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福荣
走上教研员岗位已经十多年了,作为一名基层的教研员,笔者一直认为教研员首先姓“教”,即教学、教师是我们工作的对象和基本抓手;其次要“研”,即研究、研讨是我们最主要的工作方式,学科教学、管理和评价是我们研究探讨的重点;最后是“员”,要时时记住自己是教师中的一员,应该和教师共同成长,做他们专业发展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领者。那么,教研员应该采用怎样的工作方式,如何引领学科教研发展从而提高教研活动的品质,更好地为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服务,这些都是我们教研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在长期的教研实践中,笔者渐渐悟出:提升教研品质的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学科发展的脉搏,引领学科教研向课题化、系列化、专题化方向发展,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于教学问题的课题化研究
基于教学问题的课题化研究,就是在开展学科教研时能针对学科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我们知道,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科教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在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有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在新课程实施之初,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适应综合课程的需要,因为历史与社会是新课改实验中新出现的综合文科课程,从学科内容属性来讲它综合了地理、历史等相关人文学科。由于内容跨度大,很多教师不适应,不知道如何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所以我们在课堂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了部分骨干教师开展了省级课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功能结构最优化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课题针对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提出了不同课程内容应该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从而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参考,受到了教师的欢迎。
在随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怕上或者不愿意上综合探究课。综合探究课是新教材中新出现的内容,每个单元都有。这些活动课的设置一方面对教材进行了很好的补充,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但很多教师不敢上或者不愿意上,而归根到底的原因是教师不知道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不理解综合探究课的真正内涵。
发现了这个问题,我们就展开相应行动。为此,我们依托“名师工作室”开展了市重点课题——“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教学策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综合探究课的基本类型和分类教学设计。之后,我们又对该课题作了进一步深化研究,目的是为了将“综合”“探究”的理念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使之成为学生“习以为常”的学习行为,从而使新课程课堂充满“探究”“活动”的气息。这种基于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可以很好地解决教学中重要的、突出的问题,提升学科教研水平。同时,通过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可以带动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他们的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基于教师发展的系列化行动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研员的重要职责,为此,我们搭建了一些展示和评比的平台,鼓励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改变过去学科教研中存在的计划性不够、活动多而杂乱、对学科整体发展考虑不周等问题,我们开展了系列化的专题研究活动。如在全区深入开展了“三个一”主题校本教研活动。“三个一”是指“谈一个感受最深的教学问题、讲一个发人深思的教学故事、说一节最为满意的教学设计” 。活动有四个阶段:
一是宣传发动。在学期初的教研组长会议上,我们要求学校教研组按照研训中心学科教研的总体要求,深入开展“三个一”主题教研活动,明确教研组长的职责要求和活动开展的具体方案。
二是专题调研。我们深入学校参与了六所学校教研组的校本教研活动,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
三是示范引领。在学科基地学校,我们开展了“三个一”主题校本教研展示研讨活动,进一步明确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让教师从中寻找差距和不足,不断完善。
四是总结评价。学年度末,我们要求教研组认真总结,区里有针对性地组织了教学故事征集评比活动和优秀教学设计比赛活动。
系列化的研讨活动,一则培养了教师自觉钻研意识。在活动过程中,虽然讨论的是一个很平常的教学小问题,但教师们却能以此为起点,发现更多的问题并分析解决,这无形之中提高了教师理解教材与课标、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则提升了教研活动的品质。这样的主题研讨活动使校本教研有了明确的主题、研究的方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三则丰富了校本教研的内容。在平时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教研组紧紧围绕“三个一”,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研究活动,有专题研修、活动沙龙、论坛讲座、评比展示等。这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为校本教研的系列化、专题化方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基于教学细节的专题化研讨
教学细节能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影响教学效果。在组织课堂教学专题调研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较为细节性的课堂问题,如对学生接受学习的主动性关注不够;在探究学习中对问题的过度引导;材料案例分析的典型性不突出;复习练习时的实效性不强;等等。这些看似小问题,却说明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滞后,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题研讨,如针对“探究学习中对问题的过度引导”这一问题,我们开展了“课堂教学中问题教学的全过程研究”,活动流程有四个环节:
一是教学陈述。先由即将上课的教师以说课的形式介绍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使听课教师能了解课堂教学的大致情况,从而能更有目的地进行课堂观察。
二是课堂观察。上课前发放“教学问题观察表”,表中罗列了“问题内容、问题归类、提问情景、候答时间、候答方式、学生反映、叫答形式、提问人数”等,然后组织者对听课的教师进行分组和分工,让他们了解自己需要重点关注的结点。明确了分工要求后,听课的教师才可以走进课堂,进行观察记录。
三是问题回顾。课后小组内进行讨论,回顾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根据表格要求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分析。
四是分析评价。小组讨论后,各组根据分工派代表发言,发言要针对课堂提问发表自己的意见,分析问题的“质”与“量”。
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多教师认为,通过本次活动,使自己对课堂提问的各个环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备课过程中,更加关注提问方式和问题质量,从而提高了自己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教研员作为区域的学科教学带头人,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有责任、有义务引领学科研究和教师发展。而开展针对教学问题的课题化研究、促进教师发展的系列化行动和对教学细节的专题化研讨是提升教研品质、培育学科教研特色和促进区域学科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