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江涛
摘 要:通过阐述高校图书馆体育学科馆员的学科服务开展状况,分析体育学及体育学科馆员的服务模式和特点,指出开展学科服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完善学科服务馆员的素养、提高学科服务质量的方法、提升高校图书馆体育学科馆员的服务能力。
关键词:体育学 学科馆员 学科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255-02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服务目前正逐渐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专业化服务模式和机制,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图书馆里设有专门的学科馆员岗位。这些学科馆员通过与学校各对口院系或学科专业建立联系,在院系、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桥梁”,成为纽带,相互联系沟通,为用户主动地有针对性地收集、提供“私人定制”式的个性化文献信息服务,给学校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1 体育学科服务概述
1.1 体育学科馆员的涵义
体育学科馆员应是图书馆里具有体育学科背景,同时受到过文献情报专业训练,向体育学科领域的用户提供深层次、个性化信息获取与利用服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体育学科馆员与其他馆员相比,身份更显特殊,他们首先必须是图书情报专业馆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有些甚至是具有高级职称的研究馆员,同时还应广泛了解体育学科各领域的基础知识,本身掌握大量的文献资料。
1.2 体育学科的概况
学科服务应该和学科内容及特点紧密联系。体育学科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基础知识的体系,大体上可分为体育基础学科、运动技术学科、体育社会学科等。目前,我国已有体育院系近200个,研究机构近40个。体育学科的培养层次分为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本科领域,有五个专业,即社会体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在研究生层次,包括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专业、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专业、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专业。
2 体育学科馆员的服务模式及特点
2.1 熟悉体育学科知识
体育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因此体育学科馆员必须掌握体育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党和国家有关体育事业的方针、政策、法规;了解国内外在体育方面的学术发展动态;具备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资质认证;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2.2 学科服务模式和特点
在高校的学科服务中,一般采取三种模式:即集中式服务模式、分散式服务模式和挂靠式服务模式。集中式服务是在图书馆内成立专门的服务部门,对学科馆员实行集中管理,是一种实体式的操作方法;分散式服务是学科馆员分布于图书馆采访部、流通阅览部、技术咨询部等部门,其学科服务的性质为兼职,这样保持了岗位的稳定性和连贯性;挂靠式服务是图书馆内不成立专门的部门,学科馆员挂靠在学校各个院系中,既完成原有的图书馆本职工作,同时完成学科馆员的任务。目前体育学科馆员服务开展较好的是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其于2005年率先在全国体育院校中开始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与服务。这项工作的开创对体育院校的教学改革和体育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3 主动服务是工作核心
相对于传统的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而言,学科服务是图书馆开展的一项开拓性、主动参与式的创新服务。学科服务过程中,图书馆馆员深入到用户的科研或教学活动中,帮助研究人员和授课教师发现和提供更多的专业资源和信息导航,为用户的研究和工作提供针对性的信息服务。
体育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信息,学科馆员的出发点就是主动加强图书馆与各院系的沟通,与各自负责的院系学科建立日常联系,定期向对口院系介绍图书馆最新的电子资源,征询专业纸质图书和期刊,了解学科发展和对信息服务内容的要求,协助院系学科教师进行相关教学和课题的文献检索等。
3 目前体育学科服务面临的问题
3.1 学科馆员的管理体制滞后
虽然当前全国高校纷纷建立起学科馆员制度,但普通教师对学科馆员制度还十分陌生。很多的学生读者和体育教师还将图书馆服务当成传统的“借书—还书”模式,学科馆员的服务并不被他们所接受,在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压力下,不少科研人员甚至认为体育学科馆员的服务可有可无。另一方面,学科馆员作为图书馆的职工,他们的收入和学校教师相比普遍偏低;而图书馆又被长期定位为学校的教辅部门,学术地位不高,不受重视,在学校分配制度上与其他教学、行政人员相比处于绝对劣势,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科馆员的服务积极性。
3.2 学科馆员的素质问题
鉴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高校图书馆人员学历层次普遍偏低,与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相差甚远,即使是学历较高的馆员,知识结构也相对单一。许多馆员缺乏继续深造的机会,失去了继续教育的途径。不少高校图书馆经费紧张,更愿意加大硬件方面的投入,使体育学科专业培训凸显不足。在实践服务中,体育学科馆员仅仅掌握一些体育常识显然是不够的,要想对体育学的分支学科全面了解绝非易事,而大量的原始资料收集也需要长年累月的付出,这就造成体育学科馆员的素质与科研咨询需求不适应,“一站式咨询”无法完成。
3.3 体育学科服务联系不足
伴随着IE技术的飞跃发展,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数据库等在内的各种网络资源十分丰富,全校教师和学生无须进入图书馆,在寝室或家中就可以查询所需电子资源,亦可以通过网上资源索取研究课题的内容,这样无形中减少了学科馆员和服务对象的接触,使学科服务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学科服务的沟通作用。
4 提高体育学科馆员服务的策略
4.1 完善体育文献资源
文献资源建设是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核心,体育学科馆员的服务一定要充分利用本馆馆藏,这就要求图书馆既要有丰富的纸质印刷型文献资源,还要有相应的电子资源保障,尤其要购买专题的信息资源数据库。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的体育类馆藏十分丰富,图书馆长期以来在文献建设中贯彻“以体育学科为重点,兼顾相关学科”的原则,体育及相关学科的图书资料收藏较为齐全,体育学科的藏书达到研究级水平,成为湖北地区体育文献资料中心。目前拥有体育专业纸质图书10万余册;电子资源包括:中国期刊网、维普期刊全文、超星电子图书、万方学位论文等数据库18个。自建特色数据库8个:馆藏体育期刊题录数据库、人体解剖图库、体育竞赛规则库、武汉体院学报全文库、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库、体育专家文库、武汉体育学院文库和体院校友文库。这些都为开展体育学科服务创造丰富的资源条件。
4.2 加强体育学科馆员队伍建设
引进双学位馆员。目前具备某一学科知识,又拥有图书情报学专业双学位的人才正在逐年增加,图书馆在招聘馆员时,优先考虑选择具备体育学和图书馆学的双学位人才。
大力开展体育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岗位技能的培训,不断地优化体育学科馆员的知识结构,努力培养适应网络信息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高校图书馆利用业务学习时间,聘请体育学科专家或高级教授对学科馆员进行培训,讲解图书馆发展趋势、体育学科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等,使学科馆员开拓视野,了解最新的学科动态。组织体育学科馆员参加体育学术研讨活动,譬如组织参加每年的全国体育信息科技学术大会等,有利于体育学科馆员之间相互交流,启发思路。
规范体育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对口院系、学科教师、研究生、学生提供利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培训指导,及时宣传图书馆新增加的资源及服务项目;为对口院系、学科教师、研究生、学生提供咨询服务,读者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当面咨询等方式向学科馆员咨询,学科馆员及时解答读者问题;收集、整理有关学科的馆藏网络资源和公共网络资源,建立该学科信息导航网页,并链接在图书馆主页上;收集师生对图书馆馆藏建设及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图书馆调整馆藏及强化服务的依据。
4.3 加大服务措施和宣传力度
为了让更多读者了解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必须要加强主动服务。图书馆可以利用学校的校园开放日向广大师生宣传学科馆员制度。譬如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在组织读书月活动期间,通过印刷名片、书签和宣传海报等宣传手段让读者逐渐认识学科馆员的工作性质。同时,学科馆员还可以利用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来进行宣讲。
在具体实践方面,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作为CALIS三期建设的示范馆,开展了针对本校教授的学科信息推送服务。目前,馆员已选择并联络了20名学科教授,根据其在体育科研课题或项目的需求,帮助他们编辑、定制相关体育文献信息,资源范围以图书馆购买的国内外电子资源为主,辅以网络公开信息资源包括开放获取资源。
5 结语
总之,高校图书馆体育学科馆员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体育院校的一项长期性的根本任务。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学科馆员建设,进一步提高对学科馆员的认识,树立长期建设的思想,调动学校、学生、馆员、教师等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体育学科及学科馆员的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图书馆体育学科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唐淑香.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探析[J].图书馆,2013(4):98-100.
[2] 关继舜,查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实施策略探讨[J].图书馆论坛,2010(2):158-159.
[3] 李宝凤,吕仲敏.体育院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0):1339-1341.
[4] 金琼,马雷.体育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组织模式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9):1195-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