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民歌“走西口”类别的内涵分析

2014-04-29 11:38孟丹丹
2014年26期
关键词:晋西北

孟丹丹

摘要:河曲位于晋西北黄河中游的拐弯处,西望陕西,北接内蒙,是“鸡鸣三省”的地方。解放前,河曲人民的主要谋生手段是“走西口”,“跑河路”,因此在这种颠沛流离,聚少离多的生活中,积淀了许多动人的民歌,被称为“民歌的海洋”。

本文主要关注的是河曲民歌中“走西口”这类别的内涵。河曲民歌与清代民国时期的“走西口”移民运动密切相关。在“走西口”过程中,晋西北、陕北人口大批向河套及大青山前后地区移居,形成以山西河曲、保德人和陕西府谷、神木、榆林人为核心的“河府移民圈”,人口同源支持了民歌共性。

走西口是一个在特定地区发生的特定的历史现象,它反映着这一地区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民情风俗,研究这一类民歌,对于研究河曲一地其他民歌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于研究内蒙古,陕西等地的民歌也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河曲民歌;走西口;晋西北

一、河曲民歌“走西口”类型简介

河曲县,地处晋西北,隔黄河与陕北和内蒙古相望,这里是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交流融合之地,也是受北方草原文化影响较为深入的地域。比如《难活不过人想人》这首民歌;“泪蛋蛋本是心上的油,谁不难活谁不流。泪蛋蛋本是心上的血,谁不难活谁不滴。长不过五月短不过冬,难活不过人想人。”这首民歌用极度夸张的比喻手法,把深埋在心底里思念情人的难熬,一吐无余,真可谓淋漓尽致。

走西口所衍生的离情别绪,以男女坚贞的爱情最为深刻。春去秋来,没有书信报平安,对于看守破窑烂院的女人来说,心中的思念化为凄苦和悲凉。那种在盼望中的等待与煎熬就化作了走西口民歌里的思绪。而男人在外饱经风霜雨雪,再加上思乡思妻思儿心切,也化成一首让人震撼的民歌。虽然有人说《走西口》这首民歌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观众,把走西口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荒年人们出去逃活命,把复杂的社会活动简单地表现为男女离别。可是民歌也正是因为其真挚的感情才能传唱至今。正如一首河曲民歌中唱的那样:“山曲曲儿本是糊心的油,心中难活才往外流”。

二、简述“走西口”在河曲民歌中出现频繁的原因

历史上的“走西口”,亦称“走口外”,明清时期在河北、山西、陕西北部设置了关口,关口以北的地方就叫“口外”,“走西口”中的“西口”,最早的“西口”特指杀虎口(今山西省右玉县),明朝时称“杀胡口”,清代改其名为“杀虎”口并沿用至今。后来则改指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

这些历史现象不仅在史料中多有记载,而且在各种艺术形态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其中不乏小说、民歌、戏曲等以其为题材的作品。近年来在国内影视作品中先后出现了《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等以上诉迁徙历史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2009年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剧场首播大剧《走西口》就是其中之一,根据中央电视台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剧平均收视率高达9.60%,其中单集最高收视率高达12.47%。创下了2002年以来中央电视台开年大戏收视率的新纪录。该剧播出以后引起了影视评论界的关注,各影视评论界人士对该剧的看法褒贬不一,众说纷纭。

在河曲县南沙洼村,有位民间歌手叫刘宽来,他唱过的一首民歌《我在西口外没少受罪》也正体现了走西口这一主题。歌词是这样的:

我走在西口外没少受罪,挣下那银钱我把回口里;欢欢那喜喜我把回口里,买不起那马仔,我买上他一头驴;咱想到我回口里眊妹妹,没想到我咋好她就碰上那土匪;碰上那土匪把我叨了一个净,你看我们这受苦人苦命不苦命。

2009年暑假期间本人随同南广学院“晋、陕北民歌生存发展状态”调研组亲临走西口发生之地山西省,进行调研活动。在调研期间,听当地曾有过走西口经历的老人们的讲述中,对于真实的走西口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在当地,熟知走西口这一历史现象的人不占少数。有的老人甚至参与过走西口那段历程。在我们的采访中,有一位民歌艺人说过这样的话:民歌来源于生活,民歌是什么?民歌就是生活。正是由于当地的走西口这一历史现象,才使得在民歌更加真挚,广为传唱。

在河曲当地,很多民风民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走西口这一历史现象,比如在饮食习俗中,当地人喜食酸。尤其钟爱一种叫“酸捞饭”的食物。据当地人说,这种食物是将蒸熟的米饭(在当地是指小米饭)放在小瓮中,埋在地下,经过一段时间发酵,取出食用。这种发酵而成的饭,味酸,对于初次尝试的人而言是很难入口的,但却是一种非常好的保存食物的方式。在走西口的路上,是当地人主要的食物来源。

他们中多数人对于电视剧《走西口》所讲述的故事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本人在查看当地相关史料的过程中也发现,电视剧《走西口》中确实存在多处与历史真实不符的失真现象。本文认为该剧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剧情安排中存在与走西口历史真实相悖之处,使得该剧在作为历史题材影片的真实性和艺术性上大打折扣。该剧在中央电视台的预告片中宣传《走西口》是“一部中华民族为了生存而顽强拼搏的雄浑激昂的赞美诗,一部山西人用血泪、坚韧、诚信写就的奋斗历程”,而令人遗憾的是整部电视剧并没有让人看到其宣传中所说的这段山西人用血泪、坚韧、诚信写就的奋斗历史。其电视剧内容所反映的历史不假,故人们常把《走西口》称为历史剧,但该剧中所反映故事情节的真实性与严肃性却值得商榷与探讨。确实有与走西口历史不符之处,因而,有必要加以指正。

三、研究走西口类型民歌的意义

走西口的历史在史料中多有记载,但大多数人对其知之甚少,人们多是通过以历史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中得知的这段历史。而文艺作品并非如史料那样严谨,使得仅仅是通过文艺作品得知这一历史的人们并未能全面的了解这段历史。真正的历史中,绝大多数的是那些走投无路的农民而且命运坎坷凄惨。不管走西口是贫苦农民打工的故事,是大灾之年贫民逃荒的经历,还是晋商崛起的历程,这些都只是走西口这一文化现象中的一部分。它只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文化中的一个文化现象。

尤其是在当今,以走西口为题材拍摄了多部电视剧.在艺术创作,特别是历史题材的创作时,不可对本质的真实与细节的真实掉以轻心,“所谓‘真实当理解为合乎历史真实,生活真实和人物命运、性格的逻辑真实,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理解的本质的真实与必然性”。“失真”也是当下影视创作中的一个通病,由于快餐文化背景下商业价值观的通行,使得人们在历史题材的影视艺术创作过程中太过浮躁忽视了艺术上的打磨和历史叙事和意识形态叙事的协调,这种对于艺术和历史的不尊重最终会给历史带来创伤“让历史成为一部创伤的历史意味着这样的历史只是参考性的,因为它完全没有按真实发生的历史被充分感受到”所以在此有必要重提艺术的真实性问题。“我们所称之为历史的东西实际上就是阅读,以及不管我们试图采取怎样中立的立场,或误相信自己具有中立立场,尽量用负责的方式去重读,重写”“在讲述的过程中,把每一次讲述都作为第一次讲述”,在历史题材的艺术创作中对于艺术创作“真实”的追求既是对艺术的负责也是对历史的负责。

在河曲对于走西口类别的民歌的挖掘和探析研究,非常有利于对走西口这一历史现象的还原。尊重历史,就是尊重人类自己。(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珣.浅析河曲民歌中的民俗及其流变[J].山西科技,2007(7).

[2]佟鑫.山西河曲民歌现状调查及成因探究[J].2011(1).

[3]马步升,《走西口》,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4]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5]陶立璠.民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6]陈勤建.中国民俗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林继富,王丹.解释民俗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晋西北
黄昏时候归来(外二首)
论毛泽东阶级分析法对晋西北地区阶级流变的影响
晋西北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晋西北湿陷性黄土区铁路桥梁桩基础设计研究
论许光达在晋西北抗战的贡献
晋西北地区近60a来的气候变化特征
晋西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历史上的移民运动与民众生活方式变迁
——兼谈走西口对晋西北乡民生活方式的影响*
晋西北煤炭外运大通道山西两条煤炭外运大通道同日开通
抗战时期中共晋西北根据地的变工运动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