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神韵诗的“神韵”与陶诗的质朴

2014-04-29 00:44孙荣榕
青年文学家 2014年23期
关键词:神韵质朴

孙荣榕

摘 要:陶诗以古樸平淡著称,但未被与他同时代的人欣赏,直到很久以后才慢慢被人理解,清朝著名诗人王士祯就将陶渊明列为神韵诗的重要作家。本文讨论了王士祯提倡的神韵与陶诗的质朴之间的关系。认为陶诗的质是神韵诗的神韵的内在根据。

关键词:质朴;神韵;陶渊明诗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3-0-01

陶渊明作为魏晋诗歌的集大成者,却被同时代人评为质直,直到北宋的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才真正肯定了陶诗质朴的艺术风格。清代的王士祯为钟嵘将陶渊明放在中品鸣不平,认为陶渊明本应放在上品。显然,陶渊明的诗歌是符合王士祯的审美趣味的。陶诗的质与王士祯的提倡的神韵实际上关系密切。本文试图讨论两者的关系。

一、神韵和质的概念内涵

神韵这个概念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它最初用来品评人物,指人的精神气质。今天对神韵两种不同的界定,一种以钱钟书为代表,认为“神韵非诗品中之一品,而为各品之恰到好处,至善尽美”;[1]另一种以郭绍虞为代表,认为神韵中的神指一种空旷的境界,韵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带有个性的韵致,神韵合在一起又指一种天然不可凑泊的境界。[2]

对于中古文学批评中的“质”,今人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质是与文相对的质朴的艺术风格;另一种认为质是文的内在根源,一般代表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概念一般都具有多义性与形象性两大特点。与质相对的“文”也可以有两个含义,一指文章的形式,一指文章华美的艺术形式,即文采。刘勰的《文心雕龙·原道》篇中认为文是文章的自然属性,也是对道的彰显,就融合了两种观点。同样,质也可以包含思想情感与艺术风格两种意思。本文对质的讨论就综合两种观点。

二、陶诗的质与神韵

从表面上很难看出陶诗的质与王士禛的神韵存在什么联系。实际上,质是神韵的内在根据与原因。

王士禛的神韵说论诗以清远为尚,并且提倡伫兴而立,向往一种“清远冲淡,含蓄蕴藉,自然天真的审美意境。”清,远,天然不可凑泊是神韵诗的艺术特质,而这些特质在陶诗的质朴中都能找到根源。

清与艳相对,是对声色的超越。陶渊明偏爱明丽而稍微浅淡一些的色彩,白云,青松,秋菊都是这样,这正是山水田园的色彩。山水之美是超越世俗声色的绝好途径,因为自然的美更深邃更壮丽,“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自然之美比人工的美更加天然、永恒。

“远”强调距离,有若即若离,朦胧迷离的美。陶诗的质给人一种枯槁的印象不会给读者多大的感官享受,没有刺激性。这种不事修饰的风格与六朝的文风是格格不入的,它缺乏语言的姿态色泽美。但陶渊明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天然地有着艺术家的胸怀,只需要质朴的文风便可以轻易写出一个诗意盎然的世界,以性情流出诗的语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即使是在物质条件贫乏的乡村田园,他的生活依然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么有诗意,这充分说明他的审美眼光与艺术胸怀。苏轼《和陶诗序》里说陶诗“质而实绮”,质是直陈其言,不刻意修饰,而绮指的正是艺术的眼光,艺术的胸怀,它客观上恰恰造成了远的艺术效果。

王士禛说的兴会神到来自钟嵘的直寻说,严羽的妙悟说,这种瞬间的妙悟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陶诗融入了哲学意味、深厚的情感和对人生深沉的思考,不以鲜明的形象性出现。陶渊明在形神影之间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在荒草丛中感受人生的虚渺,思考生死,这种兴会神到只有在达到对情、事、理的融会贯通才能做到。陈师道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耳”说的就是自然性情的流露。

质又指朴实而又真挚的感情。陶诗的情感是深厚的。在《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中,他写到自己“顾盼莫谁知”,”邈与世相绝”,衣食都不能自足。这时他依然静静地欣赏大雪后浓妆素裹的世界;翻着古书,“时时见遗烈”,与古人对话。“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他是安于这种生活的。谁能不敬佩这种艰难的坚守,不为之动容呢?

三、陶诗的质与神韵

整体上,陶诗的质偏重于内涵,它有着深广的内涵,无穷的意味,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为意在言内。这种质远离声色繁华,回归天真的人性,又以一种审美的态度面对现实,它正是神韵诗艺术风格上的清和远的内在根据。陶诗似乎有一种冥想的境界,将现实的情、事、理融为一体,这正是神韵诗所提倡的兴会神到。

质表现在艺术风格上是质朴平淡,是浑融。王士禛说:“沉着痛快,非惟李、杜、昌黎有之,乃陶谢王孟以下莫不有之”,又否认雄浑与风调,神韵与豪健相讥斥的情况。陶诗的简单而又丰富的质包含了王士禛所向往的广义的神韵。

神韵诗又讲求对现实的超越。质朴的陶诗中有一种对现实生活的痛切感受,这正是神韵诗的基本要素,如果不存在这种痛切的现实感受,又谈什么超越呢?魏晋南北朝的是一个文学绽放灿烂光彩的十代,陶渊明却迥异于世,并不追求文章的文采,而他的质,他的“枯槁”却已酝酿着后世神韵诗最动人的文采。

参考文献:

[1]见王运熙.文质论与中国中古文学批评.文学遗产,2002,05

[2] 见童庆炳.《文心雕龙》“质文代变”说及其启示录.江海学刊,2008,05

猜你喜欢
神韵质朴
清远冲淡 神韵天然
神韵只是一种风格
一片质朴的原始主义树叶
小学高年级质朴叙事写作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山有桂子
我在我质朴的心原流浪
墨舞神韵
石榴:秀美东方神韵
用最质朴的文字写出最真诚的感动
瓦子街,读不完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