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出来的美丽

2014-04-29 00:44高杨韩家清赵冬冬
河南教育·高教 2014年3期
关键词:黄淮应用型办学

高杨 韩家清 赵冬冬

马年伊始,天地之中,黄淮之间,偶遇暖冬,颇似春天。

2014年1月9日至10日,豫南秀丽的园林城市——驻马店,教育部“部分省市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座谈会”在位于该市的黄淮学院举行。会场气氛也和时令一样,温煦、热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讲话中动情地说:“以前我看过很多高校,包括部属高校,但是没有看过三个小时的,黄淮学院是我第一所考察三个小时的高校。”她还总结道:“黄淮学院的经验,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因何受到鲁昕副部长的如此“青睐”,并给予如此高的评价?

经过数天的实地采访,我们终于找到了令人满意的答案。

千辛万苦升本了,兴奋之余,黄淮学院人环顾四周,却发现自己将与全国200多所同类型高校展开激烈的竞争,强手如林,尚且不谈发展, 想生存下来已属不易。而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思想大讨论,驱散了笼罩在他们心头的“愁云”:路,就在脚下

2004年,历经千辛万苦后,驻马店师范专科学校与中原职业技术学院合并升入本科高校行列,也就是现在的黄淮学院。而刚刚戴上“黄淮学院”校徽的师生在兴奋之余,历史却让这所刚刚诞生的学校承担了“基础差、底子薄、资源少、困难多”等沉重的现实压力,与全国200多所同类型兄弟高校同台竞争,面对如林强手,尚且不谈发展, 想生存下来已属不易。一时间,困惑、迷茫之“愁云”笼罩在他们的心头,敢问路在何方?由此,他们便踏上了一条充满艰辛的寻觅征程。

在较短时间内成功完成了“两校”实质性融合后,从2005年至2009年,学校先后开展了“实质融合年”“科学管理年”“和谐发展年”“校风建设年”“教学质量年”活动,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个台阶;“划跑道、埋石头、种大树、建高地”,让学校的“生存追赶”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厚德、博学、笃行、自强”为学校的成功突围擎起了四根大柱;“英语精、电脑通、素质高、能力强”成为黄淮学子的成长烙印。经过5年的“生存追赶”式发展,年轻的黄淮学院初露“尖尖角”,同时孕育和昭示着下一个生机勃发转型发展时代的到来。

“2010年,注定要被载入黄淮学院的发展史册。这一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勾画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蓝图,‘教育和‘人才两个规划纲要相继颁布,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知晓变化,才能应急,适应形势,方能发展。”面对记者,黄淮学院院长介晓磊深有感触地说。也就在这一年的12月,在深入研判并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在第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奋斗目标,由此拉开了黄淮学院自上而下推进转型发展的大幕,这场变革是黄淮学院人基于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形势的准确把握和对自身发展基础清醒认识的基础之上,抢抓机遇做出的历史性抉择:

——眺望国际:特色化(差异化),是当前国际上公认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经验,也是高校办学质量、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的综合体现。国际上一流的院校总是那些把办学特色发挥到极致的高校,如巴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目前都在进行着改革和创新。比如,欧盟一体化之后,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保证欧盟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于2005年签订了波罗尼亚协议,在学制、学位等方面实现了认同。此举,推动了德国高等教育一系列改革与创新,不来梅大学就是一所本科层次的四年制和六年制的应用型科技大学,与黄淮学院极其相似,但该大学并不追求像洪堡大学、哥廷根大学等综合性大学的办学模式,而是把办学定位确立为面向行业一线、采用双元制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照样办出了世界一流水平。

——综观国内:高校与生产实际的脱节,与行业的脱节,导致诸多高校的办学道路越走越窄,与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越走越窄。特别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容量不断扩张,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面对高考生源的明显下降,高校生源、生存竞争加剧,注定会促进高等教育的结构性分化。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其办学模式、学科专业、培养模式、质量标准、考核评价“同质化”现象明显,导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社会需求对接不紧,甚至明显错位。其办学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竞争岗位,出现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高校必须加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办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这将是今后国内高校改革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解读省情:河南虽是生源大省,但近年来生源不断下降,校际竞争激烈。河南省现有本科高校中有三分之二是2000年新升本科高校,高校“同质化”现象尤其突出,且多为示范教育背景。可以说现在河南省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期,经济转型发展,产业优化升级,三个核心区建设任重道远。急需大量優质技术技能人才,而现实状况是,高校整体的学科专业布局与人才培养类型、层次、规模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很不相适应。这些都迫切需要省属高校科学定位、转型发展、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科技的重大战略需求。

另外,河南也和国内其他地方一样,随着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应用型人才成了“香饽饽”。乃至出现了一些怪现象:高学历、低工资,就业率与学历倒挂,大学生“回炉”上技校,大学生毕业生“过剩”,技能工却“闹荒”。

——分析校情:通过对学校建校41年来,尤其2004年升本以来的办学历史、办学经验、办学成绩进行认真回顾与反思后,黄淮学院人认为,学校目前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国内外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必须深化改革,超前谋划,后来居上。

——抢抓机遇:教育部、河南省高度重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等。况且,目前本科以上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已经打通,但是,在本科层次的教育层面,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尚未打通。如果使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下连中等职业教育,上接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应用型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那么,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中将具有引领作用。

应用型本科高校或技术型本科高校,是近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而兴起的一种高校类型。培养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强化实践教学,需要对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服务模式等进行一次“颠覆性”的革命。

凡此种种,就是介晓磊和新一届领导班子经过认真思考、充分梳理后达成的共识。

正如鲁昕副部长在年初考察时所说:“黄淮学院能有今天的成绩,关键在人,关键在书记、校长和他们带领的领导班子。他们为学校的转型发展花了很大的力气,下了很大的功夫。” 的确,一个高校能否持续发展以及发展得如何关键要看顶层设计,而顶层设计正是出自学校领导,这也是校领导的职责所在。

有了顶层设计,黄淮学院转变发展方式迫在眉睫,而转型发展已成弦上之箭。

于是,从2010年开始,黄淮学院围绕转型发展开展了一场持续深入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经过讨论,黄淮学院人统一了思想认识:抢抓机遇,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的社会竞争能力,在今后竞争发展中占得先机,争取主动,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步调一致、凝聚智慧、下定决心、鼓足勇气、深化改革,通过改革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创新,通过创新,求发展、寻突破、促提升,最终,达到铸造黄淮学院教育品牌之目的。

“教育思想大讨论,使学校师生豁然开朗。观念的转变、思想的统一,为黄淮学院的转型发展找到了总开关,并进一步推动了行动自觉,对转型发展进行了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明确了‘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立足驻马店,面向中原经济区,辐射全国,主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服务面向定位。”回首走过的路,介晓磊依然激情澎湃。

由此可见,黄淮学院转型发展的理念和道路设计,充分印证了鲁昕副部长在座谈会上的那句话:“地方高校走上转型之路,既不是突发奇想,也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来源于国际经验、来源于国家需要、来源于社会需求、来源于百姓呼声。”

除了奋斗,别无选择;痛下决心,转型发展。弘毅自强的黄淮学院人,便根植于中原大地,把论文写在了黄土地上,把设计完成在车间里。一所“地方性、国际化、开放式、应用型”的国内知名应用技术大学雏形展现

蓝图绘就,困难不少:基础差、底子薄、资源少、困难多……但黄淮学院人铁了心要走转型发展之路,他们发出了“除了奋斗,别无选择”的吼声,大有破釜沉舟之气概。于是,他们充分发挥定位明确、认识统一、意志坚定、顶层设计清晰等自身优势,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势如破竹,一往无前。

黄淮学院转型发展迈出的第一步就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符合度、依存度、贡献度和满意度。建立校企互动的专业建设机制,按照“学校教学的”要适应“市场要的”,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学科专业改造提升计划”,让企业深度参与应用型专业建设。比如,与银泰电动汽车公司合作建设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与苏州科技园、四川华迪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软件工程专业等,实现了专业建设与企业需求相衔接,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紧密对接。紧扣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增设新专业,跟踪行业科技进步改造老专业,重点建设直接为地方产业、行业服务的新专业,如生物工程、旅游管理、土木工程、软件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提升专业建设的应用性品质。目前,学校的应用型专业已经占到专业总数的80%以上。同时,学校加快推进应用型专业集群建设,重点培育和建设了信息技术类、土木建筑类、文化艺术类和管理经营类4个应用型特色专业集群,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的集群对接,提升专业集群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构建“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进而推动学校的战略转型。黄淮学院与160多家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合作组建了“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该联盟是以黄淮学院为主体,遵从“合作、发展、共赢”的宗旨,通过盟员单位之间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紧密合作关系,推进教育、科研、服务一体化协同创新,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搭建了一个多主体合作、多团队协作、多模式运作的有效载体。按照“专业对接行业、实训扎根基地、科研结合产学、项目推进创新”的基本思路,有效建立起和企业在人才、资源、项目、信息等方面的联结和共享机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紧密型的合作关系。校企双方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并通过建立完善联盟动力机制,形成团体优势,推动各方共赢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实践育人平台,以此支撑学校战略转型。黄淮学院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继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3次大的调整和优化。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建构了“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310”“211”等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做到“一个核心、四个统筹”:一个核心即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统筹通识课与专业课,打通两类课程的有机联系;统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统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学校将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纳入“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大学生创业可修学分,进一步突出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价值导向;统筹校内培养与校企双主体校外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与岗位工作能力。

为此,黄淮学院大胆改革教学内容,以岗位对接为目标,面向职业和实践。在教学内容上,以对接企业岗位为目标,面向职业和实践,及时引入企业行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等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以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等方法,通过引进“微建筑”工作室、“易团队”等一大批工作室的建设,让师生团队深度嵌入项目设计与开发,做到“教、学、做、评”一体化。在学习评价与考核方式改革方面,变末端考核为过程考核,变一次考核為多次考核,变封闭考核为开放考核,变学校考核为校企共同考核,突出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开展“四创”教育,成立“创新、创意、创造、创业”“四创”教研室,组建“四创”教育导师团,把“四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渗透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黄淮学院克服资金短缺等困难,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科技产业园和“梦工场”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并积极筹建科技产业一条街、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前店后校型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按照“专业、行业、企业、职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开放式引进、项目化实施、差异化管理、应用化培养”的运作模式,通过减免房租及物业管理费,提供人才资源和技术支撑等优惠条件,吸引行业企业带着先进的实训设备、优质的实训项目以及经验丰富的实训导师入住园区,把真实的情景、真实的任务、真实的岗位引入校园,校企共同开展全天候的实习实训教学,实现实习实训与生产实际、课堂与岗位的一体化。

以企业为主,共建项目多样化的综合性实习实训基地。黄淮学院先后与省内地方企业,如天方药业等,省外的苏州国际科技园、索尼(中国)有限公司等100多家单位,共建起140多个实习实训基地,每年都有2000多名学生进入基地实习实训和就业发展。

黄淮学院与企业合作实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计划”,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效。从2008年起,每年投入资金20万元,设立学生创业孵化基金,立项支持孵化创业项目,催生出一大批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如2010届毕业生潘泳发明“苹果皮”“苹果盘”系列产品,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2011届毕业生、全国第七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铜奖获得者张金科成立“思图网络有限公司”,公司年盈利70余万元;2012届毕业生王乙丞自主开发的节能水龙头获实用新型国家专利;2013届毕业生生俊毕业设计作品——基于android平台飞行器控制嵌入式系统被香港一公司8.5万元买断。

打造一支“双师型”优秀教师团队,以此助推学校战略转型,是黄淮学院转型发展的另一得力措施。建立“内培外聘,双向交流”的机制,通过实施“双聘人才引入计划”,积极推进“双聘”制度,即在学校、院系两个层面从行业企业聘用兼职教师,全过程参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前,有100多位国内行业专家、企业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实现了“行业专家走向讲台,校企携手推进应用”;通过实施“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每年选派100名实践性需求较强的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生产一线,参加不少于3个月的专业实践、科技开发、“横向”课题合作,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并且分批选派60多名教师赴台湾参加创新创意种子培训,全面提升教师创新实践能力。目前,学校835名专任教师中,现有双师型教师235人,占教师总数的28.1%,已经形成了“专兼聘结合、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介晓磊院长在与记者座谈时强调,“‘开放式办学,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国际化合作,牵手世界知名高校一直是黄淮学院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学校先后与英国、印度等国家的13所知名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引进国际化的先进办学理念,以及师资、课程等优质的办学资源,由外向内激活了学校的应用转型,形成了国际合作办学由内向外的拓展延伸、良性互动局面,充分彰显了国际化的办学特色,而国际合作办学又对学校转型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成为黄淮学院一张靓丽的名片。

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黄淮学院人踏平坎坷乘大道,风雨之后见彩虹。转型发展,使学校驶入发展快车道,“出口畅,进口旺”成为现实,校企合作实现了互惠双赢

高校如同工厂,“出口”“入口”关系着它的生死成败。黄淮学院通过转型发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困扰高校多年的、难以破解的新课题。

因为黄淮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接地气儿”,是不折不扣的“技术技能人才”。

以音乐表演系为例。该系把培养人才定位确定为:“台上弹唱跳,台下编导写,台后声光电”的复合型人才。“弹、唱、跳、编、导、写、声、光、电”这9个字,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了9种能力,既可登台表演,又可编写剧本、当导演,台下也可以“跑龙套”、当灯光师、音响师,放哪儿都能干,干啥啥都行,与其说是复合型、应用型,倒不如说就是“全能型”音乐人才。就在许多同类高校,包括一些音乐学院大呼“音乐人才过剩”之际,黄淮学院的音乐表演系毕业生却是“供不应求”。

据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梁立民介绍,该院通过确立“产学一体、工学交替、项目推动、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使学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面对驻马店市内200多家装饰公司,面对室内装饰人才的大量需求,艺术设计学院毕业生却因实战能力差,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在实际工作中派不上用场而苦于无法就业。为破解这种困局,该院痛定思痛,下大力气改革课程体系,尽力和职业岗位实施对接,并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变课桌为工作台,变教研室为工作室,项目进课堂,课堂变工厂。通过一系列改革,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就业质量逐渐攀升,创业发展已成为学生的文化自觉。目前,该院已有相当一部分毕业学生开办了自己的实体公司,学生成为学校转型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多年来,黄淮学院始终坚持“企业命题、双师指导、协同完成、市场检验”的原则,鼓励学生把毕业当作创业的开始,把论文写在黄土地上,把设计完成在车间里。创新创业园、“梦工场”“圆梦坊”已成为“专业与岗位对接”的“实验田”,一批又一批“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技术技能人才,从这里走出去,走上了高品质的就业岗位,或走进了自主创业的新天地。

黄淮学院转型发展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鲁昕副部长说得更形象:“学校办学和师生都呈现出崭新的精神风貌。这个是我亲眼看到的。我看到黄淮学院的学生两眼放光,不是呆滞,没有茫然。这个类型教育的学生毕业之后,面对就业市场,心里坦然,两眼发光,去找最适合他的工作岗位。”与此同时,学校的吸引力在逐步增强,近年,黄淮学院招生报考形势逆势而上,第一志愿报考率始终保持在100%以上。“出口畅,进口旺,”,正是对今天黄淮学院转型发展成效的最好诠释。

转型发展不仅让黄淮学院驶入发展快车道,声名远播,而且成了驻马店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快速提升的“助推器”。介晓磊说:“作为驻马店市唯一的地方本科院校,在市委、市政府的鼎立支持下,学校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范畴,围绕该市‘一城两区四基地发展战略目标,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不断有效推进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学校先后与驻马店市企业,联合创建了“河南省高校道桥安全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驻马店市生态建筑与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大批产学研创新平台,既为学校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提供了便利条件,又为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支持。学校还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与驻马店市财政局、中国联通驻马店分公司分别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与驻马店爱家量贩有限公司合作组建黄淮爱家商学院,与新能源电动汽车有限公司共建银泰汽车班,牵头成立了驻马店市高中校长联谊会等。校地不断扩大合作范围,内容日益丰富,成效明显提升。据不完全统计,双方合作开发项目50多项,为企业争取经费支持1200万元,创造经济效益4000多万元。

黄淮学院依托院内“天中历史文化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人才优势,加强对本土文化的挖掘、研究,与驻马店市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成立了“嫘祖文化研究中心”,举办了“风俗通义与天中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组织相关专家深入驻马店市各县区开展历史文化讲座、建设黄淮网商园,与《驻马店日报》、驻马店电视台共建新媒体中心,制作《传奇天中》动画电影,通过一系列工作,提高了本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通过一以贯之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改革创新与实践,黄淮学院办学水平、实力和社会影响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尤为重要的是,学校的转型发展的实践也进入了教育部的战略视野。”介晓磊自豪地告诉记者。

近年,学校荣获了“河南发展(成长)最快的院校”“中原经济区建设最佳服务高校”“河南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院校”“河南省创业教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2013年2月,被教育部确定为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第五专题组——院校转型发展工程项目组组长单位,同年6月,被教育部确定为“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副理事长单位,9月学校加入“中德论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CDAR)”联盟,10月当选为河南省高校转型发展试点研究组长单位。至此,黄淮学院的转型发展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好态势、好气势、好趋势。

魯昕副部长在深入考察黄淮学院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什么叫高水平大学?我认为,优质特色就是高水平。现在国家提出建世界一流大学,黄淮学院完全可以成为世界一流,成为应用技术大学的世界一流。我到荷兰、瑞士也看了一些学校,黄淮学院跟荷兰的应用技术学校基本上没什么区别。黄淮学院转型发展的探索之路,为全国同类型的其他高校树立了品牌、提供了经验,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责编:秋 山

猜你喜欢
黄淮应用型办学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黄淮麦区Fhb1基因的育种应用
水利诚信单位风采展示(驻马店市黄淮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黄淮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室内设计作品选登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中期天气预报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