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写人类文本解读例谈

2014-04-29 20:52王东
新课程学习·中 2014年3期

王东

摘 要:写人类文章就是以人物描写为主,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及细节的描写,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年级中写人类的文章是非常多的,所占的比例也非常大。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类课文,掌握写人的基本方法,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并且感悟人物形象,形成自己良好的思想品质。这是每个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最基本特点的体现。

关键词:正确定位;感悟形象;写作特色

备课时,就要抓好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文本的解读。文本解读的关键,在于发现文本的核心教育价值。郑桂华老师说过:“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应该将语文学习之本——课文所隐含的语文核心价值凸现出来,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从关注文本内容转到重视文本形式上来,让学生达到理解文本内容与文本表达的统一。”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也深深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努力在文本解读上下工夫。下面笔者就高年级《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解读来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正确定位教学目标

一堂成功的课,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目标定位正确,这堂课就可以说成功了一半。我们在解读写人类文本时,首先要确定的是课堂教学目标。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感悟人生。该文是一篇叙事写人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根据文本特点,我把教学重点设定为: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感受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把教学难点设定为:揣摩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学习外貌、语言、动作等写作方法。有了正确的目标定位,才能把不同课文的文本特色表现出来。

二、緊扣特色感悟形象

大凡写人的文章,总是离不开写事的。文章作者总是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但是,不同的文章,作者描写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中,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对老人外貌和语言的描写。其中,外貌共有两处,分别在文章的第三、第八自然段。教学时,我做了如下处理:

出示第一处外貌描写,先让自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透过这些文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位老人?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一处外貌侧重哪个角度来观察描写老人?引导注意句子中“一套”“一双”这两个词,明白抓住老人的穿着或衣着来写的。

出示第二处外貌描写后,先感受第二处外貌描写,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接着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处外貌又是侧重哪个角度来观察描写呢?抓住句中“脸”“面色”“眉毛”“眼睛”等词,让学生明白这是抓住老人的神态来描写的。

从老人的外貌,学生也就感受到了老人的勤劳、朴素等特点。

三、写作特色学以致用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如何达到“不教”的效果,我个人觉得,就是要通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习得学习语文的方法和写作的方法。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学法指导”和“写法指导”。

《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中的两处外貌描写,引导抓住“精瘦、瘦削、黝黑、慈善、炯炯有神”等关键词语,感悟老人的形象。然后教给学生一个学习方法:抓住关键词,来感悟人物的形象,这是写人类的文章品读的最好方法。

围绕这两处外貌描写,设疑:这两段话都是描写了老人的外貌,作者为什么要分成两段,还要分别放在第三、第八自然段呢?引导学生认识从“循声”一词,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先写声音,再写人,这叫“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样的写法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从“细细打量”一词,可以看出作者通过交流,跟老人认识了。从而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的外貌描写,让我们看出作者对老人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也包含了作者对老人情感的变化。这又是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

课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是一个习作指导的范例。在描写天游峰时,天游峰高、险的句子是正面描写,游客的表现是侧面描写;而从人物一头来说,老人的外貌、语言等是正面描写,天游峰的高、险及游客的表现则变成了侧面描写。

如果每一篇课文,我们都能根据文本特色,教给学生一个学习方法和习作方法。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到飞速发展。

“得言、得意又得法”,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追求,也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奋斗的目标。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就从解读文本开始吧!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东桥中心小学)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