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徽州木雕、砖雕、石雕俗称徽州的雕刻艺术,这些雕刻艺术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是徽州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劳动中的凝结成果。这些雕刻艺术不但有着实用性,而且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从美学视野下出发来谈徽州艺术,试图给这些在民间静静的呈现的雕刻艺术一个新的审美视角。
关键词:美学视野 徽州 雕刻艺术
一、徽州雕刻艺术的分类和特点
在微州雕刻艺术中,木雕、砖雕、石雕三者是有机的组成,而不是互相割裂的,这些雕刻艺术在民间的古代建筑中体现,这三者的元素往往能在一个民间古代建筑中得到体现,这是徽州雕刻艺术的特点。在其他地方的民间艺术中,这三民往往是相互分开的,不能得到集中体现。比如哈尼族的雕刻艺术中,服饰上的特点往往和建筑中是不同的,他们的服饰上也有丰富的雕刻,往往以梯田和鱼有关。这是因为哈尼族的生产方式是以梯田以主的,而鱼则和哈尼族以繁复为美的审美特点是分不开的,而且还有着生殖崇拜的特点,这里我们不再多谈。总之,在民间雕刻艺术的审美中,我们注意到,徽州雕刻有着自己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的多种审美对象可以通过一个物化对象得到集中的体现。
木雕艺术主要在雕刻的内在构造上体现的最多。比如主梁、构架、门、栏板和家具装饰上。在一些我们能看到的资料上,我们注意到木雕艺术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时代特点。比如明代的木雕最有着极强的风格特点,他们的图案多是方格形的,线条也比较奔放粗犷。而清代的木雕艺术做工精细、更体现华丽的特点。我们知道,清代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总结时期,各种古代艺术到了清代已经达到了一个顶点,所以在细节上比任何一个古代文明时期都要讲究。清代的徽州木雕刻艺术同样体现了这个时代特点。
徽州木雕有透雕、凹雕、线刻、多层雕刻的多种雕刻手法,而清代以前的雕刻并没有这种多层次的手法。另上在雕刻的题材内容上,明代木雕内容相对单纯一些,没有过多的民间因素和艺术因素。而清代更加注重情节和典故,很多的雕刻艺术主题源于戏曲故事和民俗题材,内容更加多样化,这和清代的世民文化的兴起有一定关系。我们知道,在清代,小说空间的发达,文学和艺术有着很多的民间的这种消费性文化的特点,取悦于大众,也成为这期间艺术品的一个主要审美倾向。在明清时期,封建国家机器已显露出末世的预兆,但是徽州木雕在总体风格上呈现出民族上升时期的自信、富足、生气勃勃的艺术格调,没有没落的特点,这也是徽州艺术能够长期生存在民间的一个重要原因。徽州民居是内向型结构,这种建筑特点和东方人相对内敛的民族性相关,而徽州又是中原文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重要影响地,所以他们的建筑有着内向型结构特点也不再难以理解了。徽州木雕中有平板线刻、有凹刻、有凸刻、有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而且为了有利于多层的审美需要,有的透雕是两面雕,不管是从前面还是后面,都可以看到这种做工的考究。有的浮雕、圆雕并用,有的浮雕又加线刻。最常的是多层雕琢,多的竟达七八层甚至更多。
石雕艺术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外部了。大门口装饰上,以及漏窗、天井、庭院的石桌、石凳、梁柱的柱石等,如抱鼓石、石狮、以及石窗、石栏杆、门额等等都体现着石雕艺术。徽州有着丰富的石料资源,而且当地所产的石头质地良好,有光泽,是做石雕的上好材料。人们可以就地取材,所以这里的石雕艺术发达,也理所当然了。石雕艺术品可以有多种用途,可以装饰大门,可以铺路,也可以做条几和鱼缸。石雕艺术的主题也有着丰富的特点。花鸟鱼虫、果木花叶等等都可以成为徽州石雕艺术要表现的主题。
砖雕多用于装饰门罩,贴墙牌坊、屋脊上的人字封檐、庭院漏明窗以及隐壁、照壁上。因为砖雕艺术的空间不大,所以在小小的空间上面去表达丰富的内容是徽州砖雕艺术让我叹为观止的地方。在不大的幅面上,山水任务、亭台阁楼等等都各有各的妙处,各有各的精彩。徽州人很看面自己的门楼,因为这是一家的脸面,所以都会把门楼的装饰做到极致。
总之,徽州雕刻艺术有着丰富的类别,主要有木雕、石雕、砖雕這三类。这三者各有各的特点,也各有各的用途。但是这三者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割裂开来,在很多徽州古代建筑中,我们可以同时看到这三种因素共同构成完整的有着自己独特审美意识的审美品位的建筑艺术。
二、徽州雕刻艺术审美范式
徽州的雕刻艺术有着极强的实用性,这一点我们在前文中的介绍就可以看出。这些雕刻艺术品都为徽州人的日常生活服务着,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但是在这种实用性之外,徽州雕刻又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审美范式。
(一)张扬的艺术表现力。走进徽州的古代建筑我们就会发现,这些现存的徽州雕刻艺术品到现代仍有着极强的艺术表现力。“魏晋风骨”体现的那个时代文人的一种审美取向,同时很多魏晋文艺作品也有着这种强烈的风骨意识。“大唐风貌”同时也是唐代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全面发达人,艺术家所体现的一种自信和达观。但是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总结时期——明清时期时,整个的审美取向有着繁复但颓败的特点。但是雕刻艺术却受这种时代的审美取向影响不是很大,像我们图1所示的雕刻艺术那样,虽然他有着过于精致的晚清风格,但整体却没有颓败感,而是仍有着向上的精神和张力。徽州石雕在雕刻风格上,浮雕以浅层透雕与平面雕为主,圆雕聚合趋势明显,徽州雕刻的这种大气的审美特点也和他们独特刀法是分不开的,徽州雕刻的刀法融精致于浑朴大方,显示出浑然、古朴的艺术效果。
整个晚清时期的受时代风气和文艺思潮的影响,多个文艺形式比如诗歌、书法、绘画等明显的着着取悦于大众的市民文化特点。在明清之前,这些艺术形式只在精英阶层,也就是士大夫阶层中适用。但是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这种文学艺术品从精英走向大众和民间在明清时期,特点是清代是很明显的。同时,由于清代是封建文艺的晚期,过于雕琢和粉饰,让这一时期的传统文艺虽然繁荣,但是在繁荣之中可见没落。但是为什么徽州雕刻艺术却没能看的出这种没落感呢?相反它仍然有着积极向上的旺盛生命力。
我们的推断可以这样展开。雕刻艺术本来就兴起于民间,生于民间长于民间,虽然宫廷建筑中会有一些雕刻的上好艺术品,但是雕刻艺术的土壤仍然是在民间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深厚的民间土壤,所以它受精英意识阶层的影响并不大。不管是帝王将相如何兴起和没落,但是民间的生活仍然是民间的生活,民间的生活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封闭性,不会因为知识分子的一些主张就发生太多的改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管时代的文艺思潮如何发生改变,徽州的雕刻艺术仍然有着自己的民间市场和艺术生命力。
(二)审美功能与功利功能的双重属性。我们在前文中提到过,徽州人很看重自己家房子的大门,因为这是这一家的脸面,是这一家经济实力的象征。也就是说徽州人想通过自己建筑雕刻艺术的做工和创意来炫富。同时,这一家的建筑上的雕刻风格也是这他们文化品位的象征。如果想要在自己的家乡人面前证明自己,通过上好的雕刻艺术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一点是徽州人看重自己建筑雕刻的功利功能,也就是通过雕刻展示自己家族的经济实力与文化品位。木雕艺术也逐渐向精细过渡,多层透雕取代平面浮雕成为主流。对木雕装饰美感的追求更强,涂金透镂,穷极华丽。
但是这种世俗化的追求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徽州雕刻艺术的发达。特别是明清以来,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炫耀乡里的意识日益浓厚,那些有经济实力的徽州生意人想通过建筑上的雕刻来暗示自己身份的想法不但有了可能性,也有了必然性,因为这些雕刻艺术上的花费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问题。他们对木雕装饰美感的追求更强,涂金透镂,穷极华丽。雕刻艺术也逐渐向精细过渡,多层透雕取代平面浮雕成为主流。
在面对这些民间的艺术和民间的传统时,我们不能过于理想主义,也要理解这种功利功能的追求。这种有功利功能的追求促进艺术功能兴起的例子太多了。比如说哈尼族的长街宴就和徽州人的雕刻艺术有着相似的地方。哈尼人每年都会有一次长街宴,很一家都要端出自己的饭菜,所有的哈尼族人都会在一起用饭,如果哪一家的饭菜得到了族人的肯定,这家人的族群地位就会上升。如果哪家人的饭菜得不到大家的肯定,这家人的族群地位就会下降。正因为如引,哈尼人才会把每年收入的百分之十以上都投入到这次宴席的准备上。这一点和徽州人不惜重金,也要把自己的房屋都呈现出雕刻精美的习惯有着相通点。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这种世俗的追求就把这些艺术品给否定,相反,正是因为这种社会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才有着更强的艺术生命力。徽州雕刻艺术正是如何,它有着世俗意义上的功能,也有着极强的审美功能,这两种功能是统一的。
(三)深厚的文化内涵。雕刻艺术从来都是中国最古老、最成熟,也最富人民性、民族性的艺术品之一。从原始人对工具的使用和简单的雕刻装饰上,我们就可以看出雕刻艺术其实起源很早,有人类以来,雕刻就存在,尽管原始人的雕刻艺术是不自觉的,但已能有雕刻艺术的雏形。这种它的情感从原始石器时代传递到当代,反应了几千年来人類的文化积累、道德伦理和审美追求,形成了形式完善且内涵丰富的程式样本。在这些雕刻艺术的主题选择中,有着选丰富的历史故事、宗教案例、神话传说作为表现对象。我们可以通过徽州民间的这种雕刻艺术中隐约窥见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伦理道德观和审美价值观。比如说儒家有着“比德”的思想,儒家把外化的客观世界也看作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比如儒家认为“梅、兰、竹、菊”是花中的四君子,象征了君子的高风亮节。再比如狮子是威严的代表等等。徽州深受儒家这种“比德”思想的影响,在他们的雕刻艺术中会有一些这“梅、兰、竹、菊”的主题,代表着这家人君子的风格。我国古代审美有着很强的象征意义,这也是徽州雕刻艺术的独特文化内涵。
三、结 语
总之,徽州雕刻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实用功能,更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和文化内涵。正是这种多维的价值和意义,让徽州雕刻艺术不但成为徽州的财富,也成为我国建筑学和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参考文献:
[1] 杨帆.朱熹理学对徽州装饰雕刻的审美影响[J].宿州学院学报,2012(06)
[2] 皮志伟,贾巧燕.徽州三雕[M].南京:东南在学出版社,2011
[3] 王瑶.浅析中国古代雕塑的绘画性艺术特点[J].雕塑,2008(03)
作者简介:
赵元,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