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琴
【摘 要】 目的:分析学龄儿童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经屈光矫正后与矫正前对比,探讨学龄儿童非斜视性双眼异常的处理办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收治的25例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儿童的治疗过程及临床疗效。结果:经屈光矫正后与矫正前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屈光矫正,可显著降低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的检出率,改善儿童視力状况。但应注意避免屈光矫对双眼视功能的不良影响,这就要求在配镜前全面了解患儿视功能状况,做到精准配镜。
【关键词】 屈光矫正 非斜视性 双眼视异常
【中图分类号】 R777.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118-01
视异常包括斜视性的和非斜视性的,斜视性视异常因眼球偏离正常位置,往往易被发现和诊断。而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的存是一种隐蔽性的视觉丢失,间歇性出现复视、跳行等情况,不易被发现和重视,临床上也常与其他视异常混淆,而处理不当,延误矫正时机[1]。有文献表明,经屈光矫正,可显著改善非斜视性视异常,现结合我院2013年收治的25例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儿童,对其屈光矫正前后视异常情况进行检测与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收治的25例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儿童,年龄6-12岁,平均年龄8.3岁。所有患儿均经眼部检查确诊为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并排除其他弱视及器质性眼病。
1.2 诊断标准
以Sheard、Percival准则评价双眼视觉是否均衡,Sheard准则显著性为80%, Percival准则特异性达77%[2]。视觉偏离与Morgan正常值比较再检测与Sheard准则和Percival准则的符合性。
1.3 方法
1.3.1 矫正前:矫正前记录患儿眼部检查及测试结果,包括调节灵敏度、远隐斜、近隐斜、辐辏近点、正相对辐辏、负相对辐辏。
1.3.2 屈光度矫正:采用注视差异定量视标,定量不同棱镜度所诱发的双眼注视差异,并绘制双眼注视差异曲线图形;根据注视差异曲线类型,判断眼的隐斜视性质,制定矫治方案。首先,在基础屈光矫正前提下,进行进一步的双眼视异常的矫治。附加球镜和棱镜缓解患儿症状;其次,进行针对性功能训练,以改善双眼调节功能、集合功能。半年后戴镜复查上述指标。
2 结果
2.1 表1,经屈光矫正前后双眼非斜视性视异常指标对比。
3 讨论
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临床表现隐匿,常潜伏存在,一般在儿童、青少年期发生,频繁出现的间歇性眼部不适,为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之儿童表述能力 有限,是疾病不易早期发现。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对立体视觉影响较小,是双眼单视的失代偿状态[2]。一般表现为用眼过程中,逐渐出现的眼部不适感,视觉疲劳、视物模糊、跳行、重复等现象,重者出现眼部疼痛[3]。
本次探究的25例6至12岁患儿的双眼视调查问卷表明,儿童视疲劳和视物模糊使构成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的主要原因,分别占35%左右;另有20%的儿童用眼不能持久。
有研究表明,双眼视异常与屈光程度高度相关,屈光程度越深,则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检出率越高[4]。非斜视性双眼视功能与屈光状态有关,因此,早期、及时、合理的屈光矫正,对于患儿视力恢复是很有意义的。但患儿本身具有个体差异,仅凭单一检查不能准确判断,还须综合分析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综上所述,屈光矫正,可显著降低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的检出率,改善儿童视力状况。但应注意避免屈光矫对双眼视功能的不良影响,这就要求在配镜前全面了解患儿视功能状况,做到精准配镜。
参考文献
[1]吕帆,主编·斜弱视和双眼视处理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2]李鹏婷,方一明,李春华·5例功能性双眼视觉异常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1):71-72.
[3]廖瑞端,贾惠莉,冯涓涓·屈光不正儿童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状况分析[M]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5,23(10):1083-1086.
[4]吴飞·187例儿童弱视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 25) : 3547-3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