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术创作的思路多种多样,不同作者又有不同的构思,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怎样创作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要求。有的人在创作上就忽视了这些,使得作品最后无法达到较好的效果。所以,我们为了在美术创作上少走弯路,在这里探讨创作时最基本的要求。列举了生活中几个实际事例来放在一起分折,得出美术作品的创作思路虽是灵活多变,但也有最基本的要求所在。提倡要在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创作。
关键词:创作 别忘 基本 要求 价值 取材
“美术作品,是指绘画、书法、雕塑等以线条、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构成的平面或者立体的造型艺术作品。”美术创作的思路多种多样,不同作者又有不同的构思,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怎样创作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要求。有的人在创作上就忽视了这些,使得作品最后无法达到较好的效果。美术创作要在什么基础上进行,直接关系到创作的成功与否。最基本的要求有许多方面,下面仅列举几例。比如创作时要先考虑到,美术作品的价值是什么、要以什么作取材对象、要想创作书法应从哪里先学起等。这都是创作时先要考虑的问题。
一、美术作品的价值是什么
有些人为了追求风格的创新,花样百出,结果弄巧成拙。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创新者忘记了所创作的作品是属于什么、创新为了什么、基本的要求是什么、价值是什么。
美术,顾名思义要有美的存在,凡是美术作品如果没有美的存在就失去了创新、创作的意义,价值也自然随之消失。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些例子。
有一次进入一家旧书店,架上放着很多二手书,看起来都是新的,封面还签着XX先生雅正、留念之类的字。从作者所签的日期可看出是近日刚刚送出,可是为什么才几天就被受赠者转手卖成旧书了呢?这引起我的好奇。于是把这几本书取下来,但刚翻几页就没兴趣继续看下去,原来这些画册里面全是所谓的国画创新作品。从效果上看,这些作品不管题材、技法、造型以及色彩搭配,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看起来很不舒服。其中所取题材很不健康,技法上连一点笔墨功底也没有。可以说这样的画不需要用到中国的毛笔、宣纸以及墨汁和笔墨功底。连造形也看不出什么。这样的册子还能销售?得到的人只能受到误导,难怪刚送出立即就被卖了。
由此可见,风格的创新并不是随随便便的新奇。没有在美的基础上去创新必会适得其反,不管怎么创新也有最基本的要求所在,美术作品的最基本要求是必须会产生美,价值在于给人美的享受。
二、要以什么作取材对象
绘画创作要深入生活。为什么要深入生活?没有深入生活容易脱离实际。“写作要写身边熟悉的事物”,“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绘画的取材也不例外。有的人不把熟识的事物当作取材对象,偏偏喜欢描绘不了解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笔者曾在展览会、画册中看到一些脱离实际的列子。
有一幅花鸟画是以百灵鸟为主题,描绘几只百灵停在树枝上,还筑了巢。这看起来好像并没什么不妥的地方,该画面从艺术角度看笔墨功底也十分深厚,可就因为对描绘的对象没有了解而导致美中不足。据《实用养鸟大全》说:“野生百灵生活于荒漠草原从不栖息于树上……常营巢于草下坑凹内或露天地面凹陷处,由杂草筑成。”按该书的说法,可看出这幅花鸟画的错误出在对百灵的生活习性不了解,而造成了搭配错误。
有一件作品歌颂上海浦东发展日新月异,而画面上出现了巴黎铁塔,按浦东的景物看应是东方明珠才对,这又是美中不足的绘画作品。原因在于把建筑物的所属地域搭配错了,也是欠缺了解的表现。
还有一件作品主题是描绘秋天景象,而画面却着重描绘人物观赏桃花盛开的场面。桃花盛开的季节在春天,可作者把季节的景象选错了。由此可见,作品脱离实际的原因在于作者没有深入生活,对所描绘的对象缺乏了解。
为了避免不实际的创作,作者应深入生活多加了解,才能知道创作对象的生活习性、所属地域、不同季节各植物的生长状况,绘画创作中凡是不了解的事物是不可取的,因此提倡取材要取自已熟识的对象。
三、书法创作要先从哪里学起
有许多学书法的人一开始就喜欢“创作”书法,而没耐心临摹字帖和学书法理论,结果因对书法的法度并不了解,虽练习过不少的数量,但还在书法的门外。那么学书法要从哪里学起呢?
自古以来的大书家学书都有一共同点,就是先认真地临著名法帖。下面来谈谈古代的书法家们一开始是怎样学书法的。宋代的米芾,是一位十分有名的书家,为宋四家之一。米芾六七岁时开始学习书法,遍临名迹,他的临摹功夫很深,可以假乱真。他向别人借古帖临摹,然后把临摹本和真本一起还人,让其挑选,许多借给他字帖的人常分不清真本临本,而错拿临本,连当时的鑒赏名家薛绍彭都搞错过。元代的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在对晋唐名家的学习上下过大功夫。他临摹“二王”书法难以计数,仅王献之的《洛神赋》就临过不下百遍,对王羲之的《兰亭序》更是爱不择手,研究甚深。赵孟頫一次在由湖州去北京的途中,见到王羲之的《定武兰亭》佳本,他十分喜爱,天天展阅,并有感而发地在后面连续题写了十三通跋语。赵孟頫对唐代名家的书作也临写得特别熟练。一次,一位老朋友留宿在他的书房里,赵孟頫和他谈论书法之余,还背临了颜真卿、柳公权、徐浩的作品,临完后,他叫人拿来原帖,一字字对照,不仅形似而且神似,有些地方还超过原帖真迹。古人学书法就是这么注重临帖,但现代有的人连字帖都没临过就直接学创作了。学了多年连最基本的书法常识都不知道,结果不管是字的笔划、结体,还是章法与气韵等,都没有符合书法的基本要求。任何一个学书法的人一生都可分为两大阶段,上一阶段是入帖阶段,下一阶段是出帖阶段,而书法创作是出帖阶段之后的事。
因此,学书法如果没脚踏实地地练好基本功就很难创作。没有入帖的书法,谈不上入门。没有入帖阶段自然也没有了出帖阶段,更谈不上书法创作。想要创作书法,应先从临帖学起。
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美术作品的创作思路虽是灵活多变的,但也有最基本的要求所在。我们应该提倡在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创作。
参考文献:
[1] 张立波.实用养鸟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2] 张恒成.新编师范生字帖——书法常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
[3] 路振平.颜真卿楷书习字帖[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4]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DGsp39zd3Oiav2-nSEBeKBTpcQgge8nCwFSE3BM9Cb0D1ZdKnwqUsiaKDmf08s5_
作者简介:
黄宏嘉,毕业广东省汕头工艺美术学校。研究方向:国画书法理论与实践、美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