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中医药防治实践回顾性分析

2014-04-29 14:56丘纯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回顾性分析防治艾滋病

丘纯

【摘 要】近年来,采用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取得了一定效果。本文从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和临床症状以及证候和中药作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并提出目前所存在的相关问题和解决思路,以便为后续深入开展中医药防治艾滋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回顾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428-01

艾滋病主要是感染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而导致患者出现机会性感染以及肿瘤等症状[1]。这种疾病对人类的威胁非常大,近年来,这种疾病的感染率在不断上升,同时覆盖面和感染率较高,患者死亡率也非常高。在我们国家,这种疾病正处于快速增长的时期。为了防止和避免病情的快速发展,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死亡率。采用中医治疗艾滋病已经有20年左右的时间,同时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现对采用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如下报道。

1发病原因和机制

在中医上,艾滋病则并没有想过的记载。然而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高度的传染性,大多数的中医学家则将其归类为疫病。也就是这种疾病的发生是受到外来病毒等而引起。

外因:艾滋病是因为患者受到外来病毒而引起。但是对于外感以及邪伏部位则存在不同的意见。赵淑珍[2]则认为疫毒通过患者的皮肤等侵入,然后潜伏在血液中,并累及到患者的脏腑而发病。蒋心悦[3]则认为这种疾病是属于湿热疾病。其主要是寄宿在人体的三焦,其不仅能够达到表面,还能够达到患者的体内。当这种疾病侵入到人体后,其具有一定的潜伏期,一旦患者发病则病情十分凶险。

内因:由于患者抵抗疾病的能力比较弱。当病毒等疾病入侵时,患者是否发病则主要是取决于患者抵抗病毒的能力。患者抵抗力强,则病毒难以入侵,抵抗力弱则发病。

病机:在人体感染到疾病之后,疾病的发展和变化则主要与发病的途径和病位以及疾病出现的部位等有关。在中医上,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为以下几点:外感疾病的演变过程,其主要是在患者受到疾病入侵后,导致患者卫气营血功能发生异常,进而使得患者的脏腑产生病理性变化。此外,内伤疾病的变化则主要是指患者抵抗力较弱而导致疾病的发展。这两种情况会相互影响,进而使得患者的病情更加复杂,加速病情的发展。

2临床症状

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消瘦、咳嗽、胸痛、腹泻、盗汗、食欲减退、皮肤粘膜病变、皮疹搔痒、气促、头痛、纳差、咳嗽、生殖器溃疡、气短、咯痰、畏寒、呕吐、头晕、脱发、肺部罗音、昏迷、巩膜黄染、视力下降、关节痛、霉菌感染、失眠、颈部包块、胸腹水、嗜睡、呼吸音消失、心率失常、尖锐湿疣、卡波氏肉瘤等。

3证候方面

按传统脏腑辨证分型:肺气阴两虚型、肺脾两虚型、心气阴两虚型、脾肾两虚型、热毒炽盛,痰蒙清窍型。

按三期辨证分型:急性感染期、潜伏期、发病期。

4中药治疗

分期治疗:第1时期:采用清热凉血和祛湿解毒治疗为原则,主要采用甘露消毒丹治疗[4]。第2时期:采用生脉散补元气益阴精治疗。第3时期:主要采用归脾汤治疗为主,采用黄芪进行治疗。

症状分型:體虚外感型、慢性虚损型,治疗原则为提高患者免疫力和抵抗力。主要采用人参和黄芪等治疗[5]。抗感染:主要采用银花和蒲公英以及大青叶等治疗。抗肿瘤:采用三棱和莪术以及山慈菇等。在此疾病的早期阶段则采用黄芪生脉饮和归脾汤治疗。

对症治疗:发热:治疗原则为退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对症治疗。因严重感染而高热不退患者,则采用白虎汤加淡竹叶和大黄、丹皮、山栀、水牛角等药物。因感染结核杆菌而引起低热和盗汗症状:采用沙参麦冬汤再加银柴胡、知母、青地骨皮、蒿、丹皮等。间断持续不规则低热患者:其属于气虚类型,采用补中益气汤再加黄芩、淡竹叶、丹皮等药物。

卡波西肉瘤: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可以采用血府逐瘀汤和消瘪丸以及犀角地黄汤(或者采用用水牛角代替犀角)来加减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来进行治疗,比如患者出现淋巴结肿大情况,则可以加入黄药子、山慈菇、瓦楞子、生牡砺等。如果患者热毒症状明显则可以加入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龙葵、紫草等治疗。如果患者存在下肢肿胀明显,则可以加蛤蚧、牛膝、益母草、茯苓等治疗。

5结论

目前采用中医来预防和治疗艾滋病则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此外,还应该在充分运用现代数理统计和循证医学以及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的基础上找到一种能对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疗效进行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全面以及综合、客观的评价方法[6]。以便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中医治疗和预防艾滋病的优点以及特点,以便能够得到国际的认可以及承认,促进中医药学在国际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闫利源,张毅.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思路研究[J].中医学报,2011,01: 3-6.

[2] 王勇,谢世平,梁润英等.基于现代文献的艾滋病中医证候规律研究[J].中医学报,2011,02:129-131.

[3] 杨梦,王朝伟,康汇婷.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研究[J].河南中医,2011,02:145-147.

[4] 宗亚力,尹燕耀,林云华.中医从“毒邪伏络”论治艾滋病的思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04:363-365.

[5] 黄世敬,王阶,薛柳华等.艾滋病腹泻中医临床研究概况[J].辽宁中医杂志,2011,06:1237-1239.

[6] 吴巍,黄世敬,王阶等.艾滋病头痛中医临床研究近况[J].辽宁中医杂志,2011,07:1463-1465.

猜你喜欢
回顾性分析防治艾滋病
《 世界艾滋病日》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高原地区736例消化性溃疡临床特点分析
重度口腔颌面部外伤治疗状况综述研究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102例口腔扁平苔藓临床治疗回顾性分析
关于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