道德规范来维系、促进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融洽相处。在现在社会中,人们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就是经济关系,追求个人利益是社会中每个人基本的心理动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去追求财富是一种合宜性的自利。同时人具有社会性,人们之间天然地具有需要相互帮助和合作的依赖性,为了满足利己的欲望,人们之间必须进行合作、交换、互通有无。因而,人性中利己与利他相统一的互利原则,是维系社会有序运转必不可少的道德原则,尤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互利才是市场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合宜的伦理秩序。人人都有自利的欲望,而唯有互利才能使每个人的自利最大程度地实现。互利既是对人性中自利的合宜限制,又是实现自利的桥梁,囚徒困境的事例也证明了这一情况,双方在意欲达到利己的终极目标时,把自利限制在合宜的范围内,共同采取互惠互利的策略,如此双方的利益才能达到最大化。

四、小结

“合宜性”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中》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斯密从人性的考察入手,以“同情”为起点,并借助公正的旁观者理论来论述合宜性。斯密在该书中对合宜思想做了系统而全面的阐释,奠定了他具有开创意义的伦理思想框架。在论述合宜性的过程中,斯密也对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两者之间并非完全对立的,而是互相融合、相互依存的。而合宜正是在利己心与利他心之间实现某种平衡的“公正心”,而这种“公正心”也是当前社会进行道德评价的基础。因此合宜也被看作是当前社会进行道德评价的基础。斯密始终强调真正的美德存在于合宜性之中,存在于我们所有感情合宜的控制和支配之中。不具备合宜性的感情和行为都是非道德的,但是美德不等同于合宜性,在斯密后来的论述中,他指出谨慎、自制是产生美德的必要条件。因而,合宜与美德一样,在本质上不是一个知识的问题,而是关于感情合度、行为得体的问题。只有达到了感情合度、行为得体,才可进一步发展为美德。(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2]聂文军.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聂文军.同情在亚当·斯密伦理思想中的作用[J].现代哲学,2007年第五期

[4]周军.合宜性及其伦理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六期

[5]高华.亚当·斯密“合宜”思想探析.中国政法大学,2009.05.01

注解:

①[英]亚当·斯密著:《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137页

②[英]亚当·斯密著:《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43页

猜你喜欢
旁观者同情
安全生产没有旁观者
她的委屈,没有同情分
不该有的同情
旁观者之眼:外媒视角下的吴忠信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
西藏研究(2017年5期)2018-01-30 08:39:00
理解即同情——以明清以来限制对外交往为例
旁观者,未必清
公民与法治(2016年6期)2016-05-17 04:10:46
那些理财被骗的人,有多少真正值得同情?
海峡姐妹(2016年5期)2016-02-27 15:19:57
Apologizing
同情
关注校园暴力的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