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燕
摘要:学界关于“企业规模”这一问题一直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而冲突的原因在于,“企业规模”选择对微观企业来说必须立足自身现实。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方式,界定自己是属于生产性企业还是零售流通性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关键词:生产经营方式;资产专用性;交易成本
一、企业规模的经典理论
关于企业规模最早、最著名的理论当属斯密定理,简单说来就是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交换能力引起分工,因此分工的范围必然受到交换能力的限制,即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企业的规模也就被确定下来。斯密定理在经过杨格(1928)、霍撒克(1978)、贝克尔(1981)等人的发展后,杨小凯(1994,1998)又对斯密定理加以精练,提出了决定企业组织的规模由两方面因素:分工带来的专业化好处和交易成本(交易效率比率)。当交易效率提高时,分工带来的专业化好处逐渐超过交易成本,均衡分工水平上升。企业的规模在分工的好处和交易成本二者的相互影响中得以确定。
新古典理论将企业理解为技术的生产函数,企业按照技术所能达到的最大范围划定边界:当企业规模小于市场规模(需求)时,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确定自身的规模,利润最大化是企业扩张的规模的根本原因,这时候的企业达到经济规模,或者说最佳规模。
以下是两种经典的企业规模边界理论:
第一,科斯的交易成本与组织成本决定论。
科斯认为,无论是通过市场还是企业组织交易都会产生一定的组织成本,但两种机制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如果某一生产环节在企业内部进行的组织成本低于在市场中进行的组织成本,那么该环节应该保留在企业内部,因为企业存在的本质便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因而,企业规模的最佳边界在于企业交易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相等的点上。也就是说,当企业组织交易的成本低于由市场组织交易的成本时,企业的规模就可以扩大;反之,企业规模应该缩小。
第二,威廉姆森资产专用性理论。
在威廉姆森的理论中,交易是最基本的分析单位。由于交易本身具有异质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这些特征以及交易成本差异共同决定了交易组织的选择。他认为,科斯的企业边界理论对于一笔交易是应该自己“制造”还是通过市场去“购买”这样的问题不能给出可操作性的建议。为了使这一问题具有可操作性,威廉姆森引入了交易频率、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这三个变量,其中,后两者对于企业规模的边界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假定不确定性适中,根据资产专用性的不同将交易分为非专用性交易、中等专用性交易和高度专用性交易。若交易的资产专用性较低,则企业内部组织成本高于市场成本,此时应该通过市场合约联接各个生产环节,达到节约交易成本的目的;如果资产专用性较高,企业内部组织成本低于市场成本,此时应由企业组织生产或纵向一体化,才能够节约交易成本。目前,威廉姆森的资产专用边界理论是企业规模边界的主流理论。
二、企业规模应根据其生产经营模式确定
企业规模到底是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我们不妨从两个极端开始讨论。假设企业无边界,为我们所熟悉的最好的例子便是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长达27年的计划经济时期,整个国家作为一个大企业,由中央政府对产品的数量、品种、价格、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投资方向、就业水平及工资水平、经济增长速度等进行指令性计划。政府拥有大部分资源,资源也是根据政府指令分配,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为谁生产也全部是政府的问题。实践证明,这种自上而下的指令性经济体制是不适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另一个极端是,企业规模无限小,在电视剧里经常看到的家庭妇女在家就可以纺线、织布、做衣,这样的手工作坊在我看来在广义上也算是企业,但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明显“小企业”也是无效率的。
对现代企业来说,企业规模究竟是大还是小好,首先要依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对企业进行分类,两种主要的类型是生产性企业和零售流通性企业,二者的的本质区别在于资产专用性,生产企业的资产专用性较高,而零售企业的资产专用性较低。由于产品内分工,生产企业其实从事的是一种“互补性”活动,每个生产企业都是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存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跳跃所引起的专用性投资及资本沉没所带来的规模控制难题,并对规模形成严格的限制(理查德森,1972)。零售企业则不同,它不存在技术跳跃形成的“沉没资产”,现代零售业的发展趋势表明专业性资产正向通用性资产转变。而且,零售企业往往是能创造出更加有效率的市场平台,通过集中采购、集中交易等方式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也能降低合约的谈判成本。另外,零售企业具有订单生产的特征,能够实现了专业化的规模扩张。对生产企业来说,大规模的批量生产有很大的风险性,因为这是一种预测性生产,未来具有无限的不确定性。而零售企业是一种订购性生产,降低风险性的同时能够准确把握客户需求,大规模批量订购的风险大大降低。所以我认为对零售企业来说,由于它的可“可复制性”,企业可以实现“无边界”。
然而对于生产性企业来说,以科斯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派的观点仍然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的交易成本得到大幅度降低,但是企业的管理成本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也不断增加。张五常认为企业的性质在于合约的安排,不是企业代替市场,也不是生产要素市场代替产品市场,而是一种合约代替另一种合约。由于不同交易过程有不同交易成本,决定了不同交易过程有不同的合约安排,企业就是合约安排的一种组织形式。在张五常看来,企业规模、企业边界都是模糊的概念,交易成本决定了合约的选择。交易成本理论对于当下制造业产业集群遍地开花有较好的解释力。为了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企业有动机在集群内部组织生产所需的半成品,从而提高集群的纵向一体化程度;集群所在地往往就是该行业的信息中心,企业能够很容易获取当地市场动态,掌握市场需求,信息的搜集成本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产业集群内的专用性资产能够服务于众多厂家,因资产专用性而产生的的要挟成本等内生交易费用得以大大降低。
三、结论
企业规模“大小”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比较概念,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全球化的主要承载形式,跨国公司的价值链不断延长,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规模大小到底是按资本、人力、空间大小或是其他的标准界定?跨国公司的触角已经可以伸到全球的任何角落,是大企业。那基于中国内的地理环境、要素禀赋所形成的产业集群与之相比又该如何?因为产业集群与国内一般企业相比,不管是人力资本、占地面积、产值等都要高出后者许多。所以笔者认为,不该执着于规模的比较,因为首先规模的界定标准可能对于不同的企业存在不适性。此外更重要的是,企业规模的选择应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判断企业是哪一种生产经营方式。“大而全”、“小而全”的观点都是片面的,立足企业现实,把握市场大环境,对企业自身进行准确评估很重要。(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海舰,陈小勇.企业无边界发展研究——基于案例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1(6).
[2]张元智,马鸣萧.企业规模、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J].中国工业经济,2004(6).
[3]高良谋,李宇.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倒U关系的形成机制与动态拓展[J].管理世界,2009(8).
[4]欧阳文和,高政利,李坚飞.零售企业规模无边界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以沃尔玛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6(4).
[5]秦伟平,杨东涛.塑造企业无边界文化:变革型领导与动态团队的协同演化——基于艾欧史密斯的案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