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汤姆·索亚历险记》看马克·吐温早年悲观的原因

2014-04-29 20:43董红英
青年文学家 2014年26期
关键词:索亚吐温汤姆

摘 要:作為十九世纪晚期的一位著名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中弥漫着或浓或淡的一种悲观气氛,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马克·吐温批判了刻板清教对于儿童天性的束缚,呼唤更为纯洁的清教的到来。

关键词:马克·吐温;汤姆·索亚;清教;悲观

作者简介:董红英(1982 -),女,山东临沂人,汉族,宁波大红鹰学院人文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6-0-01

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环境中都充满了虚伪的清教说教,这使得孩子们感到窒息。为了找到自由也就是使孩子们的天性得到发挥,汤姆和哈克竭尽所能想逃离这种难以忍受的生活。

清教徒从来不会忘记圣经,并把灌输圣经给儿童作为家庭的一项义务,这使得孩子们讨厌家庭教育。汤姆的姑妈,波利阿姨就时时不忘引用圣经,并把圣经作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这使得汤姆对于清教说教感到无比的厌烦。而孩子的天性是喜欢玩耍,做游戏的,所以汤姆半天背不下来的圣经,在姐姐玛丽一把瑞士军刀的激励下,很快就背完了。而去教堂就要穿上让人难受的僵硬的衣服和一本正经的说话也让汤姆和哈克感到难受,感到备受约束。就汤姆和其他的孩子们而言,整个社会充满了约束性的,经常是丢人的一些规则和习俗。

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圣经是一本无聊的书,上帝非常的残酷,主日学校则变成了一个炫耀的场所。汤姆发现教堂和学校是他最不想去的地方,因为它们是这么的无聊。

在小说中的第四章,当“高尚的”乡村法官到主日学校的时候,学校便变成了宗教人士们一个炫耀的场所,这让孩子们感到讨厌。首先是学校的主管沃尔特先生手拿圣经,食指插入书页中,但他永无变化的声调对活泼的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折磨。其他的老师也开始炫耀,图书管理员开始抱着书跑来跑去,年轻的女教师温和地举起手指警告坏男孩或者爱抚地拍拍好孩子的头。即使是法官也是微笑着面对全场,如同温暖的太阳,也在炫耀着。

虚伪而严厉的主日学校所教育出来的“杰出的”学生正是虚荣世界的产物。在小说第二十一章里,获奖作文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噩梦,根本毫无真诚可言。这些作文一个明显的特征是煽情的感伤和过度的使用炫耀的词语。每篇文章都以一段说教结束,并且那些最轻浮最不信教的女孩的作文总是最长最无情般虔诚的,因为真话在这个世界上总是不受欢迎的。比方说,获奖作文写了整整十页纸,而最后那段说教则完全摧毁了非长老会教徒人士的任何希望,市长颁发奖品时则声称这是他这辈子所听过的“最流利”的作文。

除了学校和家庭之外,社会环境中也充满了让人窒息的清教主义。圣彼得堡镇宣称拥有一切美德,如善良,正直和智慧,但在其之下掩盖的则是胆小,愚蠢和贪婪。印江用波特的刀子杀了年轻的一声,所有的人都认为是波特犯了谋杀罪,这些“正直”的村民责备波特并宣称要吊死波特。尽管村民也怀疑印江,但因为印江过于残忍,没有一个人敢谴责印江。富有讽刺意味的是,好人波特被投入监狱,而恶人印江则逍遥法外。

清教村民们不仅胆小而且愚蠢,因为他们反复的人性使得他们不能区分善恶。当波特被汤姆证明无辜时,这些没有主见和没有理智的村民们马上又把波特当成他们最好的朋友,而在前一刻他们还在严厉的谴责波特的罪行。犯人印江因在山洞饿死,汤姆为他的自由而庆幸。然而在葬礼之后,反复无常的村民们马上向州长为印江请愿。大量的村民在请愿书上签了字,并举行了很多泪水涟涟的会议。一群穿着丧服流着眼泪的妇女围着州长的房子,让他像个傻瓜似的把职责踩在脚底下。据说印江杀了村子里的五个人,但那有什么关系,即使他就是撒旦本人,也有大量软弱的人愿意写下姓名为他请愿,而那永不停止的眼泪也会为他洒下同情之泪。

正是因为村民们的胆小和愚蠢,汤姆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是恐怖的。尽管本书享有盛名,但恐怖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是确实存在的,汤姆对此的反应正是小说的核心,而这和吐温后来作品的内容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清教村民的贪婪也同样让人感到厌恶。当汤姆和哈克找到黄金时,他们马上便不是普通的男孩了。财富使他们变成了社会名流。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被珍视,被传播,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被认为是杰出的。但在他们变得富有之前他们只是两个普通的男孩而已。实际上村民们所羡慕的是他们的财富而不是他们的美德。财富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以至于一些颇为严肃和不爱幻想的大人物们秘密地到圣彼得堡每一个鬼屋里去挖掘宝藏。在金钱面前美德荡然无存,在金钱与美德之间每一个人都毫无例外地选择了金钱。

吐温反对实用主义的宗教,但却不反对最初的纯洁的宗教。纯洁宗教宣扬勇敢和无私等美德,吐温认为这是通向成功的路途。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三位主人公,汤姆和哈克因为清教美德而获得成功,印江因为缺乏清教美德而无法得到救赎。

参考文献:

[1]Stuart Hutchinson, ed., Mark Twain: Critical Assessments, Volume III, London: Helm Information, 1993.

[2]Tom H. Towers, ‘“I Never Thought We Might Want to Come Back”: Strategies of Transcendence in Tom Sawyer, Modern Fiction Studies, XXI, Winter, 1975.

猜你喜欢
索亚吐温汤姆
《汤姆·索亚历险记》梗概
马克·吐温:辣你没商量
贪吃的汤姆
马克·吐温的孩童时代
百年畅想
一只小海狗的使命
掉钱
《败仗秘史》与马克·吐温的反战诉求
童年的味道
看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