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数档相亲类节目以及赚得风生水起的相亲网站,都将中国越来越明显的婚恋难题凸显于公众面前。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出身的社会学研究者,美国人洪理达敏锐地将目光对准了中国“剩女”这个群体。不过,她认为,所谓“剩女”其实是个伪命题。
“女婿买房”是个伪命题?
洪理达把研究标准对准了让所有中国人焦虑不已的房产。洪理达看到的调查公司提供的数据表明,在中国,大多数房产由男士拥有。
这种情况的存在,首先是因为中国人向来有给男孩买房的习惯。但当所有报纸厉声嘲笑中国丈母娘总是要求女婿先买房的同时,洪理达则认为,这实际上是个伪命题。在《剩女:中国性别不平等死灰复燃》一书中,洪理达的社会调查显示,有“70%以上的用贷款买的婚房,是由女方家庭出资买的”。因为“25岁以后的女性的父母都非常着急”,一着急,就没办法了,觉得自己的女儿处于下风了。
因此,对付要买房的女方,中国男人最不费力的绝招就是“拖,拖她到27岁”。在适龄女性“在婚姻里放弃了太多协商权”后,就理所当然地被“排除在可能是历史上最大的民用房产财富积累之外”——一切的根源,都源于当下中国盛行的“剩女恐慌症”。
东亚女性普遍有“以弱为美”心理
“剩女恐慌癥”之所以盛行于中国,最大的民意基础也许是中国女性地位的传统情况。
在长达3000多年的“男强女弱”的文化统治下,“以弱为美”已经深深内化到了东亚女性的心灵里。这也就可以理解,在中国,为何“剩女”这一概念的接受度如此之高。
贬低“剩女”是“剩女恐慌症”最典型的特征之一。从前被剩下的未婚大龄女性大多因为条件太低,而现在剩下的则往往因为条件太高。面对一大批拥有高学历、高收入和出众长相的女性被剩下这个现实,最主流的舆论是这么认为的:“她们太挑剔!”将嫁不出去的责任归结为女性自身问题,加剧了“剩女”的自我内疚。
有意思的是,面对毫无必要的“剩女恐慌症”,主流意识并没有着意提高婚恋文化中的文明程度,反而在“剩女恐慌症”上推波助澜。也许20年后,“剩女恐慌症”才可能成为一个真的笑话。摘自《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