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向荣
众所周知,初中语文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学科。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多种手段,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至关重要的。而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提高教学成绩的方法之一,也是加强学生素养的关键所在。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克服学生的依赖思想,提高他们的自学意识
一开始,初一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他们认为到校学习主要是听老师讲,老师布置什么作业就写什么作业,布置多少写多少。为了纠正这种思想,我将本校往届学生自学能力强的、在学业中取得卓越成绩的学子请到学校,给他们传授经验,讲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这种现身说法极大地鼓舞了学生,让他们初步产生了自学的渴望。
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这个话题是老生常谈,但在教学中常常被我们忽视。教师应该牢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设疑,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课文之间的多向交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可以自我释疑,更可以小组探究。经过这一轮的学习之后,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归纳与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对文本有不同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因为我们知道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文无定法,当然,允许学生畅所欲言,这样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突出课本的教科书作用,让学生在探究文本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提起自学,有人误以为就是多看课外书籍,多做课外习题。这实际上是个误区。我们知道,初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篇,教师应引导学生以课本为主,吃透课本。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看、想、练、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1.看,就是看课文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是教会学生看书。语文课本就是很好的自学材料,内容的编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教师要耐心地引导,可以把自讀课文当作业布置给学生,课堂上检查提问。当然,在课堂上要适当地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看课文,对少数课后不看书的学生,让他们迅速浏览一遍,看完再提问。在单元测试卷中有意识地考察课本上的内容,例如默写、时代背景、课内阅读理解等。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学生就能对看书产生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看书习惯。
2.想,就是自己想问题
边看书边思考,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开始阶段,学生只看不想,或者漫无边际地想,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一开始可以引导学生考虑以下问题:(1)具体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2)你认为本文的主体是哪些段落?(3)本文的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3.做,就是自己做课后的探究练习
课后的探究练习由浅入深,一开始学生可能只会做浅显的,但时间长了,大多学生难的也会做得很好,这样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4.结,就是自己做小结
每一课学完后,让学生做口头小结,加强对文本的认识。每一单元学完后,让学生写一个提高性总结,将本单元梳理一下。对照课本分析掌握了哪些写作方法,哪些没掌握?查缺补漏,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学能力。
当然,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贯穿教学的始终。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 山西省晋城九中)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