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成功等三则

2014-04-29 00:44
当代党员 2014年3期
关键词:陈吉宁犹太民族石阶

如何看待成功

我经常听到一些人赞赏拿破仑的名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兵”。我曾听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谈到,在北京大学学生讨论理想的会议上,一位同学振振有词地说:“我就是冲着诺贝尔奖来的!”一个人有远大的理想,无可非议,但像以上这种抛开整体事业、单纯追求个人成名成家的思想,实不可取。

如何看待成功?一部分人非常看重成名成家的所谓“显赫的成功”。其实这种“成功”是受到许多客观因素影响的,不是完全由个人的努力所决定。譬如个人有没有某些方面的“天赋”,特别是在文艺和体育方面。我觉得一个人是否成功,主要的判定标准应该是:我这一生是否为我的本职工作尽了心、尽了力。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不会因为虚度光阴而悔恨,一生就会充满幸福感。有人对“幸福”下过定义,即幸福不是得到的多,而是计较的少。我觉得这个定义总结得非常好。一个人在名誉、地位、待遇等方面应该做到知足,否则就会自寻烦恼甚至自毁前程。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教授在2013届清华研究生毕业典礼上送给学子们的箴言是,“在人的一生中,比取得成功更为重要的是赢得尊重。而赢得尊重的关键,在于坚守良知”。

可见把握好良知的底线比任何成功更重要!

(摘自《光明日报》 王陇德/文)

石阶与佛像

在山脚下,有座寺庙,里面供奉着一尊佛像。寺庙香火旺盛,每天都有川流不息的人对佛像顶礼膜拜。

庙门口有几级台阶,拜佛的人来去都要踩着石阶过,但是,制作佛像的岩石和制作台阶的岩石是从同一座矿山中开采出来的。石阶天天被人踩踏,佛像却被虔诚地膜拜,久而久之,石阶对佛像心生怨怼:“我们来自同一座大山,凭什么大家对你磕头膜拜,对我却踩踏不休?”

石像问:“你是挨了几刀变成石阶的?”

“四刀。”石阶答道。石像意味深长地对石阶道:“兄弟,我被千刀万剐。”

挨几刀的石头被粗粗打磨成了石阶,而被千刀万剐的石头却被精雕细刻成了佛像。石头的价值取决于被打磨雕琢的精细程度,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而人的价值又何尝不是如此。

(摘自《生命时报》 仲伟朴/文)

从挫败中学习

从挫败中学习,就是要挑战权威、塑造人格。权威值得我们尊重,但尊重不是迷信和盲从。

201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来我校(清华大学,本文作者系清华大学校长)演讲,最后,在谈到自己不断取得新成果的体会时,他说:“科学就是多数服从少数,只有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念推翻之后,科学才能向前发展。”

2013年5月,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校长本萨森来访,说犹太民族有著几千年的历史,虽然没有什么著名的宫殿建筑,却在思想、文学、科学等很多领域创造了不朽的辉煌。犹太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0.2%,却获得了20%多的诺贝尔奖。在交流过程中,和他谈到犹太民族和当今中国教育的区别时,我说,在中国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中国学生回家后,家长一般会问“今天老师问了你什么问题”;而犹太学生回家后,家长会问“今天你问了老师什么问题”。我问他,是不是这样?本萨森校长说,不仅如此,犹太家长还会问:“你问了什么问题老师没答上来”。

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犹太文化的一个秘密,也是犹太民族保持巨大创造力和旺盛生命力的最重要因素。

只有勇于质疑,敢于发现前人的局限,才能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形成对世界本质的认知和判断,拓展理性的精神、塑造独立的人格;只有打破传统,敢于挑战权威的思想和理论,也才能激发新的思想、创造新的范式、建立新的理论,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摘自《光明日报》 陈吉宁/文)

猜你喜欢
陈吉宁犹太民族石阶
没有尽头的石阶
虚构的犹太民族?
陈吉宁强调:充分认识强化督查重要意义 打好蓝天保卫战
犹太文学中的“施勒密尔”形象与中国“阿Q”式人物之比较
陈吉宁:不断加大执法力度 把环保法落到实处
陈吉宁履新周年:为环保装上“牙齿”
陈吉宁出席河北省环境保护大会 强调要以凤凰涅槃的勇气和追求 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突出短板
石阶与佛像
登风山记
《闯与创》等48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